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讓人們誤認爲佛教是沒有智慧的宗教,是迷信的宗教,那麼就不可能接引一般人學佛,讓他們對佛教産生好印象,更別談什麼跟看學佛修行了。
因此我們爲了要改變一般人對佛教的誤會,度化人們學佛,更爲了讓自己在修行道上,更進一層,知行合一,必須在平時做人處世當中,發揮佛法度生的功效,將佛陀傳授給我們的般若智慧,確實的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來,使四周的人,都能夠感受到佛弟子確實很慈悲有智慧,逐漸的對佛法産生興趣,進而信仰佛教,這樣才能夠改變一般人對佛教不正確的觀念。使自己從此調伏「散亂心」,踏上學佛的根本目的——修學「正定心」的正確學習方向。
而要如何才能有那種明辨是非的智慧與慈悲心呢?當然是從正定而來。
(二)踏入正定心的穩當步驟
1、以念佛培養初步靜心功夫
佛教徒要怎樣才能獲得正定呢?就是我們前面講的,第一步要把我們平常散亂的心先沈靜下來,唯有把妄想心平息下來,冷靜的觀察世間的事情,久而久之,你才會逐漸地領悟出「萬物靜觀皆自得」的道理。再加上平常佛理的熏陶,認真的依個人的因緣,修持各種法門,漸入正定,自然不在話下。而以淨土的修行者來說,憑著念佛、拜佛忏悔自己以往罪業的努力,日積月累之後,便會察覺出,原本散亂的心,真的就像前面所說的那潭混淆的濁水一樣慢慢的恢複了往日的平靜。那個時候,你就能夠清清楚楚的體悟出眼前凡常事物的真相,才能夠心靈手巧的靈活處理事情,不再被目前快樂的假相迷惑住了。這也就是我們凡夫俗子最初步的靜心功夫。當然離修行者正定的功夫,還相差得非常非常的遠。但是我們有了這初步靜心的功夫,對于世事的變動,就能夠逆來順受,處之泰然,不致像一般庸庸碌碌的人們,碰著事情,那麼的沒有主張,不知所措了。這也是我們有宗教信仰的人,與平常庸庸碌碌沒有宗教信仰者明顯的差別了。
2、修定首先要有善知識指導
大家都知道,我們佛教徒學佛的目的,就是爲了要了脫生死,成就佛道。而要想了脫無常的生死,進入修持正定的過程,就非要有善知識引導修行不可。沒有善知識引導修行,自己盲修瞎煉,容易走火入魔,尋找不到了生脫死的根源。如果我們佛弟子連最粗淺最基層的靜心功夫都沒有,碰到事情,心亂如麻,與社會上一般人沒有兩樣,那還談得上進一步的去修持正定嗎?況且佛弟子如果不能夠深入正定之中,就不能夠了脫生死,念佛者如果不能深入「正定念佛」之中,就不能與彌陀此願接引衆生到淨土獲得「正定解脫」的教導修行大願相應。再說這種由深入正定而解脫的功力,如果沒有善知識循循善誘的長期指導,不經過多生累劫恒心的修行,是不容易證得的。在今天的臺灣,又有幾個能夠像廣欽老和尚一樣的有那麼深厚的光明大定呢?
3、修定不是一蹴即得
而要如何下手修行,才能逐漸深入正定呢?當然釋迦牟尼佛曾經告訴過我們很多位修持正定解脫生死的方法,光是在中國的大乘佛教,由祖師們所創立的佛門宗派,就有八宗之多。而且依各個宗派修行得法,獲得解脫生死的聖者,從古至今,不在少數。
但是,在末法時代的今天,憑心而論,我們凡夫衆生的根機,實在太愚鈍太沒有智慧了,許多釋迦牟尼佛對大菩薩所開示的甚深圓頓的修定法門,不是我們今天善根淺薄的衆生,能夠不暇思索,不用分別,一蹴而得的。並且要修持那些極高深最無上的頓悟心法,必須宿世累積了無量深厚的善根,今生善根因緣成熟,具備了大根器大智慧(大般若),才能夠當下與佛心相契。像六祖惠能大師,他就是領會了金剛經的一句話,「應無所在而生其心」,在一念之間便開悟了。而今天在這個世界上,又有幾個衆生,能有惠能大師的智慧與根器呢?我們凡夫衆生這種小根小器的角色,實在不如惠能大師的般若智慧于萬一。
4、修定必須以般若智慧做前導
(1)有兩種人可以領悟般若空義
而般若智慧的領悟與獲得,不是末法時代一般的鈍根佛教徒能夠體解的。
釋迦牟尼佛爲了讓後世的佛弟子,知道什麼樣的根器,適合在修定時直接修般若的「無相大定」法門,便曾經在般若經中告訴他的大弟子說:你們知道什麼樣根器的衆生,能夠受學無上大定的甚深般若法義嗎?有二種人,可以領受般若空義;是那兩種人呢?一種是入法位、得法忍,能行般若波羅蜜的阿鞞跋致菩薩,也就是已經證得了不退轉位,得到無生法忍的大菩薩。另一種是長久以來,行特六波羅蜜,常常跟隨著善知識學習大乘空義,得到「內福德」和「外因緣」的力助;內福德就是上一句所講的本身已經久行六波羅蜜,具有深厚的福德,外因緣即是多生累劫以來,得到善知識的正確向導。這種修行者,雖然不是阿鞞跋致菩薩,但是因爲他久遠劫來,勤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波羅蜜,積集了深厚的福德與智慧,能夠信解、行持般若波羅蜜。釋迦牟尼佛說,對于這兩種大道心的衆生,可以爲他們宣說般若深義。
(2)初學者容易誤解般若主義
釋迦牟尼佛又認爲有一類初學衆生,在尚末了解如何降伏散亂心,認識八正道的修行步驟前,不可以爲其宣說般若深義,是那一類呢?對于新發心求佛道的新學菩薩是不可以爲他解說般若波羅密的「空」義的。爲什麼不可以對新學菩薩宣說般若深義呢?因爲新發心求佛道的菩薩,他們宿世的福德善根非常非常的微薄,佛陀說,對這種福德善根微薄的新學菩薩講說畢竟空法,會讓他們産生錯誤的知見,什麼樣錯誤的知見呢?就是當新學菩薩一聽到萬法皆空的真理,便會很自然的生起執著空義的心理而不自知,甚至産生錯誤的想法說,如果宇宙萬法都是畢竟空無所有的,那麼我又爲什麼要去勤作善事,勤修福德呢?如果生起了這樣一切皆空的念頭,是非常危險的。
佛說,如果一個初學菩薩,聽到般若空義,而沒有甚深的智慧去勝解微妙法義,做這樣錯誤的見解,不再積極的像以往一樣的勤作福德,而接受一切皆空的思想,就會暫時忘失自己前世所修的善業,而走向外道惡取空的無想空定道路上,自己卻不能夠分辨。
(3)初學者應該先分辨因緣果報的原理
所以佛說,對于一個新發意的菩薩,新發心的學佛者,應該先教導他們取相分別,就是先徹底的明白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一切因緣果報與原理,等他們對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一切法相,都能夠深入了解體悟之後,並且得到方便力用之後,才能夠慢慢的帶引他們走向無相般若的大定覺海中。
(4)新發心菩薩的意義
而且在佛經上記載,從我們凡夫衆生發心信佛學佛開始,要經過許多大劫的勤修六度萬行,才有資格稱爲新發意菩薩。
大家想想,在今天的世界裏,有幾個衆生有如佛經上所說新發意菩薩多生累劫修行的資格呢?我們通常對一個非常發心行善、護持叁寶,而有智慧的佛弟子,就會贊美他是菩薩發心,菩薩轉世,事實上,這只是一種鼓勵愛語之詞,對于佛經上所說的新發意菩薩修行的條件實在是不能相比。
雖然今天我們衆生的根機是如此的薄弱,但是佛陀還是很慈悲的將叁藏十二部經典,由諸大弟子集結下來,一直流傳到今天。縱然我們罪業深重的衆生,因爲福德智慧不足,不能夠領會甚深的法義,但是今生也算有善根,能夠聽到高僧大德苦口婆心的弘揚最究竟的般若法義,爲我們自己來世的修行道上種下菩提種子,而不致辜負釋迦牟尼佛諄諄的教誨了。
5、最適合末法衆生獲得正定的法門
佛陀就是因爲知道我們末法時代衆生的根機愚鈍,所以對我們五濁惡世罪業深重的衆生,特別開了一個最方便最契合我們末法根機的法門。由這種方便圓頓的特殊法門,可以讓我們慢慢的由最正確的觀法,一心持名,得到正定,最後得證不生不滅的涅槃,永遠解脫生死的束縛。這個法門,是人人都知道的法門,也是時下最流行的法門,但是由于一般人把他看得太簡單了,忽略了他深度的一面,所以往往發了很多時間去修去做,卻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一句阿彌陀佛,誰不會念呢?但是要真的定下心來,老老實實的念一句阿彌陀佛,卻是不簡單。而這老老實實定心念佛的功夫,是從那裏來的呢?對于宿世就種了念佛種子的衆生,只要一聽到佛號,稍微受到善知識的開導,便可以激發他們宿世的根器,萬緣放下,認真念佛。而像我們一般前世不知修行,根器淺薄的衆生,就必須用另一種方式來激發我們的善根,以達到老實念佛的目的。是什麼方法呢?就是從聞思修下手的方法。用這種聞思修下手的功夫來激勵自己專心念佛是再好也不過的,這也是釋迦牟尼佛在成佛的過程中所領悟出的最正確、最究竟的下手修行捷徑。
6、聞思修證與正定的關系
(1)佛經過聞思修證而成佛
什麼是聞思修下手修行的功夫呢?爲什麼說要得到正定,必須從聞思修下手去做呢?這又與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什麼關系呢?因爲我們現在講的是極樂世界裏的每一個天人都在正定之中的願,所以從聞思修入定,進而正定念佛的問題,必須和讀者深入簡略的探討一下。
譬如釋迦牟尼佛,他過去曾經出生在我們這個世界,成長在我們這個世界。當他長大成人,出宮遊行城外的時候,忽然看見、聽到人民生老病死的四個過程——這就是聞;他的感觸良多,于是他使去深思,去探討,爲什麼我們人生要經過這生老病死短暫苦惱的過程——這就是思;他爲了要解開人生生死的淵源,不惜割親舍愛,半夜逾城出家,經過六年日以繼夜的勤苦修行——這就是修,終于得證究竟圓滿的佛果。所以釋迦牟尼佛出家的整個過程,就是明白的告訴我們說,如果要踏上生死解脫的正途道路,一定要經過聞思修證的四個過程。
(2)世俗人無法在平實人生中發現真理
一般人看到了這些生老病死的現象,不會去深思,也不會去探討,可以說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並且習以爲常,認爲這是人生…
《淨土探究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