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探究 上冊▪P9

  ..續本文上一頁、畜生諸道受難之報。相對的,沒有叁惡道的感報,當然也就不會有大海、小海、溪渠、井谷......,惡道衆生住居之所。但經上又說:「淨土雖然沒有大海、小海、金剛鐵圍一切諸山,但是佛神力故,欲見則現。」關于此點,有學者說,或可看爲淨土衆生,仍有無量潛藏的煩惱宿業,隱伏其間,只是在淨土的殊勝修行環境裏,暫時壓住,生不出來。也有的學者說「萬法唯識現,根身器界,無非心識變現而有。已證識性,契悟一心,此心性之力,名爲佛神力,法爾能欲見即見」(見佛說無量壽經講義)。

  2、從往生的方法證明極樂世界沒有叁惡道

  (1)爲什麼往生淨土的衆生必須具備大善根大福德?

  由淨土世界沒有叁惡道的環境及處處聽聞佛法的環境來看,當知往生極樂世界的衆生及居住在極樂世界裏的衆生,都不是少善根福德者。如前述經典說:「唯有『多福衆生』,才能常樂受用八功德水。」經文又說:「生彼佛土諸有情類,成就無量無邊功德,非少善根諸有情類,當得往生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由此可知,能夠生長在極樂世界,或者往生極樂世界的衆生,宿世都是俱有廣大善根福德因緣的有情衆生(往生的方法,將在十一、十八、十九、二十等四願中詳述,這裏只是略提而已),才能在廣大福慧資糧的共業下,使極樂世界沒有叁惡道。如在諸淨土經典中,大體上都有提到地球世界現實人間種種造作叁惡道業因的行爲,相對的,想要往生到沒有叁惡道的世界去,就要首先不再造作墮落叁惡道的業因,再創造與極樂世界相應的業因,具備與淨土衆生相應的福德資糧,往生極樂世界才有可能。如在無量壽經卷下的叁品往生中,至少都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往生淨土,才有保障。而什麼是「菩提心」?如何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以後,怎樣使自己的菩提發心終生不退?都是欲求「一世往生」的念佛者,應當重視、探討的問題(菩提心的問題,將在十九願中會有說明)。

  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檀佛過度人道經卷下、無量壽經卷下、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叁都說:「要往生極樂國,從發願往生起,必須一生保持厭棄生死老病一切痛苦惡露不淨無可樂者諸事,宜自決斷,端身正行,益作諸善,修己潔體,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裏相應,人能自度轉相拯濟,精明求願,積累善本,雖一世勤苦,須臾之間,往生無量壽佛國,快樂無極,長與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這就是末法衆生往生淨土的保障。

  以上經典所說,便說明了如何具備與極樂世界衆生福德資糧相應的修行法。極樂世界就是這樣在彌陀成佛的度生本願因緣成熟下,彙聚了無量福德深厚的衆生,共同莊嚴了極樂世界的環境,而使極樂世界在廣大福慧衆生共業因緣的感招下,沒有叁惡道,這也就是衆生「業與界聚」的道理。

  (2)從業力與因果的觀點證明有淨土

  任何適合衆生居住的世界,都是與衆生的共業因緣息息相關的。極樂世界的生存環境,與地球世間的生存環境,相差的如此懸殊,在凡夫衆生的眼光裏,自然看成是神話的色彩,但是我們若從修證佛法的觀點及因果與業力的立場去剖析,卻是確確實實可以成立的。佛不妄言,行人自誤,佛弟子若是不相信有淨土,就是不相信有業力及因果,不相信有因果及業力,即是不承認有修證的佛法,沒有修證的佛法,試問我們學佛的目的又是爲了什麼呢!?

  二、不墮惡道願

  法藏比丘說:「當我成佛的時候,國土之中的天人,如果在壽命結束的時候,再墮入餓鬼、畜生、地獄道的話,我就不能圓滿成就佛道。」

  壽命無量乃是譬喻之詞

  或許有人會想,在四十八願當中,不是有極樂世界裏人民壽命無量的願嗎?既然西方極樂世界中的天人壽命無量,爲什麼還會有壽命結束的時候呢?

  于其他的淨土經典上,也有提到說:「在阿彌陀佛應化之身壽命結束以後,觀世音菩薩接著接替阿彌陀佛成佛的位子,繼續度化淨土世界的衆生。觀世音菩薩成佛的名號,叫做普光功德山王如來。那個時候,觀世音菩薩成佛的世界就不是叫做極樂世界了,而是叫做衆寶普集莊嚴世界。」說到這裏,大家更會覺得奇怪了,阿彌陀佛的壽命不也是無窮無盡的嗎?又怎麼會有終結的時候呢?

  大家要知道,壽命無量的無量兩個字,乃是一種形容譬喻之詞,因爲釋迦牟尼佛爲了要贊歎阿彌陀佛壽命不可以數字計算的殊勝,不是由凡夫和聲聞、緣覺二乘聖人的智慧所能推測衡量出來的,所以用無量兩個字來顯示阿彌陀佛壽命長久的不可言說。而且大家更要知道,阿彌陀佛的應化之身是應極樂世界中人民的淨業因緣權宜示現的。在佛經上說:「凡是由因緣和合而生的事物,有生必有滅,有成必有壞,到最後一定會幻滅消逝的。」所以當阿彌陀佛度化極樂世界人民的機緣終了的時候,也會像釋迦牟尼佛的應化之身一樣的示現涅槃。那個時候,觀世音菩薩就會接替阿彌陀佛的位子成佛了。

  極樂世界裏人民的壽命,因爲在阿彌陀佛的大悲誓願教化中,精進修行,才會壽命無量。關于淨土衆生,修成壽命自在的因緣,將在十五願中,會有說明。

  本願所說壽命結束有兩種意義

  本願所說的壽命結束,有兩層意義:

  一是指在淨土尚未了脫生死的衆生,必定在分段生死的束縛中,但是當他們一期壽命結束後,會繼續化生在淨土的欲界天及色界天上進修,不會墮落叁惡道去,因爲極樂世界根本就沒有叁惡道。這個問題,將在十五願中說明。如無量壽經卷上所說:「彼土有『四天王天及忉利天、第叁炎天,乃至色究竟天。』」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二也說:「彼土有『第一四天王諸天人,第二忉利天上諸天人,第叁天上諸天人,第四天上諸天人,第五天上諸天人,第六天上諸天人,第七天上諸天人,上至叁十六天上諸天人......。』」

  一是指淨土天人,若欲乘願到十方世界度衆生,也不會墮落其他世界的叁惡道去。爲什麼極樂世界的天人在壽命結束後,不會墮落叁惡道?本願將依幾個重點,來做說明:

  (一)「心」是主導我們走向輪回的主因

  (二)學佛者應該重視墮落叁惡道的業因

  (一)心是主導我們走向輪回的主因

  1、持五戒得人身的標准是什麼?

  上個願是從衆生共業的觀點,來說明地球世間爲什麼會有叁惡道?極樂世界爲什麼沒有叁惡道?現在就由衆生別業的角度,首先來說明現實的地球世界會有叁惡道的原因。

  一般說持五戒,得人身;行十善,生天上,這是比較籠統的說法。如持五戒得人身的標准是什麼?例如五戒中的不邪淫,有些經論上翻譯成「不淫欲」,如大智度論卷十叁。「不邪淫」,如以印度及現在中國等地的法律觀點來講,是指超越一夫一妻製以外的淫欲行爲,就是邪淫。大體上,現在佛教徒所遵守的不邪淫戒,也是源自此一觀點。但是在中東的阿拉伯國家實行的是一夫多妻製,或者古代的帝王,除了皇後外,都可以冊封嫔妃,請問這是正淫?還是邪淫?或者以一對淫行深重的夫妻與一對夫或妻體弱多病不能人道,夫或妻因此在外面偶有外遇情形來相比,請問這兩種情形那一種情況是來世導向與淫界衆生、惡道衆生相應輪回的資本?

  戒的根本目的,是爲了「治心」,是從外引內,由身至心的一種助道法。如果以爲夫妻的淫欲行爲「正淫」是不墮惡道的戒法,夫妻以外的淫行「邪淫」才是墮惡道的戒法,那是沒有深入去了解衆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的相應關系。

  2、由經文印證心是主導輪回惡道的主因

  如前述雜阿含經上說:「衆生殺生時,與殺界俱;盜心時,與盜界俱;淫心時,與淫界俱;妄語時,與妄語界俱;飲酒心時,與飲酒界俱;不殺生時,與不殺界俱;不盜時,與不盜界俱;不淫心時,與不淫界俱;不妄語時,與不妄語界俱......。」

  卷十又說:「諸比丘,當善思惟觀察于心,爲什麼要善于思惟、觀察自己的心性呢?因爲衆生心長夜爲貪欲所染,瞋恚、愚癡所染。比丘當知!心惱故衆生惱,心淨故衆生淨。比丘,我不見一色,種種如斑色鳥,心複過是。爲什麼如此說呢?彼畜生『心種種故,色種種。』所以比丘們,當善思惟,觀察于心。」

  又說:「如嗟蘭那鳥種種雜色,我說彼心:種種雜,亦複如是。所以者何?彼嗟蘭那鳥,心種種故,其色種種,是故當善觀察、思惟于心......。」

  由雜阿含經這段經文,明顯的告訴我們,衆生之所以會輪回生死,墮入惡道,是因爲我們的「心思」雜亂、汙濁、陰暗、昏散、......,而趨使自己的行爲去造作種種與六道輪回相應的惡業,才會與雜亂界、汙濁界、黑暗界、淫界、殺界......相吸、相應。如果以爲只要行爲上不犯五戒,不犯邪淫戒,不觀照、反省自己的淫心、貪心、瞋心、盜心、殺心、欲心......,就不會墮惡道,那麼就應該修正我們對業力與因果的基本認識了。

  十善業報經也說:「一切衆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又說:「今大海中所有衆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諸不善業,是故隨業各自受報。」

  諸法集要經卷五,「治心品」中,則對「由心造諸罪,由心感其果,心如彩繪者,畫叁界衆生」的釋義,有很好的說明。

  中阿含卷二十叁則告誡我們凡夫俗子說:具足二十種穢汙心,必與黑暗界、輪回界相應,墮入地獄之中。二十種心即是:邪見心穢、非法欲心穢、惡貪心穢、邪法心穢、貪心穢、恚心穢、睡眠心穢、掉悔心穢、疑惑心穢、瞋纏心穢、不語結心穢、怪心穢、嫉心穢、欺诳心穢、谀誨心穢、無慚心穢、無愧心穢、慢心穢、大慢心穢、憍傲心穢、放逸心穢。」又說:「死時生善心,心有所法,正見相應,彼因此,緣此,命終生天。死時,生不善心,心有所法,邪見相應,彼因此,緣此,命終生惡處地獄中。」

  另正法念處經及起世經更將地獄、餓鬼、畜生叁道衆生造…

《淨土探究 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土探究 下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