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淨土世界顯然是有別于我們這個濁惡凡聖同居世界的另一類福慧深厚衆生,與現在佛出世度化因緣共業成熟所形成的另一層次有形相的凡聖同居世界。只不過那個世界現在有佛出世,說法教化,我們這個世界的佛陀度化因緣已經結束。
由此經證可知,極樂世界的天人衆生,身上會放光明,換一個角度來看,乃是另一個層次的天界衆生果報所招感。何以見得呢?
以業力的觀點來說,淨土衆生,在尚未了脫生死前,都會和我們地球衆生一樣,在分段生死的受生中。但因與地球衆生業力不同,受生的方式不一樣。如釋淨土群疑論卷六說:「彼土菩薩八地已上,一向是于變易生死。七地已還,初果已上,或是分段,或是變易。直往叁賢及十信等,皆唯分段,然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關于淨土衆生爲什麼會有分段生死及變易生死,以及如何修成壽命自在等問題,在十五願中會有說明。)
既然有一期一期、一生一生的分段生死,爲何又說壽命無量無邊呢?這是指淨土衆生在一段生命結束後,因業力所感,仍然不斷的化生在淨土世界的各處受生,或者化生在淨土的欲界天受生,或者化生在淨土的色界天受生、長大、聞法、修行,直至成佛,所以說一生淨土,壽命便會無量無邊。
如觀無量壽佛經說,往生淨土的衆生,都生在黃金地上的七寶池內蓮花中化生長大,這便是介紹了淨土欲界的地居衆生的生存情形。經上又說,在衆寶莊嚴的極樂世界中的一一界上,又有五百億寶樓;在直聳虛空的樓閣當中,有無量諸天顯現......,此即說明了淨土欲界天及色界天的空居衆生居住之處。
2、淨土諸天爲何依「空」而住?
大阿彌陀經卷下提到:「他方穢土世界的四天王天及忉利天,皆依須彌山而住,而極樂世界沒有須彌山,那麼在淨土中的四天王天、忉利天依何而住?」前願已說過,須彌山是因淫界、瞋界、癡界、殺界......等衆生業行而感報,淨土衆生沒有貪、瞋、癡、殺、盜、淫、妄等業行,自然不會感報須彌山的存在。極樂淨土的四天王天、忉利天和第叁炎摩天一樣皆是依「空」而住。可見淨土空居天的每一個天人,所修所行,至少皆已超過四天王天衆及忉利天衆的業行,才能和焰摩天一樣的依「空」而住。並且淨土衆生在佛力的加被、教化下,其功德力量,遠遠超過叁界中焰摩天界的功德善因,每一個天人心地,皆具有與般若「空性」相應的修因,而形成另一層共業因緣感報的天界世界。其業行果報絕不同于我們娑婆世界衆生的汙濁之業。」故經上說:「諸佛世界,不可思議,行業果報不可思議,其諸衆生功德善力,住行業之地,故能爾耳。」
這也是爲什麼淨土經典中一再強調極樂世界所顯現的業力與因果,與我們這個世界所顯現的叁界受報情形不一樣的原因之一。既然與穢土世界叁界天人果報不一樣,自然不能以我們這個叁界天人衆生的業力行爲來看極樂淨土的天界衆生業力果報。但我們可以從穢土世界叁界天人的化身呈現光明之相的福德因緣來窺倪淨土天人衆生的色身,爲什麼會顯現黃金色的光彩問題,有所了解。
3、欲界四天天王的業因
如楞嚴經卷七以禅修的角度來說明人道衆生上升欲界天的層次,乃是依在修定中將淫愛心、欲塵心淡薄程度的深淺而分高低。經中說,若是人間修行者,雖然尚未在禅定中降伏淫欲心,已經沒有邪淫行爲,仍有夫妻正淫行爲,但是欲心已受修定的淨化,對淫事不是很有興趣,在正淫中也不會沖動放縱,就在愛水受到修定的淨化後,內心愈趨澄淨瑩潔,光明顯相。此人命終之後,必然超脫欲界地居衆生的五欲業網,上升欲界天的第一層天——四天王天。
這只是以禅修的角度來看,若是人間衆生,以向善心、清淨心,皈依佛、法、僧叁寶,于臨死之前,此向善心,清淨心、皈依心,仍不改、不悔、不疑、不退。死後亦可上生四天王天,獲得威德莊嚴的光明身相,受樂自在,這是依福德心、向佛心等而形成的另一種生天的業因。其他上升欲界天的層次亦依衆生福德心,清淨心、光明心的深淺而分生天界的高低。(正法念處經卷二十二)
4、欲界忉利天的業因
倘若人間的修行者,在修定的過程中,不但已經降伏邪淫之心,而且對夫妻的正淫行爲,也因爲禅修的淨化,而變得缺乏興趣,其淫欲愛念之心,已經比世俗人微薄了許多,縱然在獨自靜居修行時,尚有微薄淫心、欲塵心生起,但是已能自我節製、淨化。此人命終之後,必然上生欲界天的第二天忉利天,獲得光明莊嚴的黃金色天身。
上升四天王天與忉利天的修行者,雖然已經超越凡夫境界,因內心尚未離欲,所以居住之處尚未完全超離六道中欲界業網控製範圍,在須彌山腰及須彌山頂居住,稱爲地居天,而且此二天的淫欲行爲,與人間相同,只不過在微薄的淫念中,就能滿足夫妻的房事。
5、淨土天人身相光明不同于叁界四天王天及忉利天的原因
(1)從往生的方法來看
在淨土經典上,常常比喻生在淨土邊地的衆生——地居天人住處,于五百歲的受生中,與忉利天人享樂情形一樣。又說極樂天人的業行與六道輪回的叁界天人業行不一樣。雖然同受天身——光明莊嚴的身相,也就是真金色身,但是身相的光明、莊嚴、清淨、形貌等顯相,因業力不同,自然顯相也不一樣。此點我們從淨土衆生的業行及往生衆生的業因即可得知:
淨土經典一再強調,欲求往生淨土的衆生,一定要「斷愛欲,齋戒清淨」,才能獲得「一心不亂」的定境,與淨土世界衆生的清淨光明業行相應。如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下述及:「念佛者雖不能去家棄欲,有空閑時,應當自端心意,念身作善,專精行道......,欲度脫身者,下當絕念去憂,勿念家事,莫與婦人同床,自端正身心,斷于愛欲,一心齋戒清淨,至意念生阿彌陀佛國。如果能在一日一夜念佛精進中自己清清楚楚,心不昏沈,達到完全沒有愛欲之心,完全進入一心念佛的靜定中,命終決定往生極樂國。」
但是要能在一日一夜中完全不昏沈、不顛倒、頭腦清晰覺照,自覺自知沒有愛欲的心念生起,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若不是在平素時,即朝淡薄愛欲,齋戒清淨的方向努力,又怎能達到「一日一夜」一心清淨,沒有愛欲的定境呢?
(2)從淨土天人的業行來看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一說:「淨土衆生,皆心潔淨,無所貪慕,終無有淫泆瞋怒之心,愚癡之態,無有邪心念婦女之意。」
由以上兩點,證明淨土雖有四天王天、忉利天,但是淨土天衆因爲沒有愛欲之念與行爲,所以與娑婆叁界天人的受報情形絕對不一樣,所獲得光明身相,遠比娑婆欲界天身更清淨、更光明、更莊嚴。誠如無量壽經卷下所說:「一國帝王,雖處人中尊貴,形色端正之身,比之轉輪聖王,甚爲鄙陋,猶彼乞人在帝王邊。轉輪聖王威相殊妙,天下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複醜惡不得相喻,萬億倍也。假令天帝比第六天王,百千億倍不相類也。設第六天王,比無量壽佛國菩薩、聲聞、光顔容色,不相及逮,百千萬億不可計倍。」
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中也說:「忉利天帝釋對他化自在天,所有威勢,悉皆不現,又他化自在天等,及色、無色界一切威勢,對無量壽如來極樂國,悉皆不現,如是彼土,功德莊嚴不可思議。」
以上述情形來看,可見極樂天人身相莊嚴光明的顯相——身真金色相,最低的程度,也比娑婆欲界的四天王天及忉利天的天身清淨、光明、莊嚴,乃至須焰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的天身光明之相,也不能與淨土中福慧深厚的衆生之光明身相相比,因娑婆欲界天的第叁天、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仍然沒有完全脫離「欲貪行爲」的範圍。所以其色身光明顯相,不能與斷除愛欲,勤修定慧功德資糧的淨土天人身相光明相媲美。
6、欲界須焰摩天的業因
(1)此天已遠離我們的太陽系
欲生焰摩天的人間修行者,已經能做到「逢欲暫交,去無思憶」的境界。對愛欲行爲,縱然偶有行事,但淫欲心非常淡薄,事過之後,因爲經常保持禅修的狀態,也不會去追溯憶念。並且一向專意禅修,「于人間世,動少靜多」,不僅愛欲微薄,同時對于世事亦看淡、放下,喜歡獨居靜修。遠離愦鬧。此人命終之後,定然超脫欲界地居衆生業力牽製範圍,上生天界,安住虛空之中「日月光明照耀不及之處」。可見焰摩天的世界已經遠離我們的太陽系,其天人業力、心力已不是屬于太陽星系的衆生世界業力、引力控製範圍。並且由此天一晝一夜,爲人間二百年得知,第叁天的天人世界已經深入外太空中,非現代科學光年時間所能測知的處所。
前二天的居處尚爲日月光明照耀所及之處,天身光明與日月光明互相輝映。而此第叁天天身的光明,已爲日月之光所不及,而且勝過日月之光,既然爲日月之光所不及,當然天界時間,不會像我們因日月光的照射,與地球自轉關系,而形成晝夜之分。其天人的化身相,因在一心修定,欲心淡薄下,而呈現比前二天還要莊嚴、清淨、光明的黃金色瑩潔的身相。
(2)淨土天身非娑婆欲界天身能比
反觀極樂世界的天衆居處,依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中說:「彼佛國土,無其黑暗,無其星曜,無其日月,無其晝夜,無其取舍,無其分別,純一無雜,唯受清淨,最上快樂。」
以極樂世界沒有須彌山的經文,及彼世界經過十萬億個有諸佛出世的世界來看,極樂世界當然遠離我們的太陽系,甚至遠離我們的銀河系,已非尖端科學儀器所能探測的範圍。因遠離我們的太陽系......,當然彼世界中(沒有星曜、日月、晝夜之分。因爲脫離星曜、日月、晝夜運轉範圍,故無四季春秋冬夏之分。)
既然極樂世界不屬于我們欲界天的業軌範圍(淨土衆生沒有愛欲心念),當然彼世界天人的色身所呈現的光明化身相,不同我們欲界天的天身顯相能比。淨土之所以稱彼土衆生爲天人,因「天」代表光明、福德…
《淨土探究 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