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探究 上冊

  淨土探究(上)

  大寂法師著

  (大寂比丘尼)

  壹、緣起(代序)

  貳、往生與成佛

  參、介紹 阿彌陀佛淨土法門

  肆、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論述

  一、國無惡道願

   (一)爲什麼地球世界會有叁惡道

   (二)爲什麼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叁惡道

  二、不墮惡道願

   (一)心是主導我們走向輪回的主因

   (二)學佛者應該重視墮落叁惡道的業因

  叁、身真金色願

  (一)從九品往生中阿彌陀佛執持的金色蓮華

   及往生者身坐金蓮華來看

  (二)從科學證明人體具有光明能量來看

  (叁)從淨土的天界衆生果報來看

  (四)從淨土的黃金世界來看

  四、無有好醜願

  (一)綜觀六道衆生的身相問題

  (二)世間福德心與出世福德心

  五、宿命智通願

  本願是大菩薩的宿命通境界

  六、天眼普見願

    本願開演大菩薩的天眼通境界

  七、天耳普聞願

  由叁乘聖者的天耳通論述本願

  八、他心悉知願

  綜觀人類及叁乘修行者的「心通」境界

  九、神足無礙願

  (一)從人類的雙足談神足通

  (二)阿羅漢的神足通

  (叁)佛菩薩神足通與二乘神足通的差別點

  十、不貪著身願

  ( 一)什麼是身見

  (二)斷身見才能入正定

  

  壹、緣起(代序)

  彌陀淨土法門,一直是中國流傳最廣,最適合末法時代的衆生根器方便修持的法門。爲了使彌陀本願接引的光輝,能夠庇蔭到每一個角落,因此而有念佛會與助念團在各地相繼的成立與推動。

  一般人總認爲念佛是時下老太婆及學淺識薄、根低器弱的佛教徒專修的法門。故而目前多數的知識份子,對淨土法門,不屑一顧,而另擇他宗修學,如禅宗、密宗、唯識、華嚴、般若,或走向學術研究的路 上去.....。

  大家都知道,修行的法門,大體上分爲兩種,就是自力與他力。自力乃是仗吾人自己的力量去修行,禅宗即是自力法門。他力則是不僅靠吾人本身的力量去修行,而且仰仗佛菩薩的力量加被我們,密宗、淨土宗便是他力法門。

  筆者在最初踏入佛門時,首先接觸的善知識,便是禅宗大德,自以爲是高根器,亦對他力法門的淨土,深不以爲然。當然選擇禅宗——頓悟法門做爲修持的指南。後來在修行的道路上經過參訪善知識及深究經論的曆煉中,發現中國從古至今,有許多具有深厚智慧、深厚修持及學識淵博的高僧大德,如禅宗大德法眼宗第五代祖師明朝延壽禅師、唐朝道綽禅師、天臺懷玉禅師,以及曆代的天衣禅師、圓照禅師、法照禅師、法真禅師、大通禅師、道珍禅師、死心禅師、真歇禅師、慈受禅師、南嶽禅師、天目禅師、守讷禅師......等諸大知名長老,都是禅門宗匠,卻在發揚淨土之旨的論理上,不約而同(淨土或問)。又如淨宗祖師蓮池大師本是禅宗行者,後轉修淨土,大弘淨教。近代的虛雲老和尚,雖是禅門泰鬥,但他老人家亦見機開示念佛法門,勸人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又如本是禅宗祖師的永明,轉修淨土後,做了一首偈告誡後學弟子說:「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在生爲人師,來世做佛祖。」說明了禅淨雙修的道理。其他如當今臺灣的律宗大德廣化法師,以及專門弘揚律宗的淨律寺,無不以淨土爲主修。又如當代的禅宗大德——聖嚴法師,雖然經常于北投農禅寺打禅七,提倡禅宗,但是法師仍然教導弟子們要多念佛,要求生淨土。有一次,有弟子問法師說:「學禅的人,爲何要求生淨土?」

  法師回答說:「今生倘若不能了脫生死,來生你不去淨土要到那裏去?」

  在水裏的忏雲法師,乃是精修律宗的大德,持戒非常嚴謹,亦經常于嘉義義德寺及鬥六引善寺打佛七,法師亦極力提倡念佛。

  乃至臺灣基隆十方大覺寺的開山祖師臨濟宗的靈源老和尚,也是當代的禅宗耆宿大德,但是老和尚卻長年提倡精進佛七。又廣欽老和尚,大家都猜不透他是何宗,但是他老人家卻在大衆中,提倡老實念佛。

  在臺灣,還有許多高僧大德、居士,鑒于末法衆生根器需要,相繼提倡淨土法門。臨終預知時至,顯現瑞相,往生淨土者,亦不乏其人。而從古至今,無論禅師、念佛者,往生淨土的實例,不計其數。如禅師中往生淨土者,有長安僧睿禅師、慧崇禅師、僧顯禅師、慧通禅師,乃至後周的實禅師、景禅師、西河鸾法師等數百余人,皆生西方,西河綽禅師等,因見鸾法師得生淨土,于是各率有緣,專修淨土之業(見大正藏第十二冊叁五一頁)。因往生西方的實例,遍及各各宗派行者,及各行各業的學佛者,因而使中國大陸與寶島臺灣,俨然成爲弘揚彌陀淨土的佛國。

  于大乘經典中,也有許多佛經在說理論教時,將西方極樂世界提出來,贊歎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叫我們要求生極樂世界。中國八宗共祖的龍樹菩薩,也發願求生安養(見大正藏第十二冊叁四八頁)。中國天臺宗的智者大師,亦于臨終時,告其弟子說:「吾六根清淨,往生當在五品。」並且從古至今,有很多上根器的高僧大德,于恭閱藏經時,發現千經所指,唯在淨土。于是在通達教理後,多弘揚或專修淨土法門。爲何在通達教理後,不修持別的法門,而要選擇淨土法門作爲依歸呢?當然有非常深的道理存在。這也是筆者對淨土法門重新省思、研究,不敢輕視的原因。

  基于此種因緣,筆者曾經從民國七十五年(西元一九八六年)起,于「摩诃衍正法同修會」的臺北分會,講述「四十八願」,也一直在草屯(南投縣)「華嚴念佛會」弘揚淨土法門。「淨土淺述」的最初原稿,即是由同修會的臺北護法居士集錄起來,陸陸續續,在該會流通,利益居士。後來該會認爲筆者所寫「淨土淺述」能利益初機學佛者修學淨土,應該廣加流傳;民國七十四年間,筆者與大乘精舍樂崇輝居士有過數面之緣,樂居士在這幾年中,于佛教文化事業各方面,盡心盡力,受到教界各界人士的肯定,故筆者以所寫淨土,供稿慈雲雜志社,希望能盡佛弟子的一分心意,度化更多的衆生認識佛法,修持淨土法門,也因此而有論述彌陀四十八願——「大乘淨土成佛之道」的動機。

  曆代高僧大德,從其寶貴的修行經驗中告誡我們說,一個學佛者,在研讀佛經及參究古今大德的論著時,一定要配合實修來做慧門的抉擇資糧,才不致走向以自我主觀知見爲重的佛學歧路上去,而與修行毫不相幹,甚至因偏執一邊,製造出混淆初機者對佛法知見上的認識。

  每一個學佛者,在研究經論及修行的過程中,必然會産生諸多在修持及見地上的疑問與歧見。産生了佛法見地上的疑問,便必須不斷地透過參訪對修持佛法有深入實修見地的善知識,及再深入各種經論的磨煉中,才能解決、澄清、分辨、提升我們對佛法及修持上的疑難。

  如果在疑惑中不能理出一條理性、客觀,合乎佛法正義的修行道路,那麼我們便無法客觀、理智的成爲自己修行道上的主人,永遠將自己學佛的信仰,建立在對他人「感情、偶像、權威、迷信」的信仰上,不能進步,不能領悟出佛法的根源處......

  當我們深入大藏經去研究,我們便會發現:淨土,原來就是告訴我們宇宙真相的大學府;淨土,原來就是諸佛修證的成果。廣義的淨土,事實上,就是指的成佛法門。

  我們縱觀大乘經典,乃至阿含經,都清楚的記述無際的虛空中,有無盡緣起的穢土世界及清淨世界存在。而且也絕對符合業力與因果的道理。如增一阿含經說:「一切諸法,皆有所由,因果所攝。」極樂世界便是無盡的緣起世界中,由佛的度生本願因緣與衆生業力共同莊嚴的清淨世界之一;而我們就是生存在與無數共業相應的衆生所開辟的穢土世界中。

  佛教的宇宙觀,是從無數智證的心眼中所陳述的事實。大乘經論,絕大多數便細膩的、有次第的由一個智證覺者的內涵中告訴我們宇宙觀的事實。並且提醒我們說:不從實修的佛道入門修行,不具備菩薩的悲願與定慧,就不能認識佛教宇宙觀的廣大面、深遠處......。

  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整體意義,即是廣義淨土成佛之道修證路線的诠釋。這在諸大乘經論中,已經記載的極爲詳細。這些問題,也將會在後面的諸願中,陸續概說。

  彌陀在廣遠菩薩道上的行與願,何止四十八願?而四十八願的修證內涵,實含攝了彌陀因地無盡的成佛願行。

  仰觀諸佛長遠、甚深、廣大成佛行願的修證路線,實不是吾等未證心地、福慧淺薄的凡夫衆生所能窺倪于萬一,唯願步佛影塵,祈求諸佛加被,令後學弟子能領略、弘揚諸佛的成佛行願于萬一......。

  全文四十八願,擬分上篇、中篇、下篇叁集出書,以「闡述大乘淨土成佛之道」的入門、經過、成果爲主旨。上篇以「淨土探究」爲主題。因本篇總共有二十余萬言,爲了初機方便閱讀,故分成上冊與下冊出書。中篇乃以闡述「菩薩修行次第」爲首要,下篇則以「大乘淨土圓滿顯現成果」爲宗旨。

  本文的其他諸願,現在尚在慈雲雜志連載,本想全部完成,再以整體的大乘淨土成佛行願之成果,供讀者參考。因大乘精舍嘉勉拙著前述諸願,有助初機者修學淨土,故鼓勵筆者先集印成冊,利益衆生。再則從第一願至第十六願(除十二、十叁願),乃是淨土天人從聽聞正法,到深入禅定,了脫生死,開發菩薩五種神境智證通,成就莊嚴瑩淨的身金色相,使淨土世界沒有叁惡道的根本修因,乃至最後成就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的圓滿佛身。因可成立獨立單元,故隨順因緣,集印成書,接引初機。又爲了配合後續諸願的完整性,故將慈雲已刊登過的前面一至十願,多加以補充、說明,十一願至十六願亦略作補遺及刪改。

  仰觀諸佛菩薩及佛教曆代祖師大德的珍貴智慧寶藏,筆者只是個初學者,懂得佛法有限,實不能將佛陀的教法,弘揚于萬一。今天只不過盡一點佛弟子的誠意,將所知道的一點點心得說出來,希望和大家共沾法…

《淨土探究 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土探究 下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