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禅學、禅觀、禅定 (禅定波羅蜜)▪P13

  ..續本文上一頁口意』叁業日趨向善,惡念減少,乃是初機者學佛、向法初步用心的不二指南。而對于已經生起的向道心,更要不斷地專注在『戒定慧』叁學『法義』的熏陶、學習上,將之保存、增長,經年累月,必能逐漸清淨身口意叁業,達到悟道的理想。」

  極樂世界的天人衆生,在諸上善人的共同勉勵、進修下,不斷的忏悔業障,增長善念,不好的念頭在善念不斷的開啓下,根本就生不起來,時時在戒、定、慧叁學的體悟學習中,朝向悟道的目標前進。

  (乙)律儀戒的重要性

  什麼叫做律儀斷?就是修行者要斷除有失利生威儀、律法上不好的態度與行爲。

  現了出家相,或者已經具備弘法度生的能力,便說明了其在涵養、發心、品德上,堪作人、天修行的表率。因此應當行住坐臥間,善于守護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勿令衆生因見出家衆行爲不端,威儀不整,而有任何毀謗叁寶,喪失衆生學佛、向法的機會。

  淨土衆生,個個身真金色相,莊嚴清淨,威儀具足,沒有人間禅行者律儀上的缺失,堪作人天的師範。

  (丙)修行者要隨時將死字放在心上

  什麼叫做隨護斷?就是修行者要隨時用修觀的方法,斷除修定的障礙,以守護日益增長的向道心。

  貪食美食及對姿色的留戀難舍,是修定的一大障礙。爲了減少, 對飲食、色身的貪執,盡速超出欲界,所以佛指示弟子說,當修不淨觀。修行者要隨時靜下心來,觀想自己現在正在面對死亡的來臨,觀想隨時面對意外發生,身患重病,乃至死亡後,屍身腐朽、青瘀、腫脹、出膿、爛壞的情形,以期隨時看破、放下這個短暫不實的色身,一心專注在出離生死的精進上。

  淨土衆生,沒有對飲食貪著及對姿色留戀不舍的悭執心,所以修觀的角度與人間禅修者有明顯的深淺度的不同。

  (丁)四念處觀是修禅的前方便

  什麼叫做修斷?進入修禅的前方便,依衆生根器的不同,而有種種斬斷、對治修定障礙的方法,其中之一,即是修學四念處。四念處中第一的身念處,即是前述隨護斷中所說的不淨觀。其次是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四念處乃是幫助修行者早日悟道,進入修定之門必經的四種循次漸進證人般若,趨向空性的不二慧觀法門。而五根中的念根,正是講的四念處。如雜阿含卷二十六說:「念根者,當知是四念處。」現在就以此點「修斷」所說的四念處,與五根中的念根融通淨土衆生對四念的修法來做扼要說明:

  (4)什麼是念根?

  甲、修行者以不淨觀淨化對色身的貪執心

  身念處——身不淨。即不淨觀。修行者一面用戒來約束、端正自己的行爲,勿令造作惡業;一面用觀身法門來對治、除去貪念的生起。如增一阿含卷五及禅法要解、禅秘要法、正法念處經、智論卷十九、四十八以及四念處論等經論對四念處均有詳解。今僅取其扼要,來做說明。

  觀身法門,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佛弟子時時借著不淨觀,來對治自己對色身的貪戀心與執著心。而且一定要配合修定來做觀想,才能在靜心中達到以不淨觀淨化對色身的貪執心。

  諸如從身外的毛發、皮肉、目淚、唾涕、五官、四肢……變化、衰老、髒穢、不淨的情形,及身內的血脈、筋骨、髓腦、脂膏、腸胃、心肝、脾腎、髒肺、大小便溺……等汙濁、變化的情形,配合體內、體外生、老、病、死中的種種髒汙、不淨、變爛、生蟲、白骨、骷髅、恐怖、變化之相,來體會肉身的無常不淨,有何可貪?而且以禅秘要法中說,不淨觀有其一定循序漸進的觀想方法。

  當佛弟子進一步在禅思中看到自己內身的髒臭不淨,才能觀破色身的不淨虛妄,才能不染著于色身,放下色身,超脫欲界色身束縛。藉此觀身法門,而念念身觀分明,照見五蘊皆空,念念趣向無生。

  乙、修行者要對每一種苦樂感受清楚覺知

  受念處——歡愛是苦。每個人從出生到老死的一切感受,都不出七情六欲,榮華富貴,天災人禍、悲歡離合……等善惡的覺受。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一切的美好與幸福,悲傷與厭惡,都將隨著死亡的降臨,而一起埋葬,化爲烏有,成爲南柯一夢。

  修觀者若不能即時醒悟此生身心的一切善惡感受,都是短暫幻有,無常苦空的,便不能進一步生起厭離生死之心,更遑論了脫生死了。古德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觀受法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學人隨時保持對每一個念頭生起時清楚的觀照覺知,不要被雜思妄想之念拖著走而不自覺。當身識生起某種快樂的感覺時,要知道內身爲什麼正在生起某種樂受的感覺,當身識生起某種痛苦的感受時,要知道內身爲什麼正在生起某種苦受的感覺,當身識沒有痛苦也沒有快樂的感覺時,要清清楚楚的知道爲什麼現在身識既沒有痛苦也沒有快樂的感受……。苦、樂正在現前時,不要被苦、樂的感受牽著走,要一心觀照、清楚苦、樂、悲、歡等感受的起、伏、生、滅、來、去、變、異、消失……。我們就一直停留在人間的七情六欲循環反複的身心變化中無有止息,又不自覺,所以跳不出苦樂的輪回。修行者,就是借著長期在修觀中觀破苦樂感受的虛妄不實,空無自性,才能藉此觀受法門,而念念受觀分明,思惟受蘊原本自性空寂,無所依倚,不驚、不怖,不起世間想,念念照見五蘊皆空,念念趣向無生。

  丙、修行者要隨時覺知自己心念無常、轉變的情形

  心念處——觀心無常。凡夫的心,沒有一刻甯靜過。舉凡爲家庭、爲事業、爲朋友、爲親戚……,因此家庭事業種種的忙碌,而造成許多身心上不能解決的因惱。若沒有偷得浮生半日閑的機會經常來反觀、發覺自己時刻受到外境、情緒的影響而造成無量形成來世的善惡業行,以認識自己目前的心態,掌握自己目前的心念,停止造作惡行的話,那麼便只有生生世世「心」受境轉,爲物所誘,輪轉無期了。

  觀心法門,就是要學佛者經常靜下心來,觀照、認識自己的無常心性。唯有當心甯靜下來時,才能察覺出自己的心緒,原來一直被名利、財勢、愛欲、食欲、睡欲等五欲習性所交織、纏繞著,無法平複。

  一般人由于思緒太過雜亂,不能認識、分辨自己的心態混濁到什麼程度。而一個經常習靜、習定的人,就能清清楚楚的隨時觀察出自己的心態是昏沈?或者散亂?或者清晰分明?或者雜亂無章?或者黑暗現前?或者智慧湧現?對于自己的內心,起了愛欲的念頭?起了瞋恚的念頭?起了愚痢的念頭?起了害人的念頭……,無不覺察分明。而且當修定者對禅定的次第及內容有了充足的理解,當自己保持光明心念到什麼程度時,則能清楚的知道自己是否已經入定,並且自知入的是什麼定。如果一個修禅的人,自己有沒有入定,是昏沈?或者只是沒有智慧的無想?或者已經入了第幾禅天?進入了四空定天?而不能以智慧覺知,則證明是外道修法,這種定境,易得易失。

  而一個佛弟子,自己心念解脫時,即能自以解脫知見自證自知心念已經超脫生滅思緒的範圍,已經進入涅槃解脫的領域……。這是具有堅固的佛法無我知見爲前導的佛弟子,才能長期在禅思中,觀破心識剎那生滅、起伏、變易、無常的現象,念念掌握心識的動向,不令散亂,藉此觀心法門,念念心觀分明,不起世間想,照見五蘊皆空,念念趣向無生。

  丁、唯有以淨定心思惟因緣法才能認識因緣法

  法念處——觀法無我。宇宙萬法,由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所形成。十八界由心識而顯現。唯識所現之宇宙萬法,依具有甚深禅定的修行者來說,就有如鏡中相、夢中事一般的影現在其心眼中如許的不實、虛幻。而要親證萬法唯識所現、空、無生的真理,必須從出世間法——四聖谛、七覺支下手體悟(後文慧根中及七覺支中自明)。而要認識四聖谛的道理,便必須從十二因緣法下手思惟、了解(十二因緣法已于十一願中略作解釋)。

  十二因緣法與四聖谛是互爲表裏的。十二因緣法就是依苦集滅道的真理來做思惟,依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的因緣生滅法則而建立。四聖谛的內容,同時即是從十二因緣法而開衍。無論大小乘修行者,欲走向成佛之道的路上,都必須依大慈悲心自悟十二因緣法,才能正見成佛的修因(見大智度論)。佛弟子皈依法、學法的目的,就是要從此四聖谛、十二因緣、七覺支、八正道等解脫生死的根本佛法,開始了解與學習,才能奠定成佛道上良好的修因基礎,不致誤入歧途,遠離佛道。但是沒有「戒、定」做基礎的聞慧,是與解脫佛道不相應的,其對「法」的了解,永遠停留在名相上、理論上、學識上浮面的鑽研,與自己生死無幹,這也就是爲什麼現在成爲末法時代的原因之一。

  在家居士雖然不能出家依法修行,但是若能在居家中成就「正信、淨戒、聞法、思法、修法、悟法、自度、度他」的德行,依雜阿含經說,最多能證聲聞叁果。但是現在的居士學佛,如果要專心修法,就不能兼顧家庭、事業,要家庭與修法並進,獲證聲聞果位,以現在的居家根器而言,並不容易。故仿似念佛法門爲最適宜,先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再于淨土中穩當修行,更比娑婆世界的修行者容易悟道、證果。

  觀法無我的「法」,其中之一法,便是指十二因緣法。觀法無我的「觀」字,即是指當學佛者將前述觀身體、觀感受、觀心誠的觀照基礎建立後,才能以一顆堅固的「淨定之心」,進入對甚深因緣法的醒悟、思惟、觀法之中而無疑惑。

  如雜阿含經敘述釋迦牟尼佛就是在長劫修行中,證覺輪回生死因緣的源頭,而將其所覺所悟因緣法次第生起的原因及次第滅除的因由,告訴我們後學弟子,目的就是要我們也踏著佛陀證覺「內容」的腳步,在入靜時,保持觀法覺照,了了覺知:「是什麼原因生起,而使我至今仍停留在生死輪回中?什麼原因沒有?就能使我超出輪回,不受生死?……。哦!因爲有生,所以有老死,如果沒有生的緣,當然不會有老死,而生的『緣』就是……。」唯有我們在入靜時,清清楚楚知道:要超脫身心輪回生死的關鍵,不…

《禅修、禅學、禅觀、禅定 (禅定波羅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