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探究 上册▪P24

  ..续本文上一页、愚痴,心地显现正直、光明」之相的情况下,才能「获得甚深法利,获得甚深义利,心定成就,证得他心通」等神通(杂阿含卷二十三)。

  这也就是告诫我们后学弟子说,一个学佛者,若是真正在往学佛、修行的路上走,其心地必定日趋正直、清净、纯朴、诚实、光明、磊落......,戒行不持而持,因为他已经抓住学佛修行的核心:「由外而内,进入观照心地,正直心地」深入修学的阶段,所谓「一念不生,众戒具足」即是。

  没有一个「真心」求道者,信佛越久,学佛越久,其心地及行为,表现得却让人感觉越滑头、越阴沉、越神秘、越放不开、越傲慢、越自以为是、越不光明磊落......,这也就是为什么末法时代的学佛者,虽然自称信佛、学佛,而不能像「心地正直」的圣弟子一样获得他心通的原因之一。

  8、净土众生为什么会有他心通?

  一般的佛弟子,要想在今生短暂的岁月里,获得像解脱圣者一样广大的他心通,并不容易。而佛弟子若能在精进念佛中,日益心趋正直,必能依「正直心」而证入「一心不乱」的静定境界,而且「一心不乱」必依「正直心」而契入。来世往生极乐世界,便能像净土中的天人众生一样,首先至少获得他心通等五种报得神通。

  为什么净土众生会有他心通等五种神通呢?我们看无量寿经卷下说:「于其国土所有万物,无我所心,无染着心......,无彼、无我、无竞、无讼之心,......无忿恨心、无厌恶心、离恶趣心......。」因为净土众生没有像我们地球世界的众生前述不正直、不清净的心,其身心在精进修持中,自然趋入「寂定之中」,首先至少获得「他心通」等五种神通。

  9、阿罗汉的他心通

  而净土的天人众生,在未获得生死解脱时,其本有的报得「他心通」,却不如净土中已了生死的阿罗汉他心通明利。

  什么是阿罗汉圣者的他心通?如舍利弗阿毗昙论说:「一个修行者在成就无我的正定心中,想要知道那个人心中在想什么?在思考什么?在觉知什么事情?就能立刻洞知某人心中在想些什么事情,思考什么事情,觉受什么事情。若是定力加深了,连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中那一个众生,在想什么事情,思索什么事情,觉受些什么事情,只要阿罗汉圣者,心里想知道,三恶道内那一个众生现在心里正在思想的事情,便能够清楚的知道。大阿罗汉圣者,在深入的禅定中,更能清楚的知道那一个众生心里有欲心,那一个众生心里没有欲心;那一个众生心里有瞋恚心,那一个众生心里没有瞋恚心;乃至那一个众生心里存愚痴心如实知有愚痴心,无愚痴心如实知无愚痴心,没心如实知没心,散心如实知散心,少心如实知少心,多心如实知多心,不定心如实知不定心,定心如实知定心,不解脱心如实知不解脱心,解脱心如实知解脱心,有胜心如实知有胜心,无胜心如实知无胜心。

  这是大阿罗汉圣者,在甚深的禅定心中,所证得的广大他心智证通,非凡夫、外道有漏禅定所证得的他心通能比。只要一个修行者到达了脱生死的程度,当其回心大乘菩萨道时,无论以变易身(已不是凡胎身),转生在什么地方,一出生便能获得报得神通,无论入定或不入定,都能清楚的知道他人心里在想些什么,更能够契理契机的教化众生。」

  10、大菩萨的他心通境界

  (1)二乘不知大菩萨他心通境界

  而在净土中阿罗汉的他心通,却不如净土内八地以上大菩萨的他心通境界宽广深远。如大智度论卷二十六说:「一般有漏禅行者所获得的他心通证境,畅通于色界四禅地的他心通范围。也就是随凡夫众生所依、所得的禅定程度,为所知范围,如论文说:『凡夫通于上四禅地,随所得通处已下,遍知四天下众生心心数法。』

  而已证四果的声闻圣者,其所得他心通境界,则『通于上界(色界)四禅地境界,随证果圣者所得的禅定证境为通境,能够普遍的知道一千个如四大部洲(四大部洲意,前已说明),即知道无量有众生居住的世界内每一个众生内心所思所觉所想的事情。

  辟支佛圣者的他心通,则『通于上四禅地,随所得禅定通处已下,遍知如百千个四天下(四大部洲),即无量有众生居住的无尽世界中所有众生的心心数法。』」

  论上又说:「上地钝根者,不能知下地利根者心心数法。」也就是说,属于凡夫禅定者的他心通,不能知道声闻修行者心里在想些什么,思考些什么......,凡是属于声闻圣者他心通证知的「心心数法境界」一切不知。而声闻圣者的他心通,不能知道辟支佛圣者「他心通所证知心心数法的境界」。同样的,辟支佛圣者的他心通,不能知道佛菩萨圣众「他心通」所得证的「心心数法」境界。而有关大菩萨修行者他心通所证知的境界,在八十华严卷四十四中有清楚的说明。

  (2)大菩萨的他心通证境

  经上说:「菩萨摩诃萨,以广大无碍的他心智证通,至少能够知道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众生「内心心念」的无量差别的情形:譬如众生心里从过去、到现在、乃至未来已积集、正积集、将积集多少善心、不善心、广心、狭心、大心、小心......,或者其内心正在顺应生死心,或者正在背离生死心......,此众生,适合声闻心的根器、独觉心的根器、菩萨心的根器,或是某众生已经具备声闻行者的修心,独觉行者的修心,菩萨行者的修心,乃至知道无量天人的心念、畜生界龙类的心念、夜叉心念、干闼婆心念、阿修罗心念、迦楼罗心念、摩侯罗伽心念、人及非人的心念、地狱众生心念、畜界众生心念、地狱道阎魔王界众生的心念、饿鬼心念、出生在诸难(八难)处众生的心念,凡此种种众生心念,无不犹如知道自己心念一样的清楚洞知,而且定慧力愈深,知道众生心念显相的范围就越广。从知道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内众生的心念,增加到百个三千大千世界,百千个大千世界,乃至如本愿所说的百千亿个诸佛化区(每一尊佛出世以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为化区),百千亿个诸佛化区,意指无尽三千大千世界之义。甚至如无量微尘数个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出世的无尽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众生的心念,都能如实得知,没有一点错误。」

  11、综观二乘行者及佛菩萨他心通的差别点

  由上可知,大菩萨历劫由定慧圆满所修证的他心通境界,广大无际,非二乘圣者所能相比。而关于二乘圣者与佛菩萨广大他心通的差别,从大乘义章所述,我们更可以详细的分辨、获知:

  论上说,佛菩萨与二乘行者的他心通有七点不同:

  一、上下不同:毗昙论记载,二乘修行者的他心通本身就有三种区分:「1、下人不知上人之心;2、钝人不知利人之心;3、在下禅地不知上地禅定人心。」意思是说,二乘行者依其本身的根器及所修定慧功夫深浅各有不同;其定力低者,只能知道比他定慧力差,在他之下的众生内心所思所知境界,不能知道定慧力在他之上的修行者内心所知所思的境界。

  佛及大菩萨则不然,佛菩萨就是依下地(欲界)禅定所证他心通,也能知道上地(色界及色界以上)的修行者内心所知所思的一切事情及其所证的他心通境界。

  二、宽狭不同:声闻、缘觉行者的他心通,最多唯能知道一佛化区,也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内所有众生内心所思所想的事情。诸佛及大菩萨修行者能够知道无数个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众生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所念所做的一切事情。

  三、顿别不同:诸佛及大菩萨能够于一剎那间顿时了知一切众生内心所思所虑所念所做的一切心心数法的事情,二乘不能顿时了知。

  四、粗细不同:声闻、缘觉行者但能知道凡夫众生及在其证果以下的圣贤之人内心所思所念所做过的比较粗显易知的事情,对于非常微细的心念动向不能觉知。诸佛及大菩萨修行者不仅知道众生内心中粗显易知的想念,更能以深入无碍的他心通觉知众生内心中极其微细的心态动向。

  五、迟速不同:诸佛及大菩萨对于一切众生心之所念,欲知即知,二乘不能,必须多作方便,才能得知。

  六、虚实不同:诸佛及大菩萨能够没有一点遗漏、一点错误的详详细细的知道众生内心所有思绪的动态,二乘不能,而且会有差错。

  七、时分不同:声闻、缘觉行者在一时之间,仅能知道现在众生的内心心念所思所做过之事,佛及大菩萨修行者不仅知道现在众生内心所思所做之事,并且尽知过去、现在、未来众生内心已思、已念、已做,正思、正念、正做,以及欲思、欲念、欲做的一切事情。

  12、念佛者如何修行才能与本愿的「他心通」相应?

  从以上所述二乘行者及大菩萨所证他心通境界的不同点,更可以想见弥陀所发本愿「他心智证通」的大悲摄持力用的不可思议。因为人间众生只要今生念佛达到与弥陀接引愿力相应的标准,就能在往生净土后的精勤修持中,获得与大菩萨一样的他心通证境。由此可知,凡是能在今生成就「一心不乱」,往生净土的众生,都证明了他在宿世中必然接受过阿弥陀佛特别殊胜深厚的度化因缘,诚如净土经典所说。

  现在我们知道了阿弥陀佛这个他心通的摄受大愿,为了早日获证「他心通」,让自己以后在修行道上能够度化更多的众生,我们当然要去亲近阿弥陀佛,蒙受阿弥陀佛的法力加被。当我们念佛念念念到心念统一专注的地步,念念念到阿弥陀佛的大悲本愿接引上去,那个时候,我们就能与阿弥陀佛这个广大不可思议的他心通愿力,产生感应道交的力量,往生净土。这种由自力、他力而产生感应道交的特殊能量,更不是我们现代的人类,利用现在的科学知识所能解答的。

  当我们到了梦寐似求的净土世界后,经过不断的诚心忏悔修行,经过佛菩萨不同层次的开导启悟,心智自然一天天的洞开,慢慢的由于正定力量的加强,便可以从知道一个佛国世界内众生的心念,逐渐知道他方世界中许多佛国世界内众生的心念,甚至洞悉十方世界中百千亿个有诸佛出世的无尽三千大千世界里所有…

《净土探究 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净土探究 下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