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般若波羅蜜?

  什麼是般若波羅蜜?

  

  釋大寂(比丘尼) 著

  目錄

  什麼是般若波羅蜜?

  

   1.淨土菩薩學法的重點在六度

  

   2.般若波羅蜜的意義是什麼?

  

  (1)般若的基本釋義

  

  (2)如何修證般若波羅蜜?

  

   甲、叁種般若的引進次第

  

   (甲)文字般若-世間般若

  

   (乙)觀照般若

  

   (丙)實相般若

  

   乙、佛的究竟般若智非二乘及菩薩所能證知

  

  3.回歸淨土

  

  

  什麼是般若波羅蜜?

  

  

  1.淨土菩薩學法的重點在六度

  

  

  

  如『大阿彌陀經』說:「阿彌陀佛刹中諸菩薩衆…,究竟菩薩諸波羅蜜,修空、無相、無願叁昧,及不生滅諸叁昧門,遠離聲聞、緣覺之地。」  

  

   由此可知,淨土菩薩的修法內容,是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等六度波羅蜜爲主,而且在力行前五度的修學中,一定與般若波羅蜜的圓滿修因相應。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梵行)、禅定等五度已在前面以五個願詳細說明,本願乃就佛弟子應該如何正確的理解般若波羅蜜,由淺入深的修證內容來做說明。

  

  

  

  2.般若波羅蜜的意義是什麼?

  

  

  

  (1)般若的基本釋義

  

    『大智度論』卷四十叁說:「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諸智慧中,最爲第一,無上無比無等,更無勝者。」

  

  『大乘義章』卷十二說:「言般若者,此方名慧,于法觀達,故稱爲慧。」

  

  『往生論注』下說:「般若者,達如之慧名。」

  

  『法華義疏』第四說:「無境不照,名爲般若。」

  

  『大般若經』卷五九叁更清楚的說明了般若的意義,如經文說:「般若者,謂解諸法及知諸法,故名般若。雲何般若解知諸法?謂諸法異,名言亦異,然一切法不離名言。若解諸法,若知諸法,俱不可說;然順有情所知而說,故名般若。般若者,謂假施設,由假施設說爲般若,然而一切法不可施設,不可動轉,不可宣說,不可示現,如是知者,名如實知。般若者,非知亦非不知,非此非余處,故名般若。」

  

  由此可知,般若的「實質意義」,是透過文字的傳述,進而「體解諸法義」、「悟知諸法義」,再依修證佛道的次第,進入定慧及悲願的修持,而覺悟、觀達、明見一切事物及世間、出世間所有道理以及洞見自身圓滿的大悲心體的「深蘊智慧」,本不可以語言文字宣說,與一般人經過學習世間法而獲得的科學、文學、哲學、物理、化學……等知識(世間智慧)及在工作、生活中累積的人生體驗完全不同。而且般若波羅蜜的整體意義,更是要親證十法界的緣起性、細微性、實相性,及具有無限堅固的佛道悲願行,才能圓滿成就的。

  

  

  

  (2)如何修證般若波羅蜜?

  

  

  

  甲、叁種般若的引進次第

  

  般若深廣的大智慧與大慈悲既然是要透過「定慧及悲願」的修持才能「親證」的,自然必須實際地理解般若的「過程」是什麼?

  

  要證「般若」,必須經過叁種層次:即由學習文字般若(體解、悟知成佛之道之法義),再進入觀照般若(悲、智齊修,自利、利他的過程),繼而親證實相般若(佛的大智慧、大慈悲)的「究竟內涵」。現在依次來說明這叁種般若的意義。

  

  (甲)文字般若─世間般若

  

  依『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十所載:「菩薩般若有二種相: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

  

  雲何世間般若?謂諸菩薩唯依讀誦、書寫、聽聞,爲他演說叁乘正法,欲滅一切衆生無明黑暗,欲求發起一切衆生大慧光明,謂于如來所說種種與聲聞乘相應正法,精勤、讀誦、聽聞、書寫,爲他演說勸正修行,或于如來種種與獨覺乘相應正法,精勤、讀誦、聽聞、書寫,爲他演說勸正修行,不求賢聖無漏道支,不求聖道所攝解脫,不行寂靜真實般若,常行有相有見般若,如是般若有取有著,是名菩薩世間般若,如是般若共諸聲聞、獨覺乘等。」

  

  依『十輪經』所說,凡是沒有定慧做基礎,停留在讀誦經論、聽聞佛理、書寫法義、弘揚佛法的階段,必然落入世間有相、有見、有取、有著的境界,與般若的「實相證量」無關。然而學習世間般若──文字般若,卻是初學者修學實相般若必經的過程。

  

  如『大般若經』卷十一說:「諸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于一切法,名假、法假及教授假,應正修學。」

  

  卷二百九十四又說:「一切法唯假名說,故般若波羅蜜多清淨。」

  

  又說:「般若波羅蜜多微妙甚深,實不可說,令隨衆生所知境界,以世俗文字方便演說。」

  

  卷四O二又說:「此但有名謂之菩提,此但有名謂爲薩埵,此但有名謂之爲菩薩,此但有名謂之爲空,此但有名謂之爲色受想行識,余一切法但假立客名,分別于法,而起分別,假立客名,隨起言說,如是如是,生起執著,實不可得,以不可得空故,但隨世俗假立客名,諸法亦爾,不應執著。」

  

  卷叁二九又說:「佛言,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無盡無數無量無邊文義無別,皆共顯了諸法空故。善現,一切法空皆不可說,如來方便說爲無盡,或說無數,或說無量,或說無邊,或說爲空,或說無相,或說無願,或說無作,或說無生,或說無滅,或說離染,或說寂滅,或說涅槃,或說真如,或說法界,或說法性,或說實際,如是等義,皆是如來方便演說。」

  

  卷叁六叁又說:「佛言,我不自壞諸法法性,但以名相方便假說法性,令諸有情而得悟入諸法法性無差別理。」

  

  『佛藏經』卷上也說:「世尊乃于無名相法以名相說,無語言法以語言說。」

  

  由此可知,「般若」本是一個宇宙覺者的內證智境,實不可用言語文字宣說,但爲了令初學者了解趣向內證智境的修行曆程,故用種種言語文字來铨釋。文字雖然不是般若之體,但卻是解釋般若不可缺少的方便之用,又能進而生起真實般若,故方便稱文字爲般若。如諸部『般若經』即是。文字般若是每一個佛弟子必經的學習曆程,而佛弟子應該如何循序漸進的學習文字般若呢?這個問題,待後說明。基本上說,學習文字般若的根本心態,于前述經文所載,應該甚爲明了。現在的學佛者,般若的意義及佛道的修證次第弄不清楚,便立刻修禅定,往往有走入外道空定的危險而不自知。這種現象,在末法的今天,應該說太多了。

  

  (乙)觀照般若

  

  依『大智度論』卷十八說,凡是發菩薩心求佛道的衆生,在他尚未成佛的中間,只要是爲完成佛道而求知、修學、理解、趣向修證出世間究竟實相的「悲、智法門」而顯現的平等觀慧,都稱爲觀照般若的修因之一。如由實踐叁十七道品(于「淨土探究」下冊-第十六願已說明)及六度波羅蜜,不離大悲心(無盡的成佛悲願行)而度脫衆生及觀照、明見世間、出世間一切道理的「深蘊智慧」皆稱爲「般若波羅蜜」。

  

  『大般若經』卷叁叁二也說:「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皆應如是審谛觀察,如前所說趣向諸法實相的一切修證之義。」

  

  卷七十七也說:「菩薩摩诃薩應用無所得心,思惟一切法無常、苦、無我、不淨、空、變動、速滅、可厭……之義,而不生執著。」

  

  卷叁百叁十一也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诃薩,應觀色空,應觀受想行識空,應觀眼處空,應觀耳鼻舌身意處空,應觀色處空……,應觀欲界法空,應觀色、無色界法空。」

  

  卷四七五也說:「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如實了知,一切法性不可取著。」

  

  卷四七六也說:「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一切法皆本性空,而能證得一切智智。」

  

  卷四七七也說:「菩薩摩诃薩觀一切法無不皆空,是爲觀察諸法實相。」

  

  『般若心經』亦說:「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大般若經』卷二百九十八又說:「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若于布施波羅蜜多非住非不住,非習非不習,是爲住習布施波羅蜜多,若于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非住非不住,非習非不習,是爲住習淨戒乃至般若波羅蜜多。何以故?是菩薩摩诃薩觀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前、後、中際不可得故。」

  

  由此可知,般若波羅蜜的圓滿成就,是要透過領悟『般若經』等文字的記述,進而經過「觀照般若」的學習,才能契證的。不透過文字般若的學習,無由理解實相般若的修證方法,然而不超脫文字般若的範疇,更不能投入「觀照一切我、人、五蘊、十八界、六度、法性本空」的修證中,成爲實踐實相般若的觀行者。

  

  尤其大菩薩所行的觀照般若,更是要在無量劫中,透過行持六度波羅蜜,與無上大悲心相應的平等觀慧,超越自度範圍而湧現不共二乘智慧的大般若智德。

  

  故『大般若經』卷四O叁說:「諸菩薩摩诃薩從初發心修行六種波羅蜜多,住空、無相、無願之法,即能超過一切聲聞、獨覺等地,能得菩薩不退轉地,能淨佛道。」

  

  (丙)實相般若

  

   依『大般若經』卷叁二九說:「如來甚奇,方便善巧諸法實相不可宣說,而爲有情方便顯示,一切法性皆不可說,所以者何?一切法性皆畢竟空,無能宣說畢竟空者。」

  

  『大智度論』卷叁十一也說:「般若波羅蜜名諸法實相,滅一切觀法。」

  

  …

《什麼是般若波羅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土探究 上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