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修、禅学、禅观、禅定 (禅定波罗蜜)▪P14

  ..续本文上一页是专注在色身呼吸、气脉、心脏……停止跳动的成就,不是生理上唯物升华的结晶。而是心力在摆脱色身的禁锢后,对生死束缚的源头——十二因缘法还灭过程彻彻底底的超脱与证悟。

  学佛者唯有经常保持一颗净定之心,才能真正在日常生活中,依十二因缘法入观、思惟,踏着佛陀证觉的脚步,确实从斩断生死源头的「生缘」做去,为自己制造来世出苦的机会。当我们确实依十二因缘还灭的过程去做,此时才能真正得到「因缘法」的受用。

  「诸法无我」的内容,便是建立在一个修行者,于动静一如的修持中而证觉的,是建立在修定中禅思的基础上,不是停留在听闻佛法理论上思考、理解的见地上。体证万法无我的根本法观入手处,即是以此「禅思」为基础。如果不在修定中奠定「观慧」的基础,要想直接从闻法、论法的辩理上,顿见因缘法的真谛,或者直接从没有智证的空观中顿悟空性,顿悟「无生」之理,那么佛就不需要在无量劫中勤苦修行,才能将其在定慧中证觉的甚深因缘法的内容告诉我们了。

  当一个悟道者,能够在禅思中以甚深因缘法观破生死轮回的根源,观破了无明的根本,照见五蕴无我、无我所拥有的一切,识不缘行、行不缘识,便能亲证法界唯识所现空、无我的真理,亲见十二因缘法的本源处。

  戊、净土众生如何依四念处修观?

  极乐世界的修道者,对于「身、受、心、法」此四种慧观法门,更能比娑婆世界的禅修者观想得力:

  一、净土众生在色身观照方面:可从「带有身光的清净化身相」中直接依般若性空真谛,观照五蕴皆空,不会贪着色身的光明、清净。从体证性空真理中,如实知见眼耳鼻舌身意而如实知见空中无眼耳鼻舌身意,念念融入空性,趣向无生法门。

  二、净土众生在觉受观照方面:当其进入修定时,必能从身识的感觉中,如实知见内外的喜乐觉受,生无来处,去无去处,了了分明,心不散乱。就在念念分明的精神统一状态中,进入无漏思惟中,真实知见色声香味触法的根源处,又真实知见空中无色声香味触法,念念融入空性,趣向无生法门。

  三、净土众生在心识观照方面:当其以明利的心眼,在清净的禅思中,念念观破心识剎那无常、空无自体的生灭现象时,便能念念掌握其心识,不令散乱。就在其了了分明心识活动空无自性的情况下,如实知见眼识界、耳识界……,乃至意识界,又真实知见空中无眼识界、耳识界……,乃至无意识界。而藉此心观念处,照见十八界皆空,念念融入空性,趣向无生法门。

  四、净土众生在万法观照方面:当天人众生依「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等法修行,从精进禅修中,了悟甚深因缘法的性空法义时,便能做十二因缘法观破生死轮回的根本,照见宇宙万法,唯识所现,宇宙万法,唯一法界的真谛。净土众生的智慧观照力之所以会如此的明利,除了在净土中受到佛菩萨的教化外,皆因往生前,曾经种下听闻、思惟解脱佛法的深厚善根,才能在净土修行时,迅速悟道、证果。故凡欲往生净土的莲友,均因随缘闻法,广播解脱知见资粮。

  (5)什么是定根?

  甲、四禅与四果不同

  从学习观照甚深因缘法的生起与灭除,到进入深入的禅观之中,这个中间必须经过四禅定的修学阶位。五根中的定根,便是指色界的四种禅定,或称为四神足。如杂阿含经卷二十六说:「定根者,当知即是四禅。」

  一个修行者,当信根、精进根、念根等的解脱知见准备齐全,具备了脱生死的利根器,便能安稳的进入悟道、修定的阶段。四禅定的扼要内容,曾在第十一愿中有过说明。色界天的四禅定,本是通于外道所修;但佛弟子与外道修禅的方法与基础观念,有看根本的不同,虽然同入色界四禅定,但所入的禅定境界,亦因个人的根器、思想、生理、心理、智慧、福德……等多种因缘不同,而证人的禅定现量,各有深、浅、粗、细的明显差别。佛为了要区分佛弟子的根本修因与外道所入四禅定证境不同,而用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来做区分。佛弟子因个人多劫以来修禅根器不同,获证初果后不一定要经过四禅,四空定的顺序过程,才能证果解脱。这在阿含经及俱舍论等经论中,有详细说明。天台智者大师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中,对于禅定发相的次第与邪正有明确详细的辨正,今以其所示配合阿含经,做为定根的略解。

  乙、初禅粗解

  (甲)跳出五欲六尘是出家修行的目的

  杂阿含卷三十一说:「若比丘苦行、若形、苦相,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

  欲界大天虽然尚有淫欲行为,但是比较微薄,与人间的行淫方式不同。如正脉以一偈说明:「四王仞利欲交抱,夜摩执手兜率笑,化乐熟视他暂视,此是人天淫欲行。」

  人间的众生,因为一直以贪淫等为重,所以形成浊气业网,共同居住在五欲境界里,跳不出去。出家修行的目的,就是希望藉由种种禅修的磨炼方法,跳出这个五欲六尘所形成的浊气业网境界,进入另一层次的精神升华的修养领域。唯有当内在精神生命经过洗炼、提升,才能在明亮的心镜中看到真实的自我,恍然大悟世间的五欲境界,如梦中里,镜中像,正是自己五欲行为所勾划、禁锢的范畴。

  (乙)唯有淡薄五欲才能进入对内在生命的觉照中

  出家修行者,觉悟了五欲境界的短暂不实,转眼成空,而首先在「财、色、名、食、睡」五种贪欲中下手远离。离欲的饮,正是指的「五欲」的饮。唯有淡薄了五欲,才能在禅修中有根本的成就。而当一个修行者,在行、住、坐、卧间,逐渐远离了五欲外尘浊恶之法,少动多静,便能渐渐由散动之心转为定静之心,进入内在精神生命的觉照中。「有觉有观」,正是说的内在精神生命的觉照观察。

  通常人的感觉与观察,都是向外尘境界驰流。唯有当内心经过禅定的锻炼后,才能背尘合觉,由外转内,首先于欲界的定境中看到自己身内的五脏六腑,体内诸虫,脏秽不净。至此程度,四念处中的身念处,观身不净,才能彻底「觉」、「观」成就。

  (丙)依个人根器不同修禅方式及所现禅境也不同

  佛弟子因个人入禅的基础不同,因此在初步的定境中所显发的境界也不相同。如有人从观息法门入门修禅,有人从不净观入门修禅,有人以慈心观入门修禅,有人以因缘观入门修禅,有人以念佛观入门修禅……。凡此种种,皆因下手入门处不同,再加上个人宿世及今生所修智慧、福德、善根、习气、观念、见解、生理、心理……种种状况不同,而产生千差万别的禅定发相。

  经中说:「觉观多者(杂思乱想多者),教修数习观。贪欲多者,教修不净观。瞋恚多者,教修慈心观,以治瞋病。愚痴多者(世智辩聪,分别筹量世出世法,不得正慧,邪心取理之人),教观因缘。障道多者,教令念佛……。」此乃依个人根器、心病不同,而所教对治调心、入禅的方式,也不相同。今仅以四禅证境的表相次第,来做四禅的说明。

  (丁)初禅发相

  论上说,「离生喜乐」的「喜乐」,乃是从制伏了「五欲」的贪执后,经过「欲界定」,在色界初禅的定境中所产生的法喜禅乐之心。「有觉有观」,即是指禅行者在欲界定未到初禅定的中间,会在身心上显发动、痒、凉、暖、轻、重、涩、滑、掉、猗、冷、热、浮、沉、坚、软十六触,对此十六种触动等善法而转现的定、空、明净、喜乐、善心、知见明了、无异解脱、境界现前、心调柔软等觉观而言。(此十六触通外道,又因个人的知见、习气、善根、生理、心理、潜意识状态……及所修法门种种不同,显发的情况也不相同。此处只是依论上所述,照本宣说而已。)

  如论中说:「第一、初禅发相者:行者从未到初禅地中间,证十六触成就,即是初禅发相。云何是证?若行者于未到初禅地中,入定渐深,身心虚寂,不见内外。或经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若定心不坏,守护增长,于此定中,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当动之时,还觉渐渐有身如云如影动发。或从上发,或从下发;或从腰发,渐渐遍身。上发多退,下发多进。动触发时,功德无量。略说十种,善法眷属与动俱起。其十者何?一、定,二、空,二一、明净,四、喜乐,五、乐,六、善心生,七、知见明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十、心调柔软。如是十法,与动俱生,名动眷属胜妙功德庄严动法……。」

  「此事既过,复有余触,次第而发,故名初禅。余触发者,即前所谓十六触。……,此十六种触显发时,悉有善法功德眷属,如前动触中说。行者因未到初禅地,发如是等种种诸触功德善法,故名初禅触发。也就是说,色界清净四大,依欲界身中而发……。」

  (戊)释初禅「有觉」、「有观」、「喜」、「乐」、「一心」之意

  「因此十六触法于身根而产生,由心识而察觉,所以称为『有觉』。行者得初禅,未曾所得善法诸功德故,心大惊悟(觉名惊悟)……:但此觉生时,与欲界身根所产生的知觉有异,何以故?因与定等善法一时俱发……。后细心分别十六触等所转现的善法功德,如粗则离,如善则修,所以名为『有观』。……因细心分别思量,觉知十六触等微妙珍宝,昔所未逢,所以心喜庆悦……,由于深心庆悦,踊跃无量,故名为『喜』。行者于欢喜已后,其心恬然,受于触中之乐,乐法娱心,安稳恬愉,故名为『乐』。(此即经上所说离生『喜乐』二字的解释)……。经久,受乐心息,虽有觉触等事,而心不缘,既无分散,定住寂静故,故名为『一心』」。

  (己)利根器的佛弟子不着初禅证境顿了生死

  这即是初禅发相的略解。杂阿含卷三十一又说:「若比丘得初禅时,彼不忆念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然于彼色受想行识法,作无常、苦、空、非我思惟……,如是寂静,如是胜妙,所谓舍离余爱,爱尽、无欲,便能灭尽烦恼,直证涅槃解脱。」

  也就是论上所说的「有人得初禅时,即于此定中所呈现的空、明净、喜…

《禅修、禅学、禅观、禅定 (禅定波罗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