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般若波罗蜜?
释大寂(比丘尼) 著
目录
什么是般若波罗蜜?
1.净土菩萨学法的重点在六度
2.般若波罗蜜的意义是什么?
(1)般若的基本释义
(2)如何修证般若波罗蜜?
甲、三种般若的引进次第
(甲)文字般若-世间般若
(乙)观照般若
(丙)实相般若
乙、佛的究竟般若智非二乘及菩萨所能证知
3.回归净土
什么是般若波罗蜜?
1.净土菩萨学法的重点在六度
如『大阿弥陀经』说:「阿弥陀佛刹中诸菩萨众…,究竟菩萨诸波罗蜜,修空、无相、无愿三昧,及不生灭诸三昧门,远离声闻、缘觉之地。」
由此可知,净土菩萨的修法内容,是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波罗蜜为主,而且在力行前五度的修学中,一定与般若波罗蜜的圆满修因相应。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梵行)、禅定等五度已在前面以五个愿详细说明,本愿乃就佛弟子应该如何正确的理解般若波罗蜜,由浅入深的修证内容来做说明。
2.般若波罗蜜的意义是什么?
(1)般若的基本释义
『大智度论』卷四十三说:「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
『大乘义章』卷十二说:「言般若者,此方名慧,于法观达,故称为慧。」
『往生论注』下说:「般若者,达如之慧名。」
『法华义疏』第四说:「无境不照,名为般若。」
『大般若经』卷五九三更清楚的说明了般若的意义,如经文说:「般若者,谓解诸法及知诸法,故名般若。云何般若解知诸法?谓诸法异,名言亦异,然一切法不离名言。若解诸法,若知诸法,俱不可说;然顺有情所知而说,故名般若。般若者,谓假施设,由假施设说为般若,然而一切法不可施设,不可动转,不可宣说,不可示现,如是知者,名如实知。般若者,非知亦非不知,非此非余处,故名般若。」
由此可知,般若的「实质意义」,是透过文字的传述,进而「体解诸法义」、「悟知诸法义」,再依修证佛道的次第,进入定慧及悲愿的修持,而觉悟、观达、明见一切事物及世间、出世间所有道理以及洞见自身圆满的大悲心体的「深蕴智慧」,本不可以语言文字宣说,与一般人经过学习世间法而获得的科学、文学、哲学、物理、化学……等知识(世间智慧)及在工作、生活中累积的人生体验完全不同。而且般若波罗蜜的整体意义,更是要亲证十法界的缘起性、细微性、实相性,及具有无限坚固的佛道悲愿行,才能圆满成就的。
(2)如何修证般若波罗蜜?
甲、三种般若的引进次第
般若深广的大智慧与大慈悲既然是要透过「定慧及悲愿」的修持才能「亲证」的,自然必须实际地理解般若的「过程」是什么?
要证「般若」,必须经过三种层次:即由学习文字般若(体解、悟知成佛之道之法义),再进入观照般若(悲、智齐修,自利、利他的过程),继而亲证实相般若(佛的大智慧、大慈悲)的「究竟内涵」。现在依次来说明这三种般若的意义。
(甲)文字般若─世间般若
依『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十所载:「菩萨般若有二种相: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
云何世间般若?谓诸菩萨唯依读诵、书写、听闻,为他演说三乘正法,欲灭一切众生无明黑暗,欲求发起一切众生大慧光明,谓于如来所说种种与声闻乘相应正法,精勤、读诵、听闻、书写,为他演说劝正修行,或于如来种种与独觉乘相应正法,精勤、读诵、听闻、书写,为他演说劝正修行,不求贤圣无漏道支,不求圣道所摄解脱,不行寂静真实般若,常行有相有见般若,如是般若有取有着,是名菩萨世间般若,如是般若共诸声闻、独觉乘等。」
依『十轮经』所说,凡是没有定慧做基础,停留在读诵经论、听闻佛理、书写法义、弘扬佛法的阶段,必然落入世间有相、有见、有取、有着的境界,与般若的「实相证量」无关。然而学习世间般若──文字般若,却是初学者修学实相般若必经的过程。
如『大般若经』卷十一说:「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于一切法,名假、法假及教授假,应正修学。」
卷二百九十四又说:「一切法唯假名说,故般若波罗蜜多清净。」
又说:「般若波罗蜜多微妙甚深,实不可说,令随众生所知境界,以世俗文字方便演说。」
卷四O二又说:「此但有名谓之菩提,此但有名谓为萨埵,此但有名谓之为菩萨,此但有名谓之为空,此但有名谓之为色受想行识,余一切法但假立客名,分别于法,而起分别,假立客名,随起言说,如是如是,生起执着,实不可得,以不可得空故,但随世俗假立客名,诸法亦尔,不应执着。」
卷三二九又说:「佛言,善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无尽无数无量无边文义无别,皆共显了诸法空故。善现,一切法空皆不可说,如来方便说为无尽,或说无数,或说无量,或说无边,或说为空,或说无相,或说无愿,或说无作,或说无生,或说无灭,或说离染,或说寂灭,或说涅槃,或说真如,或说法界,或说法性,或说实际,如是等义,皆是如来方便演说。」
卷三六三又说:「佛言,我不自坏诸法法性,但以名相方便假说法性,令诸有情而得悟入诸法法性无差别理。」
『佛藏经』卷上也说:「世尊乃于无名相法以名相说,无语言法以语言说。」
由此可知,「般若」本是一个宇宙觉者的内证智境,实不可用言语文字宣说,但为了令初学者了解趣向内证智境的修行历程,故用种种言语文字来铨释。文字虽然不是般若之体,但却是解释般若不可缺少的方便之用,又能进而生起真实般若,故方便称文字为般若。如诸部『般若经』即是。文字般若是每一个佛弟子必经的学习历程,而佛弟子应该如何循序渐进的学习文字般若呢?这个问题,待后说明。基本上说,学习文字般若的根本心态,于前述经文所载,应该甚为明了。现在的学佛者,般若的意义及佛道的修证次第弄不清楚,便立刻修禅定,往往有走入外道空定的危险而不自知。这种现象,在末法的今天,应该说太多了。
(乙)观照般若
依『大智度论』卷十八说,凡是发菩萨心求佛道的众生,在他尚未成佛的中间,只要是为完成佛道而求知、修学、理解、趣向修证出世间究竟实相的「悲、智法门」而显现的平等观慧,都称为观照般若的修因之一。如由实践三十七道品(于「净土探究」下册-第十六愿已说明)及六度波罗蜜,不离大悲心(无尽的成佛悲愿行)而度脱众生及观照、明见世间、出世间一切道理的「深蕴智慧」皆称为「般若波罗蜜」。
『大般若经』卷三三二也说:「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皆应如是审谛观察,如前所说趣向诸法实相的一切修证之义。」
卷七十七也说:「菩萨摩诃萨应用无所得心,思惟一切法无常、苦、无我、不净、空、变动、速灭、可厌……之义,而不生执着。」
卷三百三十一也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摩诃萨,应观色空,应观受想行识空,应观眼处空,应观耳鼻舌身意处空,应观色处空……,应观欲界法空,应观色、无色界法空。」
卷四七五也说:「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如实了知,一切法性不可取着。」
卷四七六也说:「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一切法皆本性空,而能证得一切智智。」
卷四七七也说:「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无不皆空,是为观察诸法实相。」
『般若心经』亦说:「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大般若经』卷二百九十八又说:「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若于布施波罗蜜多非住非不住,非习非不习,是为住习布施波罗蜜多,若于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非住非不住,非习非不习,是为住习净戒乃至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观布施波罗蜜多乃至般若波罗蜜多前、后、中际不可得故。」
由此可知,般若波罗蜜的圆满成就,是要透过领悟『般若经』等文字的记述,进而经过「观照般若」的学习,才能契证的。不透过文字般若的学习,无由理解实相般若的修证方法,然而不超脱文字般若的范畴,更不能投入「观照一切我、人、五蕴、十八界、六度、法性本空」的修证中,成为实践实相般若的观行者。
尤其大菩萨所行的观照般若,更是要在无量劫中,透过行持六度波罗蜜,与无上大悲心相应的平等观慧,超越自度范围而涌现不共二乘智慧的大般若智德。
故『大般若经』卷四O三说:「诸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修行六种波罗蜜多,住空、无相、无愿之法,即能超过一切声闻、独觉等地,能得菩萨不退转地,能净佛道。」
(丙)实相般若
依『大般若经』卷三二九说:「如来甚奇,方便善巧诸法实相不可宣说,而为有情方便显示,一切法性皆不可说,所以者何?一切法性皆毕竟空,无能宣说毕竟空者。」
『大智度论』卷三十一也说:「般若波罗蜜名诸法实相,灭一切观法。」
…
《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