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般若波羅蜜?▪P2

  ..續本文上一頁『大般若經』卷叁八叁也說:「諸法實性,即是法界、真如、實際。」

  

  又說:「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多時,于一切法,若世間、若出世間,若有漏、若無漏,若有爲、若無爲,皆無所住亦無所礙,何以故?善達諸法如實相故。」

  

  又說:「菩薩于一切法都無所行,是爲善達諸法實相,謂于法性無所分別。」

  

  卷五九七也說:「無修、無遣,超過修、遣,證一切法平等實性。」

  

  卷十叁也說:「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于一切法善達實相,了知其中無染淨故。」「因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本性清淨故。」(卷五九六)

  

  卷二八七也說:「。」若菩薩于此般若波羅蜜,不取名相,不起耽著,不生憍慢,便能證得實相般若

  

  卷四七七也說:「菩薩由行般若波羅蜜多,證平等性,名得涅槃。」

  

  卷五百九十叁又說:「一切世間慧爲最勝,謂能通達諸法實性……。言通達者,謂能遍知所有緣起,由諸緣故,諸法得起故,名爲緣起,如是緣起,都無所有,如是名爲通達緣起,即此名爲遍知緣起。」

  

  卷五百九十四又說:「雲何名爲諸法彼岸(實相),謂一切法平等實性,若不得此亦不執此;若不得彼岸,亦不執彼岸,彼名遍知。」

  

  又說:「如是般若波羅蜜多,不在色蘊內,不在色蘊外,不在兩間遠離而住,亦不在受想行識蘊內,不在受想行識蘊外,不在兩間遠離而住……,與一切法非相應,非不相應。」

  

  由此可知,實相般若,即是諸法空相、遍知緣起,本性清淨、平等法性、平等實性、法界實相、真心本性、佛性、覺性、空性、法身、真如、真谛、涅槃、菩提、實際等的代稱。  

  

  一切大、小乘佛經所說的所有修行方法,都是在教導佛弟子如何契證「甚深實相般若波羅蜜」的道理。而如何才能究竟證知圓滿的實相般若波羅蜜?就是如前述『般若經』所說,要遍知世間、出世間一切萬法的「緣起真相」,此唯有佛的覺悟智慧,才能究竟遍知。也就是說,要經過前述「觀照般若」的修行過程──修學叁十七助道品與六度波羅蜜及與無上大悲心相應的平等觀慧(四無量心定),才能契證一分佛所覺悟的「緣起真相」(即證知一分無上甚深甚深與究竟佛慧相契的實相般若波羅蜜的境界)。在實相般若的領域裏是言語道斷,絕諸戲論,清淨本然,悲智一如,「唯證相應」的境界。諸經論僅能用「空性、真心、本心、本性、佛性、覺性、涅槃、法身、法性、真如」等名詞來表達;而「實相空性(悲智一如空無自性)」的證境,是無法用言語、文字彰顯出來的。故「六祖壇經」用「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來說明。「中論」以「空則不可說,不空不可說,空不空叵說,但以假名說」的方式來诠釋。

  

  乙、佛的究竟般若智非二乘及菩薩所證知

  

  『大智度論』卷七十一更深入的解釋說:「般若定實相,甚深極重,究竟盡知,故名般若波羅蜜。智慧輕薄,不可以智慧稱量深廣般若,凡夫智慧、二乘智慧、菩薩智慧,無能量般若得其邊者。」

  

  此段經文進一步說明了佛覺悟宇宙真相所獲得的究竟智慧,即是般若波羅蜜的圓滿實現。不僅凡夫的智慧,不能稱爲般若,就是聲聞行者、緣覺聖者的智慧以及菩薩的智慧,都不能和佛的究竟實相智慧相比。此亦明示了般若波羅蜜的圓滿實現,不是一蹴即得的,是需要經過菩薩因地的不斷修行、學習曆程,漸進而成的。

  

  如『大智度論』卷十八說:「佛所得智慧,是實波羅蜜。因是波羅蜜故,菩薩所行亦名波羅蜜,因中說果故。是般若波羅蜜在佛心中變名爲一切種智,菩薩行智慧,求度彼岸故,亦名波羅蜜。佛已度彼岸故,名一切種智。」

  

  由此我們必須明白,追求佛道的修行要素,就是要有大慈悲、大智慧,佛弟子若不追求、不學習趨向佛道的出世的大解脫悲、智,那麼試問學佛的究竟目的是爲了什麼呢?沒有獲得佛法的悲、智利益,了脫生死即不可能,更遑論成就佛道了!?而般若的大智慧與大慈悲,就是佛教與異教及世間法最大不同的地方,也是爲什麼佛陀說法四十五年中,光是說『般若經』就占二十五年時間的主因所在。

  

  佛所得的般若,是最究竟圓滿的,菩薩所學所行,皆是爲追求佛的大智慧與大慈悲而前進,其獲得的悲、智資糧,因與佛道相應,故稱亦證得佛的一分般若波羅蜜。而佛果大智慧與大慈悲獲證的修因,即是『般若經』的要義──中觀性空之學以及成佛資糧-大悲願行兩者相輔相成的圓滿學習。而「性空之學」更是菩薩在佛道行進中,學習「悲、智」雙運,而悟知悲智「性空」,不可執著所修「悲智」之行,一直不可須臾或離的必備修因。

  

  如『大智度論』卷七十一說:「般若是遠離相。」

  

  卷七十說:「空相等是深般若相。」

  

  卷二十六說:「無相即不可得空,無所有空即是般若。」

  

  此即說明了要得證實相般若,必須在觀照般若的過程中,行「遠離」五欲六塵、善惡之相(『智論』卷七十一),才能契入一分無著、無相境界,進而更要如『大般若經』所說深發成佛大悲心──修四無量心定(見本網所刊登的「四無量心定、梵行精進」之單元)及一切禅定,乃至于通學、遍證一切法的曆程中,經過往返十方世界、廣度衆生、莊嚴淨土的過程,才能與一分甚深般若波羅蜜的內證智境──諸佛無上廣大無邊的究竟般若悲、智相應。(卷七十)

  

  

  

  3.回歸淨土

  

  

  

  由本篇所述,更加證明「本願」是修持圓滿般若「修因」的入門。因爲在淨土中的任何一個衆生,無論聽聞與其根器相應的何種法義,于其中間的行持過程,都是爲了完成修證諸法實相大智慧、大慈悲的真理,均一定與叁十七道品(見『彌陀經』)及六度波羅蜜(見『大阿彌陀經』),以及諸佛大悲願行的學法內容相應,因而奠定了成佛的良好修因。

  

  尤其現在已經發出親近彌陀,欲學習彌陀無上智慧利根器的念佛者,更不可忽視般若波羅蜜的修學問題。

  

  因爲彌陀沒有「般若」,即不能成佛,佛國衆生沒有「般若」,便不能悟道、證果。淨土的形成與轉變,也絕對不出緣起性空等業緣果報的道理(後續願中將有說明)。往生淨土的蓮友,更要有「般若」(證實相念佛),才能蓮品增上,才能更加理性的認識「淨土菩薩」在佛國中,如何聞法、修行的道理,加強往生淨土,聽聞佛法,修學與淨土菩薩所修「般若法義」相應的信念。而般若意義的學習,在成佛道上,對新學菩薩來說,是有其由淺入深的次第的。這個問題,將會在後續單元中陸續說明。

  

《什麼是般若波羅蜜?》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淨土探究 上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