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大般若经』卷三八三也说:「诸法实性,即是法界、真如、实际。」
又说:「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多时,于一切法,若世间、若出世间,若有漏、若无漏,若有为、若无为,皆无所住亦无所碍,何以故?善达诸法如实相故。」
又说:「菩萨于一切法都无所行,是为善达诸法实相,谓于法性无所分别。」
卷五九七也说:「无修、无遣,超过修、遣,证一切法平等实性。」
卷十三也说:「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于一切法善达实相,了知其中无染净故。」「因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本性清净故。」(卷五九六)
卷二八七也说:「。」若菩萨于此般若波罗蜜,不取名相,不起耽着,不生憍慢,便能证得实相般若
卷四七七也说:「菩萨由行般若波罗蜜多,证平等性,名得涅槃。」
卷五百九十三又说:「一切世间慧为最胜,谓能通达诸法实性……。言通达者,谓能遍知所有缘起,由诸缘故,诸法得起故,名为缘起,如是缘起,都无所有,如是名为通达缘起,即此名为遍知缘起。」
卷五百九十四又说:「云何名为诸法彼岸(实相),谓一切法平等实性,若不得此亦不执此;若不得彼岸,亦不执彼岸,彼名遍知。」
又说:「如是般若波罗蜜多,不在色蕴内,不在色蕴外,不在两间远离而住,亦不在受想行识蕴内,不在受想行识蕴外,不在两间远离而住……,与一切法非相应,非不相应。」
由此可知,实相般若,即是诸法空相、遍知缘起,本性清净、平等法性、平等实性、法界实相、真心本性、佛性、觉性、空性、法身、真如、真谛、涅槃、菩提、实际等的代称。
一切大、小乘佛经所说的所有修行方法,都是在教导佛弟子如何契证「甚深实相般若波罗蜜」的道理。而如何才能究竟证知圆满的实相般若波罗蜜?就是如前述『般若经』所说,要遍知世间、出世间一切万法的「缘起真相」,此唯有佛的觉悟智慧,才能究竟遍知。也就是说,要经过前述「观照般若」的修行过程──修学三十七助道品与六度波罗蜜及与无上大悲心相应的平等观慧(四无量心定),才能契证一分佛所觉悟的「缘起真相」(即证知一分无上甚深甚深与究竟佛慧相契的实相般若波罗蜜的境界)。在实相般若的领域里是言语道断,绝诸戏论,清净本然,悲智一如,「唯证相应」的境界。诸经论仅能用「空性、真心、本心、本性、佛性、觉性、涅槃、法身、法性、真如」等名词来表达;而「实相空性(悲智一如空无自性)」的证境,是无法用言语、文字彰显出来的。故「六祖坛经」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来说明。「中论」以「空则不可说,不空不可说,空不空叵说,但以假名说」的方式来诠释。
乙、佛的究竟般若智非二乘及菩萨所证知
『大智度论』卷七十一更深入的解释说:「般若定实相,甚深极重,究竟尽知,故名般若波罗蜜。智慧轻薄,不可以智慧称量深广般若,凡夫智慧、二乘智慧、菩萨智慧,无能量般若得其边者。」
此段经文进一步说明了佛觉悟宇宙真相所获得的究竟智慧,即是般若波罗蜜的圆满实现。不仅凡夫的智慧,不能称为般若,就是声闻行者、缘觉圣者的智慧以及菩萨的智慧,都不能和佛的究竟实相智慧相比。此亦明示了般若波罗蜜的圆满实现,不是一蹴即得的,是需要经过菩萨因地的不断修行、学习历程,渐进而成的。
如『大智度论』卷十八说:「佛所得智慧,是实波罗蜜。因是波罗蜜故,菩萨所行亦名波罗蜜,因中说果故。是般若波罗蜜在佛心中变名为一切种智,菩萨行智慧,求度彼岸故,亦名波罗蜜。佛已度彼岸故,名一切种智。」
由此我们必须明白,追求佛道的修行要素,就是要有大慈悲、大智慧,佛弟子若不追求、不学习趋向佛道的出世的大解脱悲、智,那么试问学佛的究竟目的是为了什么呢?没有获得佛法的悲、智利益,了脱生死即不可能,更遑论成就佛道了!?而般若的大智慧与大慈悲,就是佛教与异教及世间法最大不同的地方,也是为什么佛陀说法四十五年中,光是说『般若经』就占二十五年时间的主因所在。
佛所得的般若,是最究竟圆满的,菩萨所学所行,皆是为追求佛的大智慧与大慈悲而前进,其获得的悲、智资粮,因与佛道相应,故称亦证得佛的一分般若波罗蜜。而佛果大智慧与大慈悲获证的修因,即是『般若经』的要义──中观性空之学以及成佛资粮-大悲愿行两者相辅相成的圆满学习。而「性空之学」更是菩萨在佛道行进中,学习「悲、智」双运,而悟知悲智「性空」,不可执着所修「悲智」之行,一直不可须臾或离的必备修因。
如『大智度论』卷七十一说:「般若是远离相。」
卷七十说:「空相等是深般若相。」
卷二十六说:「无相即不可得空,无所有空即是般若。」
此即说明了要得证实相般若,必须在观照般若的过程中,行「远离」五欲六尘、善恶之相(『智论』卷七十一),才能契入一分无着、无相境界,进而更要如『大般若经』所说深发成佛大悲心──修四无量心定(见本网所刊登的「四无量心定、梵行精进」之单元)及一切禅定,乃至于通学、遍证一切法的历程中,经过往返十方世界、广度众生、庄严净土的过程,才能与一分甚深般若波罗蜜的内证智境──诸佛无上广大无边的究竟般若悲、智相应。(卷七十)
3.回归净土
由本篇所述,更加证明「本愿」是修持圆满般若「修因」的入门。因为在净土中的任何一个众生,无论听闻与其根器相应的何种法义,于其中间的行持过程,都是为了完成修证诸法实相大智慧、大慈悲的真理,均一定与三十七道品(见『弥陀经』)及六度波罗蜜(见『大阿弥陀经』),以及诸佛大悲愿行的学法内容相应,因而奠定了成佛的良好修因。
尤其现在已经发出亲近弥陀,欲学习弥陀无上智慧利根器的念佛者,更不可忽视般若波罗蜜的修学问题。
因为弥陀没有「般若」,即不能成佛,佛国众生没有「般若」,便不能悟道、证果。净土的形成与转变,也绝对不出缘起性空等业缘果报的道理(后续愿中将有说明)。往生净土的莲友,更要有「般若」(证实相念佛),才能莲品增上,才能更加理性的认识「净土菩萨」在佛国中,如何闻法、修行的道理,加强往生净土,听闻佛法,修学与净土菩萨所修「般若法义」相应的信念。而般若意义的学习,在成佛道上,对新学菩萨来说,是有其由浅入深的次第的。这个问题,将会在后续单元中陆续说明。
《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