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十七助道品」爲修行解脫的根本,大乘菩薩行者,同樣也是以此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等叁十七道品,爲學佛修行自利、利他的入門基礎。
如大智度論卷十九解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中述說菩薩修學叁十七道品的論文說:「菩薩摩诃薩應學一切善法,一切道。所謂幹慧地乃至佛地,是九地應學而不取證,佛地亦學亦證。複次,何處說叁十七品,但是聲聞、辟支佛法,非菩薩法?是般若波羅蜜摩诃衍品中,佛說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是摩詞衍叁藏中,佛亦不說叁十七品獨是小乘法。佛以大慈故,說叁十七品涅槃道,隨衆生願,隨衆生因緣,各得其道;欲求聲聞人,得聲聞道;種辟支佛善根,得辟支佛道;求佛道者,得佛道。均隨其修行之初,有發大悲心而修叁十七道品,或無發大悲心而修叁十七道品,因此有大悲心或無大悲心修學因緣,由此本願修行因緣諸根利鈍差別,故得果有大小深淺之別。」
又說:「菩薩雖學雖知是叁十七道品法,但未具足六波羅蜜,故不取證。」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百二也說:「諸菩薩摩诃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爲方便,應修習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支,是叁十七菩提分法,不可得故……。」
由此可知,無論大小乘佛法,都是以此叁十七種助道修行的方法爲入門學佛的基礎。
3、唯有知而能行才能超凡入聖
一般閱經者都見聞過叁十七助道品,但大部分的佛教徒,均只將其當做理論上浮面的閱讀,沒有深入其義,靜靜的去思惟、力行它。聖人與凡夫的差別,也正是出在這個「知與行」的上面。
大智度論說:「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意思便是告訴我們:有了佛法聞慧的認識,要進而能運用所知法義先度化自己的貪欲、惡念寺內衆生,才能生出「如實智」來引渡衆生到彼岸,這才叫做唯「智」能「度」。若是空有佛法智識,而不能以「智」度脫自己的身心煩惱,所擁有的這個「智」,只能說是世間的智識,起不了「以智能度」的作用。學佛而不能「行」,不能「度」,不能以叁十七道品往下紮根,空談果實累累的將來,這種佛法知見,就是虛有其表,華而不實,形成沒有根的浮萍。欲掌握臨命終時,往西方或修道前進的佛教徒,就取決于我們自己今生是否能運用所知「佛法」,所修法門,來「度」脫現在正在現前的種種煩惱貪念了。
4、凡是佛弟子都應重視叁十七道品
叁十七道品不僅是帶領淨土衆生走向成佛之路的根本佛法,也是帶領現世的佛弟子,走向淨土,走向自我解脫的根本不二法門。如果一個大乘學佛者,在修行之初,沒有將「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等解脫知見的基礎融會貫通,是不能鞏固所發長遠菩提心的。一個禅修者,由于修行之初,沒有般若的「中觀」正見——叁十七道品做爲修禅入門的基礎,無論在任何身心轉換的過程中,是很容易走向任何外道的禅定修持中,而仍自以爲豪的。現在就將本願所說的修行根本——叁十七道品,以「五根」爲主幹,簡單的向讀者介紹:
5、什麼是五根?
(1)五根包涵了叁十七道品
五根就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根是生長的意思;就是說學佛的人,入門之初,一定先從這五種由淺入深的根本層次下手紮根,進而踏上正信學佛的修行道路。
叁十七道品,由此五根內容而開衍;了脫生死,也以此五根內容爲根本;成佛之路,亦是以此五根內涵爲階梯。怎麼說呢?如五根中的信根,就是指四不壞信;五根中的精進根,則是指四正斷(四正勤);五根中的念根,乃是指四念處,四念處中的法念處即涵攝了七覺支、八正道及十二因緣法等;五根中的定根,便說明了四如意足(四神足)或四禅;五根中的慧根,則說明了四聖谛。因此說五根包括了大小乘的基本要法。
(2)什麼是信根?
甲、對佛法僧戒堅固信心的源動力來自何處?
雜阿含經卷二十六說:「五根中的信根,就是信佛、信法、信僧、信戒——四不壞信(淨)。」身爲佛弟子,那一個不是由此而進入學佛的道路?
四不壞信的「不壞」是什麼意思呢?依雜阿含卷叁十及大乘章義第十一及大智度論卷十九說:「即是指對佛、法、僧、戒的信心,已經到達生生世世不會疑惑、動搖、毀壞的程度。」而要到達對叁寶信心永不動搖、毀壞的程度,必須從皈依開始,就踏上對佛、法、僧、戒法義的深思力行上,才能在聞法、持戒、修定戒、定、慧叁學齊頭並進的基礎下,依修行的次第,逐漸達到對佛所覺悟的真理「淨信堅,不可傾動」的信心。
就如雜阿含卷叁十說:「要達到四不壞信的程度,必須有四個條件:一、親近對解脫佛法有深度認識的善知識,二、聽聞有助于了脫生死的正法,叁、對解脫佛法內正思惟,四、對修行的方法及次第,要有明確、詳細的認知。」佛弟子若能從皈依開始,就從這四個根本修行的條件下手學習,久而久之,便能達到四不壞信,淨信堅固的理想。
乙、學佛者要達到什麼程度,才能堅定對叁寶的信心?
而一個佛弟子,要修持、學習到什麼程度,才能對「佛法僧戒」的領悟與學習,達到永不疑惑、永不動搖的心態呢?雜阿含經卷叁十說:「唯有證得聲聞初果——一個悟道的聖者,才能對佛、法、僧、戒的體悟與修學,生出如實正意知見,生生世世,達到『不由他信,不由他欲,不從他聞,不取他意,不因他思』不受任何外道、邪法蠱惑、毀壞、動搖的信心。」(而依大乘菩薩法修行階位,至少要進入初地,才能如智論卷十九所說達到「對佛法僧戒通達無礙,不動、不壞,得力自在,信根成就的境界」)
丙、爲什麼末法衆生對叁寶的信心不能堅固?
成就「四不壞信」,這也只是初入出世聖者之位,踏上了脫生死之路的第一步。因此我們凡夫衆生,對佛法僧戒的領悟力與修習力,可說是非常微薄的。尤其末法時代的今天,一般的佛教徒,對叁寶的信心,大都停留在感情、偶像的權威信仰上,不能進步,不能認識真正皈依、學佛的方向?將學佛的信仰,建立在對「個人的佛法知見認識上」,這是非常危險的,更遑論對叁寶建立堅固不壞的信仰了。
悟道的聖者在成佛路上永不退轉
五根中的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正是教導佛弟子,應當如何由淺入深的達到對佛法僧成不壞信心——悟道的境界。而當一個成就四不壞信的聖弟子,進一步踏上大乘菩薩廣度衆生的成佛之道時,必然在廣遠的菩薩道上,對佛法僧戒的信心,永不退轉,直至成佛。
丁、往生淨土必定成就對叁寶的堅固信心永不退墮
極樂世界的天人衆生,由于在彌陀及諸大菩薩的教導、說法下,隨時隨地,都能夠對阿彌陀佛的慈悲與智慧,生起理解、修學的信心。從阿彌陀佛所證悟的究竟佛法,阿彌陀佛的圓滿成佛行願,以及阿彌陀佛的究竟戒德中,學習,體會彌陀無上智慧及圓滿慈悲的形成與結果。從進入修證佛法的第一步——悟道、證果中,堅定對「佛法僧戒」的不壞信心,自然比在娑婆世界中的衆生修行、悟道要容易得多。並且當其在淨土中成就「佛法僧戒」四不壞淨的聖行後,無論到任何世界度化衆生,都不會對「佛法僧戒」的信念産生絲毫的疑問與動搖。(有關菩薩行者如何聞法、修行及諸佛行願等問題,二十願後,會有詳述)。
(3)什麼是精進根?
甲、認識四種根本進修行的方法
五根中的精進根,就是幫助我們早日悟道的四種根本精進修行的方法。也就是智論卷十九及雜阿含卷二十六所說叁十七道品中的「四正斷」——四種正確斷除修行障礙的精進方法。唯有根本精進的修學方法認識、鞏固後,才能正確的朝向悟道的腳步前進。
如論中說:「叁十七種助道修行的方法,乃是以十法爲根本,何等爲十?一、信,二、戒,叁、思惟,四、精進,五、念,六、定,七、慧,八、除、九、喜,十、舍。」
其中精進者,就是指此處說的四正勤(四正斷)及五根中的精進根、五力中的精進力、七覺支中的精進覺支以及八正道中的正精進。
修行者正精進的目的,就是運用的這裏所說的四種根本精進修行的方法,不惜身命,一心求道。
如雜阿含卷叁十說:「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正斷。何等爲四:一者斷斷,二者律儀斷,叁者隨護斷,四者修斷。」
(甲)向道、學法的初步用心力法
什麼叫做斷斷?就是斬斷障礙悟道的惡行、惡事的方法,必須不斷地用佛法熏陶身心。
要知道我們皈依佛,乃是皈依一個身心寂靜,覺悟宇宙真理,成就圓滿悲智的覺者。乃是皈依佛的智慧與慈悲,學習佛的智慧與慈悲。整體的佛法,講的就是圓滿的智慧與圓滿的慈悲。而佛究竟的智慧與平等的慈悲心是從何處産生呢?是從內心寂靜的無我禅思中而産生。而內心寂靜的無我禅思,必須透過四正斷、四念處、四聖谛及十二因緣法……等叁十七道品長期由淺入深的修學與體悟才能獲得。
而「緣起性空」,正是佛陀從內心無我禅思中印證的「成果」。我們不可倒「因」爲「果」,空談「緣起性空」的理論,而輕忽了緣起性空的根本修因——叁十七道品。沒有一尊佛菩薩,從踏入佛門起,不經過四正斷、四念處……等解脫法門的修因,而證悟「性空」真理的。
不論阿含經乃至大乘經典,都清楚的說明:我們如果想在今生修證佛一分的解脫智慧與慈悲,必須一點一滴從佛所證覺的解脫佛法——叁十七道品,下手思惟、修習。
站在早日悟道、即身證果的立場上,因此佛訓誡比丘們說:「如果你們想要今生修行有所成就,對于已經有過的惡念、行爲,要時時加以反省、改過、檢討。要以『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小心謹慎的心情來防止一切有害衆生慧命及阻礙自己修行的惡心、惡行再度生起。爲了減少及遏止惡念行爲最好的方法,就是督促自己學戒、持戒、修定。唯有用戒、定來約束、端正自己平常散亂的行爲,才能促使自己『身…
《禅修、禅學、禅觀、禅定 (禅定波羅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