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極樂世界中的每一個天人都不會生起貪念,想要保住自己化現的色身。
他說:「當我成佛的時候,如果國土之中的天人,心裏生起想要貪著自己身相的念頭,永遠保住自己的軀體的話,那麼我就不能圓滿成就佛道。」
淨土衆生爲什麼能不起貪著色身的想念?雜阿含卷二十一說:「宇宙間凡是一切濁惡世間的衆生,所聞、所思、所見、所言等範圍,都不出談論『有我』,談論『衆生世俗事』、談論『壽命長短事』、談論世間人『吉凶禍福』......等事。」凡此種種現象,都是一個「我見」(身見)在作祟。脫離了我見(身見)的範圍,便形成另一種「出世間」境界。極樂世界的衆生,就是在精進修行間,遠離濁惡世間的衆生所聞、所思、所見、所言範圍,不論說「有真實不變之我」,不論說「有衆生婚嫁、事業、雜務之事」、不論說「有你、我等壽命長短、夭折之事」、不論說「有世間吉凶禍福、趨吉避凶之事」......,因此不會對自己的化身相,生起想念、保有、貪執不舍之心。
認識身見的重要性
而斷除我見(身見)的廣義內容,正是淨土衆生進入彌陀下一個願所說「正定解脫」的基礎,也是淨土衆生的五種神通不同于世間禅者的原因。並且亦是淨土衆生在獲得五種神通後,能夠進一步獲證生死解脫「漏盡通」的主要原因。尤其現在一般的念佛者,念佛而不淡世間「知見」、外道「知見」,怎能契入「一心不亂」的叁昧境界呢?不認識、不淡泊世間人「我見」(身見)的範疇,便會延續濁惡世界的感報,不能往生淨土,故本願以地球衆生如何斷除「身見」,契入「正定」的內容,來張顯淨土衆生神通力用不同于濁惡世界有漏禅行者的修定成因,分成數個重點來做說明:
(一)什麼是身見
(二)斷身見才能入正定
(一)什麼是身見?
1、五見以身見爲本
(1)世間衆生爲什麼對今世「生命」堅執不舍?
世間任何哲學家、修道者的見地,都不出「五種知見」範圍。一、身見,二、邊見,叁、邪見,四、見取見,五、戒禁取見。這五見的釋義,在顯揚論卷一六頁、五蘊論四一頁、廣五蘊論八頁、俱舍論卷十九以及大毗婆沙論卷四十九十一頁都有詳細說明。
所謂「見」義,依大毗婆沙論說有:一、徹視,二、推度,叁、堅執,四、深入所緣,四種意義。
什麼是身見?我們看世間一切六道衆生,從出生到老死,甚至臨死仍堅執難舍的,莫過于自己今世的「生命」。爲什麼每一個衆生,如此愛惜、留戀今生現實的「生命」呢?原因就是出在對「生後事」不了解、不認識,不知道今生死後是不是生命就此結束!?或者還有來生!?總之,來生之事,有?或沒有?渺茫不可測知,我們人類能夠看到的、感受到的、掌握住的,就是今生所擁有的一切。所以大部份的世間衆生,皆對今生現實、寶貴的生命生出貪執、難舍的心態,想盡辦法,追求、享受現在所能看到的一切人、事、物景象,並且對已經擁有的人、事、物一切景象,堅持不舍,認爲這是屬于我的東西,我辛苦賺來的錢財,我的父母,我的妻兒,我的朋友......,世間的一切,是這麼真真實實的呈現我的眼前......,甚至于臨死前,仍對我的家庭、我的事業、我的妻兒、我的錢財,産生難舍難分的眷戀之心!
依佛經說,世間衆生,就是這樣看不破、放不下,不知我今生所擁有的這個由「色、受、想、行、識」五蘊因緣假合的生命,是延續前世的業緣,隨時會隨著「無常業力」的因緣分散的。這種堅執、難舍今世生命的情懷現象,以佛經上的名詞說,就是「我見」;對于「我」今世生命中所聞、所思、所見、所論、所擁有的一切人、事、物、名利、權勢......堅持、掌握、不肯放舍的現象,就是「我所見」。合此我見、我所見二者,便稱爲「身見」。
(2)淨土衆生爲何不會貪著色身?
淨土衆生處處所聞、所思、所論、所見,都是在談論如何修學佛的智慧,如何進入法的核心,如何習行聖衆僧的德行......,因其心思念念中,都在憶佛、憶法、憶僧的進修中,當然不會在「生命」的享樂裏迷失自己。在其尚未了脫生死前,也不會對一期生命將要結束前,産生貪執難舍的念頭,就因爲兩個世界中,衆生日常生活的認知程度與生活習慣不一樣,自然形成兩種不同的身業感報。
(3)世間衆生最嚴重的身見
世間衆生,最嚴重的「身見」,莫過于表現在對死後「屍體」的刻意保存,以求未來生命的複活上。我們看古代的埃及人,爲了要保存屍體的新鮮度而刻意製作了木乃伊。埃及人相信人死了之後,如果屍體不腐化,靈魂就可以複活。于是便異想天開的用防腐藥品注射到死人的體內,致使大半古埃及貴族的遺體,縱然經過了數百年後,也不會腐壞。事實上,人死了以後靈魂真的可以借著不朽的屍身複活嗎?這無非是我們貪生怕死的人類,爲了逃避死亡的恐怖,懼怕無常惡魔的到來,而想盡各種方法,千方百計的想要保住自己今生寶貴的性命,蓄意的強化了屍體。這也是人類冀望讓死後的心靈能夠得到唯一最後的安慰與寄托。
人生在世,誰不貪惜憐愛自己有限的生命呢?從這裏看來,人類就是連死了之後,也舍不得放棄這個早已斷了氣沒有生機的屍體,期望自己的靈魂借著不化的屍身,或許尚有複活的一天。我們仔細想想,人類連在世的時候,都不敢把握的說未來的那一剎那,不會有意外的災禍發生,何況能夠預知自己死後這個軀殼的世界嗎?
如果一個人在世的時候,十分愛惜保護自己完美的身體,一旦遇著突然降臨的事情,橫禍上身,造成肢體上的毀損時,就會痛不欲生,沒有勇氣再活下去。也有的人在經過多次的悲歡離合及人事際遇之後,就會去想,去思索,爲什麼自己會生長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人生中!?當他深入去思惟人生,而沒有辦法進一步去突破人生時,就會去請教一些對苦痛的人生有覺悟有智慧的人士。經智者一點醒,或許也會領悟出「有身爲苦」的道理,知道衆生因爲情欲的關系而受生。有了這個生滅的身體,到了臨死的時候,必然會因爲害怕今世生命的喪失而産生悭惜身體的心理。而衆生愈是想擁有它保有它,一旦生命財産被人劫奪,愈是放不下,看不破。就是連死了以後,變成了鬼,還是會死守著自己的屍體貪戀不舍。就這樣過了千萬劫之後,仍舊在凡俗塵世中迷戀、打滾,根本不知道在他們幻相苦惱的生活圈外,還有其他清淨、證覺、永恒的幸福世界。
(4)因身見而産生死後的「邊見」問題
就因爲少數的人們,對無窮宇宙的奧秘及今世生命的起源、死後的去向有強烈的疑惑感、追求心,所以其知見就圍繞在衆生死後及追求宇宙起源形而上學的去向問題上打轉。有的學者認爲人死了以後如煙滅火盡,什麼都沒有了(斷滅見),有的學者認爲人死後靈魂常住不滅(常見),因這兩種看法,都是在人身死後的問題上,各執一邊,陳述己見,佛經上稱爲「邊見」。
(5)因邊見而形成濁見世界
世間的宗教學者、道人,就是這樣爲了探討宇宙與自己生命的關系,而在宇宙與衆生死後的問題上,産生諸多分歧的見解。如在佛陀出世的印度當時,就有許多宗教學者向佛陀請教宇宙世界與人死後的相互關系,而産生著名的十四問難,大品般若經佛母品又將此十四問難開演爲六十二見。世間一切宗教學者、道人所見都不出這六十二見。而此六十二見的主要內容,皆在人身的組合體「色、受、想、行、識」五蘊問題的是常住不滅?是無常斷滅?是有邊際?是無邊際等問題,以及我與身體是一、是異的疑難上産生諸多揣測、推度的知見。究其根本,就是個人主觀的知見在作祟,各執一邊,各陳己見,自以爲是,尤其末法時代的今天,世界各地的哲學、宗教,學術專家,皆各有所見,各度有緣,細數其知見,其數無量。
衆生知見複雜,堅持己見,必然在修定上産生極大的障礙。世間禅者,因知見不離「斷」、「常」見的範圍,無論如何精進修行,也不能「悟道」。就因爲娑婆世界衆生知見上衆說紛纭,所以形成濁見業網的世界。極樂世界衆生的知見純一無雜,因此自然形成清淨的善見世界。
(6)邪見因果最重
世間衆生最嚴重的主觀知見,莫過于「邪見」。什麼是邪見?就是認爲爲善爲惡都沒有因果,宇宙萬物自然而有,無因而生。因爲爲善爲惡都沒有叁世因果,所以在生任其所爲,殺、盜、淫、妄,作奸犯科,肆無忌憚,更使原本濁惡的世界,加重其惡道的業網,致使地球世間在人類互相戰爭、殘殺中走向毀滅的命運。
(7)衆生最主觀的身見
衆生最主觀的身見,就是前述「身見」、「邊見」、「邪見」的有爲世間法內容裏,堅持其中一種,自以爲最正確、最符合宇宙真理及生命起源現象的道理,也就是佛經所說的「見取見」。事實上,衆生堅持任何一種自以爲是的主觀看法,主觀見解,都是「見取見」。譬如現今一般學者(尤其是日本佛學者),均以世間思惟來衡量「無漏思惟修證」的佛法,硬把佛陀定位于曆史人物同于我們凡夫衆生。認爲佛經中,凡是超越人文曆史所能收集、考據的資料,及超越現在凡夫所能了解的現象者,都不是佛陀所說所行。依此觀點,大部份的佛經,在學者們劃地自限,依史實的考證及對佛涅槃後研究佛教本身「部派」思想的分裂、傳承下,變成屬于各個部派思想、知見輾轉相傳「主觀論理」的法典。把特重「解」、「行」修持的佛教,扭曲成哲學思想的一環,充滿了古印度某些宗教、哲學思想所編纂、演繹而成的神話小說,致使佛法淪爲「世間知識」......。而且學者們各抒所見,莫衷一是。凡此種種,若不能引導後學走出根本輪回的樊籠,走向無上佛道的修證道路,皆不出「見取見」的範圍。因爲「見取見」,所以使我們不能開悟、證果。永遠停留在「我說的對,我的理解對,別人的見地不對,別人不得佛法味」的主觀…
《淨土探究 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