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探究 下册▪P2

  ..续本文上一页,让人们误认为佛教是没有智慧的宗教,是迷信的宗教,那么就不可能接引一般人学佛,让他们对佛教产生好印象,更别谈什么跟看学佛修行了。

  因此我们为了要改变一般人对佛教的误会,度化人们学佛,更为了让自己在修行道上,更进一层,知行合一,必须在平时做人处世当中,发挥佛法度生的功效,将佛陀传授给我们的般若智慧,确实的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使四周的人,都能够感受到佛弟子确实很慈悲有智慧,逐渐的对佛法产生兴趣,进而信仰佛教,这样才能够改变一般人对佛教不正确的观念。使自己从此调伏「散乱心」,踏上学佛的根本目的——修学「正定心」的正确学习方向。

  而要如何才能有那种明辨是非的智慧与慈悲心呢?当然是从正定而来。

  (二)踏入正定心的稳当步骤

  1、以念佛培养初步静心功夫

  佛教徒要怎样才能获得正定呢?就是我们前面讲的,第一步要把我们平常散乱的心先沉静下来,唯有把妄想心平息下来,冷静的观察世间的事情,久而久之,你才会逐渐地领悟出「万物静观皆自得」的道理。再加上平常佛理的熏陶,认真的依个人的因缘,修持各种法门,渐入正定,自然不在话下。而以净土的修行者来说,凭着念佛、拜佛忏悔自己以往罪业的努力,日积月累之后,便会察觉出,原本散乱的心,真的就像前面所说的那潭混淆的浊水一样慢慢的恢复了往日的平静。那个时候,你就能够清清楚楚的体悟出眼前凡常事物的真相,才能够心灵手巧的灵活处理事情,不再被目前快乐的假相迷惑住了。这也就是我们凡夫俗子最初步的静心功夫。当然离修行者正定的功夫,还相差得非常非常的远。但是我们有了这初步静心的功夫,对于世事的变动,就能够逆来顺受,处之泰然,不致像一般庸庸碌碌的人们,碰着事情,那么的没有主张,不知所措了。这也是我们有宗教信仰的人,与平常庸庸碌碌没有宗教信仰者明显的差别了。

  2、修定首先要有善知识指导

  大家都知道,我们佛教徒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要了脱生死,成就佛道。而要想了脱无常的生死,进入修持正定的过程,就非要有善知识引导修行不可。没有善知识引导修行,自己盲修瞎炼,容易走火入魔,寻找不到了生脱死的根源。如果我们佛弟子连最粗浅最基层的静心功夫都没有,碰到事情,心乱如麻,与社会上一般人没有两样,那还谈得上进一步的去修持正定吗?况且佛弟子如果不能够深入正定之中,就不能够了脱生死,念佛者如果不能深入「正定念佛」之中,就不能与弥陀此愿接引众生到净土获得「正定解脱」的教导修行大愿相应。再说这种由深入正定而解脱的功力,如果没有善知识循循善诱的长期指导,不经过多生累劫恒心的修行,是不容易证得的。在今天的台湾,又有几个能够像广钦老和尚一样的有那么深厚的光明大定呢?

  3、修定不是一蹴即得

  而要如何下手修行,才能逐渐深入正定呢?当然释迦牟尼佛曾经告诉过我们很多位修持正定解脱生死的方法,光是在中国的大乘佛教,由祖师们所创立的佛门宗派,就有八宗之多。而且依各个宗派修行得法,获得解脱生死的圣者,从古至今,不在少数。

  但是,在末法时代的今天,凭心而论,我们凡夫众生的根机,实在太愚钝太没有智慧了,许多释迦牟尼佛对大菩萨所开示的甚深圆顿的修定法门,不是我们今天善根浅薄的众生,能够不暇思索,不用分别,一蹴而得的。并且要修持那些极高深最无上的顿悟心法,必须宿世累积了无量深厚的善根,今生善根因缘成熟,具备了大根器大智慧(大般若),才能够当下与佛心相契。像六祖惠能大师,他就是领会了金刚经的一句话,「应无所在而生其心」,在一念之间便开悟了。而今天在这个世界上,又有几个众生,能有惠能大师的智慧与根器呢?我们凡夫众生这种小根小器的角色,实在不如惠能大师的般若智慧于万一。

  4、修定必须以般若智慧做前导

  (1)有两种人可以领悟般若空义

  而般若智慧的领悟与获得,不是末法时代一般的钝根佛教徒能够体解的。

  释迦牟尼佛为了让后世的佛弟子,知道什么样的根器,适合在修定时直接修般若的「无相大定」法门,便曾经在般若经中告诉他的大弟子说:你们知道什么样根器的众生,能够受学无上大定的甚深般若法义吗?有二种人,可以领受般若空义;是那两种人呢?一种是入法位、得法忍,能行般若波罗蜜的阿鞞跋致菩萨,也就是已经证得了不退转位,得到无生法忍的大菩萨。另一种是长久以来,行特六波罗蜜,常常跟随着善知识学习大乘空义,得到「内福德」和「外因缘」的力助;内福德就是上一句所讲的本身已经久行六波罗蜜,具有深厚的福德,外因缘即是多生累劫以来,得到善知识的正确向导。这种修行者,虽然不是阿鞞跋致菩萨,但是因为他久远劫来,勤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积集了深厚的福德与智慧,能够信解、行持般若波罗蜜。释迦牟尼佛说,对于这两种大道心的众生,可以为他们宣说般若深义。

  (2)初学者容易误解般若主义

  释迦牟尼佛又认为有一类初学众生,在尚末了解如何降伏散乱心,认识八正道的修行步骤前,不可以为其宣说般若深义,是那一类呢?对于新发心求佛道的新学菩萨是不可以为他解说般若波罗密的「空」义的。为什么不可以对新学菩萨宣说般若深义呢?因为新发心求佛道的菩萨,他们宿世的福德善根非常非常的微薄,佛陀说,对这种福德善根微薄的新学菩萨讲说毕竟空法,会让他们产生错误的知见,什么样错误的知见呢?就是当新学菩萨一听到万法皆空的真理,便会很自然的生起执着空义的心理而不自知,甚至产生错误的想法说,如果宇宙万法都是毕竟空无所有的,那么我又为什么要去勤作善事,勤修福德呢?如果生起了这样一切皆空的念头,是非常危险的。

  佛说,如果一个初学菩萨,听到般若空义,而没有甚深的智慧去胜解微妙法义,做这样错误的见解,不再积极的像以往一样的勤作福德,而接受一切皆空的思想,就会暂时忘失自己前世所修的善业,而走向外道恶取空的无想空定道路上,自己却不能够分辨。

  (3)初学者应该先分辨因缘果报的原理

  所以佛说,对于一个新发意的菩萨,新发心的学佛者,应该先教导他们取相分别,就是先彻底的明白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一切因缘果报与原理,等他们对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一切法相,都能够深入了解体悟之后,并且得到方便力用之后,才能够慢慢的带引他们走向无相般若的大定觉海中。

  (4)新发心菩萨的意义

  而且在佛经上记载,从我们凡夫众生发心信佛学佛开始,要经过许多大劫的勤修六度万行,才有资格称为新发意菩萨。

  大家想想,在今天的世界里,有几个众生有如佛经上所说新发意菩萨多生累劫修行的资格呢?我们通常对一个非常发心行善、护持三宝,而有智慧的佛弟子,就会赞美他是菩萨发心,菩萨转世,事实上,这只是一种鼓励爱语之词,对于佛经上所说的新发意菩萨修行的条件实在是不能相比。

  虽然今天我们众生的根机是如此的薄弱,但是佛陀还是很慈悲的将三藏十二部经典,由诸大弟子集结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纵然我们罪业深重的众生,因为福德智慧不足,不能够领会甚深的法义,但是今生也算有善根,能够听到高僧大德苦口婆心的弘扬最究竟的般若法义,为我们自己来世的修行道上种下菩提种子,而不致辜负释迦牟尼佛谆谆的教诲了。

  5、最适合末法众生获得正定的法门

  佛陀就是因为知道我们末法时代众生的根机愚钝,所以对我们五浊恶世罪业深重的众生,特别开了一个最方便最契合我们末法根机的法门。由这种方便圆顿的特殊法门,可以让我们慢慢的由最正确的观法,一心持名,得到正定,最后得证不生不灭的涅槃,永远解脱生死的束缚。这个法门,是人人都知道的法门,也是时下最流行的法门,但是由于一般人把他看得太简单了,忽略了他深度的一面,所以往往发了很多时间去修去做,却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一句阿弥陀佛,谁不会念呢?但是要真的定下心来,老老实实的念一句阿弥陀佛,却是不简单。而这老老实实定心念佛的功夫,是从那里来的呢?对于宿世就种了念佛种子的众生,只要一听到佛号,稍微受到善知识的开导,便可以激发他们宿世的根器,万缘放下,认真念佛。而像我们一般前世不知修行,根器浅薄的众生,就必须用另一种方式来激发我们的善根,以达到老实念佛的目的。是什么方法呢?就是从闻思修下手的方法。用这种闻思修下手的功夫来激励自己专心念佛是再好也不过的,这也是释迦牟尼佛在成佛的过程中所领悟出的最正确、最究竟的下手修行捷径。

  6、闻思修证与正定的关系

  (1)佛经过闻思修证而成佛

  什么是闻思修下手修行的功夫呢?为什么说要得到正定,必须从闻思修下手去做呢?这又与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我们现在讲的是极乐世界里的每一个天人都在正定之中的愿,所以从闻思修入定,进而正定念佛的问题,必须和读者深入简略的探讨一下。

  譬如释迦牟尼佛,他过去曾经出生在我们这个世界,成长在我们这个世界。当他长大成人,出宫游行城外的时候,忽然看见、听到人民生老病死的四个过程——这就是闻;他的感触良多,于是他使去深思,去探讨,为什么我们人生要经过这生老病死短暂苦恼的过程——这就是思;他为了要解开人生生死的渊源,不惜割亲舍爱,半夜逾城出家,经过六年日以继夜的勤苦修行——这就是修,终于得证究竟圆满的佛果。所以释迦牟尼佛出家的整个过程,就是明白的告诉我们说,如果要踏上生死解脱的正途道路,一定要经过闻思修证的四个过程。

  (2)世俗人无法在平实人生中发现真理

  一般人看到了这些生老病死的现象,不会去深思,也不会去探讨,可以说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并且习以为常,认为这是人生…

《净土探究 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