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禅學、禅觀、禅定 (禅定波羅蜜)▪P14

  ..續本文上一頁是專注在色身呼吸、氣脈、心髒……停止跳動的成就,不是生理上唯物升華的結晶。而是心力在擺脫色身的禁锢後,對生死束縛的源頭——十二因緣法還滅過程徹徹底底的超脫與證悟。

  學佛者唯有經常保持一顆淨定之心,才能真正在日常生活中,依十二因緣法入觀、思惟,踏著佛陀證覺的腳步,確實從斬斷生死源頭的「生緣」做去,爲自己製造來世出苦的機會。當我們確實依十二因緣還滅的過程去做,此時才能真正得到「因緣法」的受用。

  「諸法無我」的內容,便是建立在一個修行者,于動靜一如的修持中而證覺的,是建立在修定中禅思的基礎上,不是停留在聽聞佛法理論上思考、理解的見地上。體證萬法無我的根本法觀入手處,即是以此「禅思」爲基礎。如果不在修定中奠定「觀慧」的基礎,要想直接從聞法、論法的辯理上,頓見因緣法的真谛,或者直接從沒有智證的空觀中頓悟空性,頓悟「無生」之理,那麼佛就不需要在無量劫中勤苦修行,才能將其在定慧中證覺的甚深因緣法的內容告訴我們了。

  當一個悟道者,能夠在禅思中以甚深因緣法觀破生死輪回的根源,觀破了無明的根本,照見五蘊無我、無我所擁有的一切,識不緣行、行不緣識,便能親證法界唯識所現空、無我的真理,親見十二因緣法的本源處。

  戊、淨土衆生如何依四念處修觀?

  極樂世界的修道者,對于「身、受、心、法」此四種慧觀法門,更能比娑婆世界的禅修者觀想得力:

  一、淨土衆生在色身觀照方面:可從「帶有身光的清淨化身相」中直接依般若性空真谛,觀照五蘊皆空,不會貪著色身的光明、清淨。從體證性空真理中,如實知見眼耳鼻舌身意而如實知見空中無眼耳鼻舌身意,念念融入空性,趣向無生法門。

  二、淨土衆生在覺受觀照方面:當其進入修定時,必能從身識的感覺中,如實知見內外的喜樂覺受,生無來處,去無去處,了了分明,心不散亂。就在念念分明的精神統一狀態中,進入無漏思惟中,真實知見色聲香味觸法的根源處,又真實知見空中無色聲香味觸法,念念融入空性,趣向無生法門。

  叁、淨土衆生在心識觀照方面:當其以明利的心眼,在清淨的禅思中,念念觀破心識剎那無常、空無自體的生滅現象時,便能念念掌握其心識,不令散亂。就在其了了分明心識活動空無自性的情況下,如實知見眼識界、耳識界……,乃至意識界,又真實知見空中無眼識界、耳識界……,乃至無意識界。而藉此心觀念處,照見十八界皆空,念念融入空性,趣向無生法門。

  四、淨土衆生在萬法觀照方面:當天人衆生依「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等法修行,從精進禅修中,了悟甚深因緣法的性空法義時,便能做十二因緣法觀破生死輪回的根本,照見宇宙萬法,唯識所現,宇宙萬法,唯一法界的真谛。淨土衆生的智慧觀照力之所以會如此的明利,除了在淨土中受到佛菩薩的教化外,皆因往生前,曾經種下聽聞、思惟解脫佛法的深厚善根,才能在淨土修行時,迅速悟道、證果。故凡欲往生淨土的蓮友,均因隨緣聞法,廣播解脫知見資糧。

  (5)什麼是定根?

  甲、四禅與四果不同

  從學習觀照甚深因緣法的生起與滅除,到進入深入的禅觀之中,這個中間必須經過四禅定的修學階位。五根中的定根,便是指色界的四種禅定,或稱爲四神足。如雜阿含經卷二十六說:「定根者,當知即是四禅。」

  一個修行者,當信根、精進根、念根等的解脫知見准備齊全,具備了脫生死的利根器,便能安穩的進入悟道、修定的階段。四禅定的扼要內容,曾在第十一願中有過說明。色界天的四禅定,本是通于外道所修;但佛弟子與外道修禅的方法與基礎觀念,有看根本的不同,雖然同入色界四禅定,但所入的禅定境界,亦因個人的根器、思想、生理、心理、智慧、福德……等多種因緣不同,而證人的禅定現量,各有深、淺、粗、細的明顯差別。佛爲了要區分佛弟子的根本修因與外道所入四禅定證境不同,而用初果、二果、叁果、四果來做區分。佛弟子因個人多劫以來修禅根器不同,獲證初果後不一定要經過四禅,四空定的順序過程,才能證果解脫。這在阿含經及俱舍論等經論中,有詳細說明。天臺智者大師在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中,對于禅定發相的次第與邪正有明確詳細的辨正,今以其所示配合阿含經,做爲定根的略解。

  乙、初禅粗解

  (甲)跳出五欲六塵是出家修行的目的

  雜阿含卷叁十一說:「若比丘苦行、若形、苦相,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禅具足住。」

  欲界大天雖然尚有淫欲行爲,但是比較微薄,與人間的行淫方式不同。如正脈以一偈說明:「四王仞利欲交抱,夜摩執手兜率笑,化樂熟視他暫視,此是人天淫欲行。」

  人間的衆生,因爲一直以貪淫等爲重,所以形成濁氣業網,共同居住在五欲境界裏,跳不出去。出家修行的目的,就是希望藉由種種禅修的磨煉方法,跳出這個五欲六塵所形成的濁氣業網境界,進入另一層次的精神升華的修養領域。唯有當內在精神生命經過洗煉、提升,才能在明亮的心鏡中看到真實的自我,恍然大悟世間的五欲境界,如夢中裏,鏡中像,正是自己五欲行爲所勾劃、禁锢的範疇。

  (乙)唯有淡薄五欲才能進入對內在生命的覺照中

  出家修行者,覺悟了五欲境界的短暫不實,轉眼成空,而首先在「財、色、名、食、睡」五種貪欲中下手遠離。離欲的飲,正是指的「五欲」的飲。唯有淡薄了五欲,才能在禅修中有根本的成就。而當一個修行者,在行、住、坐、臥間,逐漸遠離了五欲外塵濁惡之法,少動多靜,便能漸漸由散動之心轉爲定靜之心,進入內在精神生命的覺照中。「有覺有觀」,正是說的內在精神生命的覺照觀察。

  通常人的感覺與觀察,都是向外塵境界馳流。唯有當內心經過禅定的鍛煉後,才能背塵合覺,由外轉內,首先于欲界的定境中看到自己身內的五髒六腑,體內諸蟲,髒穢不淨。至此程度,四念處中的身念處,觀身不淨,才能徹底「覺」、「觀」成就。

  (丙)依個人根器不同修禅方式及所現禅境也不同

  佛弟子因個人入禅的基礎不同,因此在初步的定境中所顯發的境界也不相同。如有人從觀息法門入門修禅,有人從不淨觀入門修禅,有人以慈心觀入門修禅,有人以因緣觀入門修禅,有人以念佛觀入門修禅……。凡此種種,皆因下手入門處不同,再加上個人宿世及今生所修智慧、福德、善根、習氣、觀念、見解、生理、心理……種種狀況不同,而産生千差萬別的禅定發相。

  經中說:「覺觀多者(雜思亂想多者),教修數習觀。貪欲多者,教修不淨觀。瞋恚多者,教修慈心觀,以治瞋病。愚癡多者(世智辯聰,分別籌量世出世法,不得正慧,邪心取理之人),教觀因緣。障道多者,教令念佛……。」此乃依個人根器、心病不同,而所教對治調心、入禅的方式,也不相同。今僅以四禅證境的表相次第,來做四禅的說明。

  (丁)初禅發相

  論上說,「離生喜樂」的「喜樂」,乃是從製伏了「五欲」的貪執後,經過「欲界定」,在色界初禅的定境中所産生的法喜禅樂之心。「有覺有觀」,即是指禅行者在欲界定未到初禅定的中間,會在身心上顯發動、癢、涼、暖、輕、重、澀、滑、掉、猗、冷、熱、浮、沈、堅、軟十六觸,對此十六種觸動等善法而轉現的定、空、明淨、喜樂、善心、知見明了、無異解脫、境界現前、心調柔軟等覺觀而言。(此十六觸通外道,又因個人的知見、習氣、善根、生理、心理、潛意識狀態……及所修法門種種不同,顯發的情況也不相同。此處只是依論上所述,照本宣說而已。)

  如論中說:「第一、初禅發相者:行者從未到初禅地中間,證十六觸成就,即是初禅發相。雲何是證?若行者于未到初禅地中,入定漸深,身心虛寂,不見內外。或經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若定心不壞,守護增長,于此定中,忽覺身心凝然,運運而動。當動之時,還覺漸漸有身如雲如影動發。或從上發,或從下發;或從腰發,漸漸遍身。上發多退,下發多進。動觸發時,功德無量。略說十種,善法眷屬與動俱起。其十者何?一、定,二、空,二一、明淨,四、喜樂,五、樂,六、善心生,七、知見明了,八、無累解脫,九、境界現前,十、心調柔軟。如是十法,與動俱生,名動眷屬勝妙功德莊嚴動法……。」

  「此事既過,複有余觸,次第而發,故名初禅。余觸發者,即前所謂十六觸。……,此十六種觸顯發時,悉有善法功德眷屬,如前動觸中說。行者因未到初禅地,發如是等種種諸觸功德善法,故名初禅觸發。也就是說,色界清淨四大,依欲界身中而發……。」

  (戊)釋初禅「有覺」、「有觀」、「喜」、「樂」、「一心」之意

  「因此十六觸法于身根而産生,由心識而察覺,所以稱爲『有覺』。行者得初禅,未曾所得善法諸功德故,心大驚悟(覺名驚悟)……:但此覺生時,與欲界身根所産生的知覺有異,何以故?因與定等善法一時俱發……。後細心分別十六觸等所轉現的善法功德,如粗則離,如善則修,所以名爲『有觀』。……因細心分別思量,覺知十六觸等微妙珍寶,昔所未逢,所以心喜慶悅……,由于深心慶悅,踴躍無量,故名爲『喜』。行者于歡喜已後,其心恬然,受于觸中之樂,樂法娛心,安穩恬愉,故名爲『樂』。(此即經上所說離生『喜樂』二字的解釋)……。經久,受樂心息,雖有覺觸等事,而心不緣,既無分散,定住寂靜故,故名爲『一心』」。

  (己)利根器的佛弟子不著初禅證境頓了生死

  這即是初禅發相的略解。雜阿含卷叁十一又說:「若比丘得初禅時,彼不憶念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然于彼色受想行識法,作無常、苦、空、非我思惟……,如是寂靜,如是勝妙,所謂舍離余愛,愛盡、無欲,便能滅盡煩惱,直證涅槃解脫。」

  也就是論上所說的「有人得初禅時,即于此定中所呈現的空、明淨、喜…

《禅修、禅學、禅觀、禅定 (禅定波羅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