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探究 上册▪P12

  ..续本文上一页慧,命终之后,化生畜生道中的阿修罗众生,福报最大的为阿修罗王,居住光明城中,无论眷属、住处、享乐、婇女......都极尽其欢娱之报。又因福德力用所感,能于欲界中化身大小,随意变化。又因其福德似天,与欲界忉利天王同依须弥山而住;阿修罗众住在须弥山底,忉利天众居住在须弥山顶。因阿修罗王性好战斗,经常率领修罗众生与天主帝释为首的天众交战,但经常为天众所败。

  (乙)第二类阿修罗众的业因

  第二类阿修罗众,在其生前,经常广行布施,供养外道邪行之人,或供养破戒杂行之人,内心不净,心无正思......。死后堕入第二类修罗众中的其中一种阿修罗众生。岁命五千岁,少出多减,也有中间夭折者。或者有的人在世时生性好劫盗,以偷窃之物,布施离欲外道,令其饮食充足......。死后亦堕第二类修罗众中的另外一种阿修罗众,寿命六千岁。

  (丙)第三类阿修罗众的业因

  第三类阿修罗众,在其生前,瞋斗心深重,喜欢观看世间相扑、射戏、樗蒲、围棋......种种博戏之乐。虽然有修布施之福,但是布施时,心术不正,瞋斗心又重。又有一种人,以食物布施破戒病人,在布施时,又无净思之心......。由此业缘,大体上,皆堕畜生道中的第三类修罗世界中,寿命七千岁。

  (丁)第四类阿修罗众的业因

  第四类阿修罗众,在其生前,邪见覆心,不识业果,离佛法僧三宝。或见第一精进持戒之人,向其化缘,彼见其辛苦乞索,以同情心布施饭食供养。但在施食后,却诃骂乞食的修行人说:我实在不认为施食与你,有何福德?你不应该走这条向人乞索的下贱出家之路......。虽施食与正道的持戒修行者,但因心具不净施因缘,死后投生畜生道中的第四类修罗众中,又因受到持戒、修行者的咒愿及修行力量所感,胜过此类中其他阿修罗众的福报,一切乐具,皆悉具足。这完全是他依仗布施的对象—福田僧修持所感报,不是从他自心的净施之心而感报。

  丙、阿修罗世界时间与人间时间有什么不同?

  由此可知,四类修罗世界中的每一类修罗众,皆因修福方法、对象、心术......的种种不同,而形成无量差异的修罗众生,每一类修罗众,其受生、寿命、时间、果报、生存空间......,都不相同。因此而使每一类阿修罗世界时间换算成人间的时间不定。例如寿命五千岁的修罗众生,其所居住的修罗世界一日一夜的时间,换算成人间的时间,是五百年。而寿命六千岁的修罗众,其所居住的修罗世界一日一夜的时间,换算成人间的时间,就变成六百年。也就是说,修罗众的寿命越长,其属于那一类修罗道的一日一夜时间,换算成人间时间就愈长。同理可知,其他如地狱道、鬼神道的换算人间时间亦然。

  4、总结三恶道的业因

  (1)三恶道众生皆因心力感报

  综合三恶道的业因,我们印证了经典上所说的话,就是「由心造诸罪,由心感其果,心如彩绘者,画三恶道众生。」

  我们看地狱道众生,经常遭受猛烈大火所烧之苦。饿鬼世界的众生,亦经常忍受饥火所烧之苦。畜生世界,更是经年累月不断忍受互斗食啖,弱肉强食,甚至人类捕捉杀食之苦。修罗世界,虽然享福较多,随意变化,但亦常有斗战之憾。究其原因,无不是众生身心交杂的黑暗恶业所感报。修罗众生纵然稍有福德之乐,大多是由供养外道而得。

  (2)供养外道为什么会堕恶道?

  为什么供养外道(邪行外道)绝大多数会遭受堕落恶道之报呢?这不是佛陀不让人供养外道,而故意中伤外道。据理而论,这牵涉到外道修行者的「心力」走向问题,还有我们供养者心态的趋向问题,此亦即说明了「物以类聚」,「界与界聚」的道理。

  我们应当明白:每一个众生的一个思想、一个观点、一个行为、一个动念、一举足、一动目......,都有其邪、正、阴、明、净、暗、善、恶、隐、显、深、浅......等极其微细的业影差异;再则与接触的人、畜生、环境、事物、居处......的种种境域及所亲近、认识之人的思想、观点、行为、心境......各各不同,自然因双方相互结缘、相互影响的不同,而形成千差万别的业网感报现象。

  佛教的修行思想、观念、次第、内容......,都与外教不同,甚至佛教本身的弘法者、修行者、信教者......的思想、观念、心态、见解都各有所思,各有所见,形成相当大的差距,供养佛教本身的修行者、弘法者,因受供养者本身的修行程度不同,与供养者本身的思想、心态......各各不同,都形成千差万别的因果报应,何况是供养外道,亲近外道,自然与外道互结亲因缘,互相因「引力」、「业力」、「共种」、「共业」的牵引、交杂、缠结、影响......而形成双方相应的「业网」。若是供养者本身,又无因果观念,心术不正,贪心深重,瞋恨好斗,虽有布施之行,但是却无布施清净之德,死后必然与其受供养者的心境、业力及修行方向,及与今生众生缠结较深之缘者的业力心向相应,共同交织成极其微细、复杂......,不可预知的果报业网,堕落三恶道中。又依个人所造恶行与善行的深浅度,而依次堕入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或者修罗道,接受报应。

  5、众生界无量众生业无量

  业力与因果的事实,不论佛出世或不出世,都自然存在于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显相中。六道轮回,就是众生的共业所感而形成。六道中的每一道,又由每一道众生的别业所感而显报。再说,天人世界、畜生世界、地狱世界、饿鬼世界、修罗世界、人类世界,每一个世界又都可看成每一类众生的共业而感报;而在每一道世界中又形成千差万别的别业世界、共业世界,从大至小,从小至微......,无量共业、别业众生的业力互相交织、重叠、细微、杂结、难解、不可思议......。无量善恶业力复杂的众生在这个世界的六道轮回中,在十方世界的每一处业感轮回中,往返进出......无量无数,非我们这个地球人类的肉眼、智慧、所知、所见......。又有无量无数的净业众生,在十方净土世界,往返、进出......,非我们地球人类肉眼、智识所闻、所见......。

  故佛在杂阿含经上说:「若诸众生,其形可见者,如我手上抓的这把泥土那么少;若诸众生,其形微细,不可见者,如大地上的泥土那么多。若诸众生,得人身者,如我手上抓的这把泥土那么少;若诸众生,在其他五道中轮回者,如大地上的泥土那么多。若诸众生,从地狱命终,生人中者,如我手上抓的这把泥土何其少;若诸众生,从地狱命终,还生地狱者,如大地上的泥土何其多。若诸众生,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者,如我手中抓的这把泥土何其少;若诸众生,成就杀、盗、淫、妄、饮酒、邪行者,如大地上的泥土何其多。若诸众生从人道死,还生人道者,如我手上抓的这把泥土何其少;若诸众生,从人道死,生地狱世界者,如大地上的泥土何其多。若诸众生,从天上命终还生天上者,如我手上抓的这把泥土那么少;若诸众生,从天上命终堕入地狱者,如大地上的泥土何其多......」。

  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三又说:「当此世界劫坏之时,地球人类转生他方世界,或生天上,乃至地狱中。众生宿罪已毕者,投生天上,或他方世界。五地狱众生罪未尽者,移生他方世界地狱之中继续受报者,无量无边。」

  卷二十一又说:「有四事不可思议,非凡夫众生所知;一、众生业力不可思议。二、世界体性不可思议。三、龙世界不可思议。四、十方佛国境界不可思议。」

  这就说明了一件事实,众生「界」无量,众生「业」无量,众生共业所感的世界无量,众生别业所感的别业世界无量,相似恶业众生,所感的浊恶世界无量,相似善业众生所感的清净世界无量。众生若盗、若淫......,必然共同形成相似业力所成就的浊恶世界,众生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邪行......,必然共同形成相似业力所成就的清净世界,如天人世界及他方净土世界。这是杂阿含经所说,根本佛法所说业力与因果相契相摄,众生业力与界相合相应,不变的原则与真理。

  6、净土天人业力不同三界人天的原因

  由以上所述可知,当某一个世界的每一个众生不杀、不偷、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贪、不瞋、不痴,彻底实行十善行,共业所感,那个世界就不会有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当众生力行十善业时,自然便不会堕落三恶道去。极乐世界的每一个众生,都是力行十善业的修行者,当然不会堕入恶道去。如无量寿经卷下说:「净土之中无有刑罚,乃至一念恶事行为。」因为净土每一个众生内心,没有造作恶业的念头,所以业感关系,净土世界只会有天人众生,连人道众生都没有。为什么净土没有像我们这种人道众生呢?当知人道众生的业行,善恶交杂,不是纯善,也不是纯恶(无记性),乃是上天界、下恶道的根本。而且净土天人世界的业行,不同于我们这个世界六道轮回中天人的业行。如我们这个世界的天界众生,除了欲界兜率天的弥勒内院及少数天界有大菩萨弘法外,绝大多数的天人都不能听闻佛法,不是尽情享乐,就是深修无想空定。(除四禅天的五不烦天)。而且投生天界众生的业力非常复杂,有外道修善修定而去者,有普通人行善修福而去者,有佛教中修福修定而去者......,形成大染缸的共业、别业、杂业聚集处,当然不同于极乐世界天人众生的业力。极乐世界的天人业力,是乘着弥陀本愿度生因缘及其有缘众生精进念佛、修行所感,而共同庄严的另一类共业因缘所形成的清净世界,不似三界天界修因复杂的业力所感报。这一类的清净世界,或不同形类的清净世界,在十方复度、多度的虚空中太多太多了。纵然众生在往生前宿世业种各有不同,但到了极乐世界,在弥陀与诸大菩…

《净土探究 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净土探究 下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