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畜生诸道受难之报。相对的,没有三恶道的感报,当然也就不会有大海、小海、溪渠、井谷......,恶道众生住居之所。但经上又说:「净土虽然没有大海、小海、金刚铁围一切诸山,但是佛神力故,欲见则现。」关于此点,有学者说,或可看为净土众生,仍有无量潜藏的烦恼宿业,隐伏其间,只是在净土的殊胜修行环境里,暂时压住,生不出来。也有的学者说「万法唯识现,根身器界,无非心识变现而有。已证识性,契悟一心,此心性之力,名为佛神力,法尔能欲见即见」(见佛说无量寿经讲义)。
2、从往生的方法证明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
(1)为什么往生净土的众生必须具备大善根大福德?
由净土世界没有三恶道的环境及处处听闻佛法的环境来看,当知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及居住在极乐世界里的众生,都不是少善根福德者。如前述经典说:「唯有『多福众生』,才能常乐受用八功德水。」经文又说:「生彼佛土诸有情类,成就无量无边功德,非少善根诸有情类,当得往生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由此可知,能够生长在极乐世界,或者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宿世都是俱有广大善根福德因缘的有情众生(往生的方法,将在十一、十八、十九、二十等四愿中详述,这里只是略提而已),才能在广大福慧资粮的共业下,使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如在诸净土经典中,大体上都有提到地球世界现实人间种种造作三恶道业因的行为,相对的,想要往生到没有三恶道的世界去,就要首先不再造作堕落三恶道的业因,再创造与极乐世界相应的业因,具备与净土众生相应的福德资粮,往生极乐世界才有可能。如在无量寿经卷下的三品往生中,至少都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往生净土,才有保障。而什么是「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以后,怎样使自己的菩提发心终生不退?都是欲求「一世往生」的念佛者,应当重视、探讨的问题(菩提心的问题,将在十九愿中会有说明)。
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檀佛过度人道经卷下、无量寿经卷下、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三都说:「要往生极乐国,从发愿往生起,必须一生保持厌弃生死老病一切痛苦恶露不净无可乐者诸事,宜自决断,端身正行,益作诸善,修己洁体,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里相应,人能自度转相拯济,精明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往生无量寿佛国,快乐无极,长与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这就是末法众生往生净土的保障。
以上经典所说,便说明了如何具备与极乐世界众生福德资粮相应的修行法。极乐世界就是这样在弥陀成佛的度生本愿因缘成熟下,汇聚了无量福德深厚的众生,共同庄严了极乐世界的环境,而使极乐世界在广大福慧众生共业因缘的感招下,没有三恶道,这也就是众生「业与界聚」的道理。
(2)从业力与因果的观点证明有净土
任何适合众生居住的世界,都是与众生的共业因缘息息相关的。极乐世界的生存环境,与地球世间的生存环境,相差的如此悬殊,在凡夫众生的眼光里,自然看成是神话的色彩,但是我们若从修证佛法的观点及因果与业力的立场去剖析,却是确确实实可以成立的。佛不妄言,行人自误,佛弟子若是不相信有净土,就是不相信有业力及因果,不相信有因果及业力,即是不承认有修证的佛法,没有修证的佛法,试问我们学佛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
二、不堕恶道愿
法藏比丘说:「当我成佛的时候,国土之中的天人,如果在寿命结束的时候,再堕入饿鬼、畜生、地狱道的话,我就不能圆满成就佛道。」
寿命无量乃是譬喻之词
或许有人会想,在四十八愿当中,不是有极乐世界里人民寿命无量的愿吗?既然西方极乐世界中的天人寿命无量,为什么还会有寿命结束的时候呢?
于其他的净土经典上,也有提到说:「在阿弥陀佛应化之身寿命结束以后,观世音菩萨接着接替阿弥陀佛成佛的位子,继续度化净土世界的众生。观世音菩萨成佛的名号,叫做普光功德山王如来。那个时候,观世音菩萨成佛的世界就不是叫做极乐世界了,而是叫做众宝普集庄严世界。」说到这里,大家更会觉得奇怪了,阿弥陀佛的寿命不也是无穷无尽的吗?又怎么会有终结的时候呢?
大家要知道,寿命无量的无量两个字,乃是一种形容譬喻之词,因为释迦牟尼佛为了要赞叹阿弥陀佛寿命不可以数字计算的殊胜,不是由凡夫和声闻、缘觉二乘圣人的智慧所能推测衡量出来的,所以用无量两个字来显示阿弥陀佛寿命长久的不可言说。而且大家更要知道,阿弥陀佛的应化之身是应极乐世界中人民的净业因缘权宜示现的。在佛经上说:「凡是由因缘和合而生的事物,有生必有灭,有成必有坏,到最后一定会幻灭消逝的。」所以当阿弥陀佛度化极乐世界人民的机缘终了的时候,也会像释迦牟尼佛的应化之身一样的示现涅槃。那个时候,观世音菩萨就会接替阿弥陀佛的位子成佛了。
极乐世界里人民的寿命,因为在阿弥陀佛的大悲誓愿教化中,精进修行,才会寿命无量。关于净土众生,修成寿命自在的因缘,将在十五愿中,会有说明。
本愿所说寿命结束有两种意义
本愿所说的寿命结束,有两层意义:
一是指在净土尚未了脱生死的众生,必定在分段生死的束缚中,但是当他们一期寿命结束后,会继续化生在净土的欲界天及色界天上进修,不会堕落三恶道去,因为极乐世界根本就没有三恶道。这个问题,将在十五愿中说明。如无量寿经卷上所说:「彼土有『四天王天及忉利天、第三炎天,乃至色究竟天。』」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二也说:「彼土有『第一四天王诸天人,第二忉利天上诸天人,第三天上诸天人,第四天上诸天人,第五天上诸天人,第六天上诸天人,第七天上诸天人,上至三十六天上诸天人......。』」
一是指净土天人,若欲乘愿到十方世界度众生,也不会堕落其他世界的三恶道去。为什么极乐世界的天人在寿命结束后,不会堕落三恶道?本愿将依几个重点,来做说明:
(一)「心」是主导我们走向轮回的主因
(二)学佛者应该重视堕落三恶道的业因
(一)心是主导我们走向轮回的主因
1、持五戒得人身的标准是什么?
上个愿是从众生共业的观点,来说明地球世间为什么会有三恶道?极乐世界为什么没有三恶道?现在就由众生别业的角度,首先来说明现实的地球世界会有三恶道的原因。
一般说持五戒,得人身;行十善,生天上,这是比较笼统的说法。如持五戒得人身的标准是什么?例如五戒中的不邪淫,有些经论上翻译成「不淫欲」,如大智度论卷十三。「不邪淫」,如以印度及现在中国等地的法律观点来讲,是指超越一夫一妻制以外的淫欲行为,就是邪淫。大体上,现在佛教徒所遵守的不邪淫戒,也是源自此一观点。但是在中东的阿拉伯国家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或者古代的帝王,除了皇后外,都可以册封嫔妃,请问这是正淫?还是邪淫?或者以一对淫行深重的夫妻与一对夫或妻体弱多病不能人道,夫或妻因此在外面偶有外遇情形来相比,请问这两种情形那一种情况是来世导向与淫界众生、恶道众生相应轮回的资本?
戒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治心」,是从外引内,由身至心的一种助道法。如果以为夫妻的淫欲行为「正淫」是不堕恶道的戒法,夫妻以外的淫行「邪淫」才是堕恶道的戒法,那是没有深入去了解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的相应关系。
2、由经文印证心是主导轮回恶道的主因
如前述杂阿含经上说:「众生杀生时,与杀界俱;盗心时,与盗界俱;淫心时,与淫界俱;妄语时,与妄语界俱;饮酒心时,与饮酒界俱;不杀生时,与不杀界俱;不盗时,与不盗界俱;不淫心时,与不淫界俱;不妄语时,与不妄语界俱......。」
卷十又说:「诸比丘,当善思惟观察于心,为什么要善于思惟、观察自己的心性呢?因为众生心长夜为贪欲所染,瞋恚、愚痴所染。比丘当知!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比丘,我不见一色,种种如斑色鸟,心复过是。为什么如此说呢?彼畜生『心种种故,色种种。』所以比丘们,当善思惟,观察于心。」
又说:「如嗟兰那鸟种种杂色,我说彼心:种种杂,亦复如是。所以者何?彼嗟兰那鸟,心种种故,其色种种,是故当善观察、思惟于心......。」
由杂阿含经这段经文,明显的告诉我们,众生之所以会轮回生死,堕入恶道,是因为我们的「心思」杂乱、污浊、阴暗、昏散、......,而趋使自己的行为去造作种种与六道轮回相应的恶业,才会与杂乱界、污浊界、黑暗界、淫界、杀界......相吸、相应。如果以为只要行为上不犯五戒,不犯邪淫戒,不观照、反省自己的淫心、贪心、瞋心、盗心、杀心、欲心......,就不会堕恶道,那么就应该修正我们对业力与因果的基本认识了。
十善业报经也说:「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又说:「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
诸法集要经卷五,「治心品」中,则对「由心造诸罪,由心感其果,心如彩绘者,画三界众生」的释义,有很好的说明。
中阿含卷二十三则告诫我们凡夫俗子说:具足二十种秽污心,必与黑暗界、轮回界相应,堕入地狱之中。二十种心即是:邪见心秽、非法欲心秽、恶贪心秽、邪法心秽、贪心秽、恚心秽、睡眠心秽、掉悔心秽、疑惑心秽、瞋缠心秽、不语结心秽、怪心秽、嫉心秽、欺诳心秽、谀诲心秽、无惭心秽、无愧心秽、慢心秽、大慢心秽、憍傲心秽、放逸心秽。」又说:「死时生善心,心有所法,正见相应,彼因此,缘此,命终生天。死时,生不善心,心有所法,邪见相应,彼因此,缘此,命终生恶处地狱中。」
另正法念处经及起世经更将地狱、饿鬼、畜生三道众生造…
《净土探究 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