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探究 上冊▪P12

  ..續本文上一頁慧,命終之後,化生畜生道中的阿修羅衆生,福報最大的爲阿修羅王,居住光明城中,無論眷屬、住處、享樂、婇女......都極盡其歡娛之報。又因福德力用所感,能于欲界中化身大小,隨意變化。又因其福德似天,與欲界忉利天王同依須彌山而住;阿修羅衆住在須彌山底,忉利天衆居住在須彌山頂。因阿修羅王性好戰鬥,經常率領修羅衆生與天主帝釋爲首的天衆交戰,但經常爲天衆所敗。

  (乙)第二類阿修羅衆的業因

  第二類阿修羅衆,在其生前,經常廣行布施,供養外道邪行之人,或供養破戒雜行之人,內心不淨,心無正思......。死後墮入第二類修羅衆中的其中一種阿修羅衆生。歲命五千歲,少出多減,也有中間夭折者。或者有的人在世時生性好劫盜,以偷竊之物,布施離欲外道,令其飲食充足......。死後亦墮第二類修羅衆中的另外一種阿修羅衆,壽命六千歲。

  (丙)第叁類阿修羅衆的業因

  第叁類阿修羅衆,在其生前,瞋鬥心深重,喜歡觀看世間相撲、射戲、樗蒲、圍棋......種種博戲之樂。雖然有修布施之福,但是布施時,心術不正,瞋鬥心又重。又有一種人,以食物布施破戒病人,在布施時,又無淨思之心......。由此業緣,大體上,皆墮畜生道中的第叁類修羅世界中,壽命七千歲。

  (丁)第四類阿修羅衆的業因

  第四類阿修羅衆,在其生前,邪見覆心,不識業果,離佛法僧叁寶。或見第一精進持戒之人,向其化緣,彼見其辛苦乞索,以同情心布施飯食供養。但在施食後,卻诃罵乞食的修行人說:我實在不認爲施食與你,有何福德?你不應該走這條向人乞索的下賤出家之路......。雖施食與正道的持戒修行者,但因心具不淨施因緣,死後投生畜生道中的第四類修羅衆中,又因受到持戒、修行者的咒願及修行力量所感,勝過此類中其他阿修羅衆的福報,一切樂具,皆悉具足。這完全是他依仗布施的對象—福田僧修持所感報,不是從他自心的淨施之心而感報。

  丙、阿修羅世界時間與人間時間有什麼不同?

  由此可知,四類修羅世界中的每一類修羅衆,皆因修福方法、對象、心術......的種種不同,而形成無量差異的修羅衆生,每一類修羅衆,其受生、壽命、時間、果報、生存空間......,都不相同。因此而使每一類阿修羅世界時間換算成人間的時間不定。例如壽命五千歲的修羅衆生,其所居住的修羅世界一日一夜的時間,換算成人間的時間,是五百年。而壽命六千歲的修羅衆,其所居住的修羅世界一日一夜的時間,換算成人間的時間,就變成六百年。也就是說,修羅衆的壽命越長,其屬于那一類修羅道的一日一夜時間,換算成人間時間就愈長。同理可知,其他如地獄道、鬼神道的換算人間時間亦然。

  4、總結叁惡道的業因

  (1)叁惡道衆生皆因心力感報

  綜合叁惡道的業因,我們印證了經典上所說的話,就是「由心造諸罪,由心感其果,心如彩繪者,畫叁惡道衆生。」

  我們看地獄道衆生,經常遭受猛烈大火所燒之苦。餓鬼世界的衆生,亦經常忍受饑火所燒之苦。畜生世界,更是經年累月不斷忍受互鬥食啖,弱肉強食,甚至人類捕捉殺食之苦。修羅世界,雖然享福較多,隨意變化,但亦常有鬥戰之憾。究其原因,無不是衆生身心交雜的黑暗惡業所感報。修羅衆生縱然稍有福德之樂,大多是由供養外道而得。

  (2)供養外道爲什麼會墮惡道?

  爲什麼供養外道(邪行外道)絕大多數會遭受墮落惡道之報呢?這不是佛陀不讓人供養外道,而故意中傷外道。據理而論,這牽涉到外道修行者的「心力」走向問題,還有我們供養者心態的趨向問題,此亦即說明了「物以類聚」,「界與界聚」的道理。

  我們應當明白:每一個衆生的一個思想、一個觀點、一個行爲、一個動念、一舉足、一動目......,都有其邪、正、陰、明、淨、暗、善、惡、隱、顯、深、淺......等極其微細的業影差異;再則與接觸的人、畜生、環境、事物、居處......的種種境域及所親近、認識之人的思想、觀點、行爲、心境......各各不同,自然因雙方相互結緣、相互影響的不同,而形成千差萬別的業網感報現象。

  佛教的修行思想、觀念、次第、內容......,都與外教不同,甚至佛教本身的弘法者、修行者、信教者......的思想、觀念、心態、見解都各有所思,各有所見,形成相當大的差距,供養佛教本身的修行者、弘法者,因受供養者本身的修行程度不同,與供養者本身的思想、心態......各各不同,都形成千差萬別的因果報應,何況是供養外道,親近外道,自然與外道互結親因緣,互相因「引力」、「業力」、「共種」、「共業」的牽引、交雜、纏結、影響......而形成雙方相應的「業網」。若是供養者本身,又無因果觀念,心術不正,貪心深重,瞋恨好鬥,雖有布施之行,但是卻無布施清淨之德,死後必然與其受供養者的心境、業力及修行方向,及與今生衆生纏結較深之緣者的業力心向相應,共同交織成極其微細、複雜......,不可預知的果報業網,墮落叁惡道中。又依個人所造惡行與善行的深淺度,而依次墮入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或者修羅道,接受報應。

  5、衆生界無量衆生業無量

  業力與因果的事實,不論佛出世或不出世,都自然存在于宇宙間萬事萬物的顯相中。六道輪回,就是衆生的共業所感而形成。六道中的每一道,又由每一道衆生的別業所感而顯報。再說,天人世界、畜生世界、地獄世界、餓鬼世界、修羅世界、人類世界,每一個世界又都可看成每一類衆生的共業而感報;而在每一道世界中又形成千差萬別的別業世界、共業世界,從大至小,從小至微......,無量共業、別業衆生的業力互相交織、重疊、細微、雜結、難解、不可思議......。無量善惡業力複雜的衆生在這個世界的六道輪回中,在十方世界的每一處業感輪回中,往返進出......無量無數,非我們這個地球人類的肉眼、智慧、所知、所見......。又有無量無數的淨業衆生,在十方淨土世界,往返、進出......,非我們地球人類肉眼、智識所聞、所見......。

  故佛在雜阿含經上說:「若諸衆生,其形可見者,如我手上抓的這把泥土那麼少;若諸衆生,其形微細,不可見者,如大地上的泥土那麼多。若諸衆生,得人身者,如我手上抓的這把泥土那麼少;若諸衆生,在其他五道中輪回者,如大地上的泥土那麼多。若諸衆生,從地獄命終,生人中者,如我手上抓的這把泥土何其少;若諸衆生,從地獄命終,還生地獄者,如大地上的泥土何其多。若諸衆生,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者,如我手中抓的這把泥土何其少;若諸衆生,成就殺、盜、淫、妄、飲酒、邪行者,如大地上的泥土何其多。若諸衆生從人道死,還生人道者,如我手上抓的這把泥土何其少;若諸衆生,從人道死,生地獄世界者,如大地上的泥土何其多。若諸衆生,從天上命終還生天上者,如我手上抓的這把泥土那麼少;若諸衆生,從天上命終墮入地獄者,如大地上的泥土何其多......」。

  增一阿含經卷叁十叁又說:「當此世界劫壞之時,地球人類轉生他方世界,或生天上,乃至地獄中。衆生宿罪已畢者,投生天上,或他方世界。五地獄衆生罪未盡者,移生他方世界地獄之中繼續受報者,無量無邊。」

  卷二十一又說:「有四事不可思議,非凡夫衆生所知;一、衆生業力不可思議。二、世界體性不可思議。叁、龍世界不可思議。四、十方佛國境界不可思議。」

  這就說明了一件事實,衆生「界」無量,衆生「業」無量,衆生共業所感的世界無量,衆生別業所感的別業世界無量,相似惡業衆生,所感的濁惡世界無量,相似善業衆生所感的清淨世界無量。衆生若盜、若淫......,必然共同形成相似業力所成就的濁惡世界,衆生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邪行......,必然共同形成相似業力所成就的清淨世界,如天人世界及他方淨土世界。這是雜阿含經所說,根本佛法所說業力與因果相契相攝,衆生業力與界相合相應,不變的原則與真理。

  6、淨土天人業力不同叁界人天的原因

  由以上所述可知,當某一個世界的每一個衆生不殺、不偷、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貪、不瞋、不癡,徹底實行十善行,共業所感,那個世界就不會有畜生、餓鬼、地獄叁惡道;當衆生力行十善業時,自然便不會墮落叁惡道去。極樂世界的每一個衆生,都是力行十善業的修行者,當然不會墮入惡道去。如無量壽經卷下說:「淨土之中無有刑罰,乃至一念惡事行爲。」因爲淨土每一個衆生內心,沒有造作惡業的念頭,所以業感關系,淨土世界只會有天人衆生,連人道衆生都沒有。爲什麼淨土沒有像我們這種人道衆生呢?當知人道衆生的業行,善惡交雜,不是純善,也不是純惡(無記性),乃是上天界、下惡道的根本。而且淨土天人世界的業行,不同于我們這個世界六道輪回中天人的業行。如我們這個世界的天界衆生,除了欲界兜率天的彌勒內院及少數天界有大菩薩弘法外,絕大多數的天人都不能聽聞佛法,不是盡情享樂,就是深修無想空定。(除四禅天的五不煩天)。而且投生天界衆生的業力非常複雜,有外道修善修定而去者,有普通人行善修福而去者,有佛教中修福修定而去者......,形成大染缸的共業、別業、雜業聚集處,當然不同于極樂世界天人衆生的業力。極樂世界的天人業力,是乘著彌陀本願度生因緣及其有緣衆生精進念佛、修行所感,而共同莊嚴的另一類共業因緣所形成的清淨世界,不似叁界天界修因複雜的業力所感報。這一類的清淨世界,或不同形類的清淨世界,在十方複度、多度的虛空中太多太多了。縱然衆生在往生前宿世業種各有不同,但到了極樂世界,在彌陀與諸大菩…

《淨土探究 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土探究 下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