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探究(上)
大寂法师著
(大寂比丘尼)
壹、缘起(代序)
贰、往生与成佛
参、介绍 阿弥陀佛净土法门
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论述
一、国无恶道愿
(一)为什么地球世界会有三恶道
(二)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
二、不堕恶道愿
(一)心是主导我们走向轮回的主因
(二)学佛者应该重视堕落三恶道的业因
三、身真金色愿
(一)从九品往生中阿弥陀佛执持的金色莲华
及往生者身坐金莲华来看
(二)从科学证明人体具有光明能量来看
(三)从净土的天界众生果报来看
(四)从净土的黄金世界来看
四、无有好丑愿
(一)综观六道众生的身相问题
(二)世间福德心与出世福德心
五、宿命智通愿
本愿是大菩萨的宿命通境界
六、天眼普见愿
本愿开演大菩萨的天眼通境界
七、天耳普闻愿
由三乘圣者的天耳通论述本愿
八、他心悉知愿
综观人类及三乘修行者的「心通」境界
九、神足无碍愿
(一)从人类的双足谈神足通
(二)阿罗汉的神足通
(三)佛菩萨神足通与二乘神足通的差别点
十、不贪着身愿
( 一)什么是身见
(二)断身见才能入正定
壹、缘起(代序)
弥陀净土法门,一直是中国流传最广,最适合末法时代的众生根器方便修持的法门。为了使弥陀本愿接引的光辉,能够庇荫到每一个角落,因此而有念佛会与助念团在各地相继的成立与推动。
一般人总认为念佛是时下老太婆及学浅识薄、根低器弱的佛教徒专修的法门。故而目前多数的知识份子,对净土法门,不屑一顾,而另择他宗修学,如禅宗、密宗、唯识、华严、般若,或走向学术研究的路 上去.....。
大家都知道,修行的法门,大体上分为两种,就是自力与他力。自力乃是仗吾人自己的力量去修行,禅宗即是自力法门。他力则是不仅靠吾人本身的力量去修行,而且仰仗佛菩萨的力量加被我们,密宗、净土宗便是他力法门。
笔者在最初踏入佛门时,首先接触的善知识,便是禅宗大德,自以为是高根器,亦对他力法门的净土,深不以为然。当然选择禅宗——顿悟法门做为修持的指南。后来在修行的道路上经过参访善知识及深究经论的历炼中,发现中国从古至今,有许多具有深厚智慧、深厚修持及学识渊博的高僧大德,如禅宗大德法眼宗第五代祖师明朝延寿禅师、唐朝道绰禅师、天台怀玉禅师,以及历代的天衣禅师、圆照禅师、法照禅师、法真禅师、大通禅师、道珍禅师、死心禅师、真歇禅师、慈受禅师、南岳禅师、天目禅师、守讷禅师......等诸大知名长老,都是禅门宗匠,却在发扬净土之旨的论理上,不约而同(净土或问)。又如净宗祖师莲池大师本是禅宗行者,后转修净土,大弘净教。近代的虚云老和尚,虽是禅门泰斗,但他老人家亦见机开示念佛法门,劝人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又如本是禅宗祖师的永明,转修净土后,做了一首偈告诫后学弟子说:「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在生为人师,来世做佛祖。」说明了禅净双修的道理。其他如当今台湾的律宗大德广化法师,以及专门弘扬律宗的净律寺,无不以净土为主修。又如当代的禅宗大德——圣严法师,虽然经常于北投农禅寺打禅七,提倡禅宗,但是法师仍然教导弟子们要多念佛,要求生净土。有一次,有弟子问法师说:「学禅的人,为何要求生净土?」
法师回答说:「今生倘若不能了脱生死,来生你不去净土要到那里去?」
在水里的忏云法师,乃是精修律宗的大德,持戒非常严谨,亦经常于嘉义义德寺及斗六引善寺打佛七,法师亦极力提倡念佛。
乃至台湾基隆十方大觉寺的开山祖师临济宗的灵源老和尚,也是当代的禅宗耆宿大德,但是老和尚却长年提倡精进佛七。又广钦老和尚,大家都猜不透他是何宗,但是他老人家却在大众中,提倡老实念佛。
在台湾,还有许多高僧大德、居士,鉴于末法众生根器需要,相继提倡净土法门。临终预知时至,显现瑞相,往生净土者,亦不乏其人。而从古至今,无论禅师、念佛者,往生净土的实例,不计其数。如禅师中往生净土者,有长安僧睿禅师、慧崇禅师、僧显禅师、慧通禅师,乃至后周的实禅师、景禅师、西河鸾法师等数百余人,皆生西方,西河绰禅师等,因见鸾法师得生净土,于是各率有缘,专修净土之业(见大正藏第十二册三五一页)。因往生西方的实例,遍及各各宗派行者,及各行各业的学佛者,因而使中国大陆与宝岛台湾,俨然成为弘扬弥陀净土的佛国。
于大乘经典中,也有许多佛经在说理论教时,将西方极乐世界提出来,赞叹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叫我们要求生极乐世界。中国八宗共祖的龙树菩萨,也发愿求生安养(见大正藏第十二册三四八页)。中国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亦于临终时,告其弟子说:「吾六根清净,往生当在五品。」并且从古至今,有很多上根器的高僧大德,于恭阅藏经时,发现千经所指,唯在净土。于是在通达教理后,多弘扬或专修净土法门。为何在通达教理后,不修持别的法门,而要选择净土法门作为依归呢?当然有非常深的道理存在。这也是笔者对净土法门重新省思、研究,不敢轻视的原因。
基于此种因缘,笔者曾经从民国七十五年(西元一九八六年)起,于「摩诃衍正法同修会」的台北分会,讲述「四十八愿」,也一直在草屯(南投县)「华严念佛会」弘扬净土法门。「净土浅述」的最初原稿,即是由同修会的台北护法居士集录起来,陆陆续续,在该会流通,利益居士。后来该会认为笔者所写「净土浅述」能利益初机学佛者修学净土,应该广加流传;民国七十四年间,笔者与大乘精舍乐崇辉居士有过数面之缘,乐居士在这几年中,于佛教文化事业各方面,尽心尽力,受到教界各界人士的肯定,故笔者以所写净土,供稿慈云杂志社,希望能尽佛弟子的一分心意,度化更多的众生认识佛法,修持净土法门,也因此而有论述弥陀四十八愿——「大乘净土成佛之道」的动机。
历代高僧大德,从其宝贵的修行经验中告诫我们说,一个学佛者,在研读佛经及参究古今大德的论着时,一定要配合实修来做慧门的抉择资粮,才不致走向以自我主观知见为重的佛学歧路上去,而与修行毫不相干,甚至因偏执一边,制造出混淆初机者对佛法知见上的认识。
每一个学佛者,在研究经论及修行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诸多在修持及见地上的疑问与歧见。产生了佛法见地上的疑问,便必须不断地透过参访对修持佛法有深入实修见地的善知识,及再深入各种经论的磨炼中,才能解决、澄清、分辨、提升我们对佛法及修持上的疑难。
如果在疑惑中不能理出一条理性、客观,合乎佛法正义的修行道路,那么我们便无法客观、理智的成为自己修行道上的主人,永远将自己学佛的信仰,建立在对他人「感情、偶像、权威、迷信」的信仰上,不能进步,不能领悟出佛法的根源处......
当我们深入大藏经去研究,我们便会发现:净土,原来就是告诉我们宇宙真相的大学府;净土,原来就是诸佛修证的成果。广义的净土,事实上,就是指的成佛法门。
我们纵观大乘经典,乃至阿含经,都清楚的记述无际的虚空中,有无尽缘起的秽土世界及清净世界存在。而且也绝对符合业力与因果的道理。如增一阿含经说:「一切诸法,皆有所由,因果所摄。」极乐世界便是无尽的缘起世界中,由佛的度生本愿因缘与众生业力共同庄严的清净世界之一;而我们就是生存在与无数共业相应的众生所开辟的秽土世界中。
佛教的宇宙观,是从无数智证的心眼中所陈述的事实。大乘经论,绝大多数便细腻的、有次第的由一个智证觉者的内涵中告诉我们宇宙观的事实。并且提醒我们说:不从实修的佛道入门修行,不具备菩萨的悲愿与定慧,就不能认识佛教宇宙观的广大面、深远处......。
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整体意义,即是广义净土成佛之道修证路线的诠释。这在诸大乘经论中,已经记载的极为详细。这些问题,也将会在后面的诸愿中,陆续概说。
弥陀在广远菩萨道上的行与愿,何止四十八愿?而四十八愿的修证内涵,实含摄了弥陀因地无尽的成佛愿行。
仰观诸佛长远、甚深、广大成佛行愿的修证路线,实不是吾等未证心地、福慧浅薄的凡夫众生所能窥倪于万一,唯愿步佛影尘,祈求诸佛加被,令后学弟子能领略、弘扬诸佛的成佛行愿于万一......。
全文四十八愿,拟分上篇、中篇、下篇三集出书,以「阐述大乘净土成佛之道」的入门、经过、成果为主旨。上篇以「净土探究」为主题。因本篇总共有二十余万言,为了初机方便阅读,故分成上册与下册出书。中篇乃以阐述「菩萨修行次第」为首要,下篇则以「大乘净土圆满显现成果」为宗旨。
本文的其他诸愿,现在尚在慈云杂志连载,本想全部完成,再以整体的大乘净土成佛行愿之成果,供读者参考。因大乘精舍嘉勉拙著前述诸愿,有助初机者修学净土,故鼓励笔者先集印成册,利益众生。再则从第一愿至第十六愿(除十二、十三愿),乃是净土天人从听闻正法,到深入禅定,了脱生死,开发菩萨五种神境智证通,成就庄严莹净的身金色相,使净土世界没有三恶道的根本修因,乃至最后成就无量光明、无量寿命的圆满佛身。因可成立独立单元,故随顺因缘,集印成书,接引初机。又为了配合后续诸愿的完整性,故将慈云已刊登过的前面一至十愿,多加以补充、说明,十一愿至十六愿亦略作补遗及删改。
仰观诸佛菩萨及佛教历代祖师大德的珍贵智慧宝藏,笔者只是个初学者,懂得佛法有限,实不能将佛陀的教法,弘扬于万一。今天只不过尽一点佛弟子的诚意,将所知道的一点点心得说出来,希望和大家共沾法…
《净土探究 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