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悦、乐、善心、知见明了、无累解脱、心调柔软的境界现前中,顿断见、思二惑,显发见、思无漏法,达到涅槃境界。达亦有二种:一者任运自达,二者修观乃达。」
由此可知,利根器的佛弟子(如净土天人),在悟道、证初禅时,(悟道者不一定证初禅,证初禅者也不一定是悟道者),可因其慧根的觉照功深,不着初禅证境,直观色界的色受想行识五蕴之法皆空,顿断无始烦恼,证得涅槃解脱,不一定要经过二禅、三禅……的过程,方可证果(此乃前生已修,乃能顿超)。
(庚)利根佛弟子证初禅后或以五种方式进修证入涅槃
杂阿含又说:「有的佛弟子,在证初禅发相时,因智慧观照力不够,不得顿超解脱。可继续以欲法、念法、乐法智慧观照性空之力,取中般涅槃(在今生禅修生命终了的中阴身中,慧根观照得力,顿超生死)。若不如是,或生般涅槃(在上升色界天上现生中,用功不久,即证涅槃。)若不如是,或有行般涅槃(在色界天上,经久用功,才证涅槃。)若不如是,或无行般涅乐(在上升色界天上的当下,即因宿根显发,顿证涅槃。)若不如是,或上流般涅乐(生到色界天上后,再转生其他天界进修,获证涅槃。)
(辛)钝根佛弟子证初禅后继续上升其他天上进修
经上又说:「佛弟子证入初禅后,若不能以前述五种方式辗转修行,证入涅槃。只能以此欲法、念法、乐法的功德力量,上升色界初禅大梵天中,或上升初禅梵辅天中,或上升初禅其他梵身天中……。」
由此可知,若是佛弟子在悟道、获证初禅时,不能以慧根观照力,直取涅槃;又不能继续以念法、观法定慧观照之力,用其他五种方式辗转证入涅槃,那便会依其定慧功夫深浅,依次上升初禅天的三层天,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三天,受其禅乐果报,继续循次渐进的长期进修……。
丙、二禅略解
(甲)二禅发相
因初禅觉观二法,障碍二禅内净之心生起,所以修道者欲入二禅,必须加功用行,深心厌离初禅觉观动心(息有觉有观)。在修行者超离初禅,二禅末生之时,于其中间,也有定法生起,倘若行者心不忧悔、退缩,一心加功用行,使定法经久不失不退,专心不止。于后,其心便豁然明净,皎洁定心,与喜俱发……。于二禅中,也有内净十种功德眷属俱发之义,即:一、定,二、空,三、明净,四、喜悦,五、乐、六、善心生,七、知见开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十、心调柔软,具如初禅发相。但因初禅从觉观生喜乐,与身识相应:二禅所生喜乐,乃是灭初禅有觉有观,从内心寂净定中而生。故杂阿含经上说:「二禅证境,息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
(乙)利根器的佛弟子不着二禅证境顿了生死
杂阿含卷三十一又说:「若比丘得二禅时,彼不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忆念,而于色受想行识法思惟,如痞、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于此等法,必生厌离,怖畏防护……,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欲,便能灭尽烦恼,直证涅槃解脱。」
一类佛弟子虽然在初禅证境,未能顿证涅槃,但是在进入二禅修持中,仍可运用其慧根的觉照功力,不着二禅:定、空、明净、喜乐……等十种功德发相,直观二禅的色受想行识之法空无自性,顿断烦恼,得证阿罗汉果位。
(丙)钝根佛弟子证二禅后继续生到其他天上进修
卷三十一又说:「若证二禅发相,又因智慧观照力不足,不得了脱生死,可继续以欲法、念法、乐法智慧觉照性空之力,取中般涅乐(如前说)。若不尔者,取生般涅槃。若不尔者,取有行般涅乐。若不尔者,取无行般涅槃。若不尔者,取上流般涅槃。若不尔者,彼以欲法、念法、乐法之力,生自性光音天。若不尔者,生无量光天。若不尔者,生少光天。」
也就是说,如果佛弟子在证入二禅时,不能即时以慧根观照力,直证涅槃,又不能继续以念法、观法定慧等持之力,用其他五种方式辗转修行,证人涅槃。那便会依其定慧功力深浅,依次上升二禅三层天,即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受其禅定果报,继续进修。
丁、三禅略解
(甲)三禅发相
卷三十一又说:「若比丘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离贪喜舍住,正念正智,觉身乐,圣人能说能舍、念、乐住,第三禅具足住。」
二禅定境,虽从内心寂净而显发,但是大喜之心勇猛启动,定不牢固,只会诳诱行者的心念,贪看其勇动之喜,误认为二禅即是安稳涅槃之处。行者若是以智慧观心,便知有喜动之心,则尚在生死动转之中,故应不受二禅勇动之喜,继续加功用行(离贪喜、舍住)。如能一心修习,用功不止,则其心湛然安静。当舍离二禅定境,三禅乐定末发的中间,虽不加功用行,其心自然澄静,此即获得三禅未到地的定法。而后,其心泯然寂静,不依内外,证入三禅定境。当契入三禅时,无二禅动勇之喜心,但有绵绵之禅乐,从内心而发。于乐发时,亦有功德眷属:胜定、空寂、明净、喜乐、善心、知见明了、无累解脱、境界现前,心调柔软等十法,具如初禅、二禅发相。
在三禅乐定初生时,尚未周遍全身,于此中间,如果贪看刚刚生起的禅乐,乐定便不会增长起来,通至全身。佛弟子因为有性空智慧做基础,所以不会贪染此绵绵美妙的乐定。如果外道行者证入三禅,则大多以身见为重,贪着三禅绵绵之乐,其心迷醉于此,不能进步,误以为得道。所以阿含经上说,佛弟子至此三禅乐定初生之时,应当川三种法,促使正念、正智生起来,以此念、慧因缘觉照、调适乐定,如此乐法必定增长遍身。(即经上所说正念、正智,觉身乐,圣人能舍、念、乐住。)
当乐定遍满全身时,身上的所有毛孔,都感到欣悦快乐……。在这个时候,心识不对外尘五境,唯有乐法从意识而生,内外充满,恬愉快乐。
(乙)利根器的佛弟子证三禅后了脱生死的情形
卷三十一又说:「如果是利根比丘,得证三禅时,便能以念慧观照力,思惟三禅乐法,无常、苦、空、无我,则可当下灭尽烦恼,顿证阿罗汉果。如果智慧观照力不足,也可以如前述初禅、二禅修行者一样的以念法、乐法的因缘辗转进修,或者在这期生命终了进入中阴身期间,即运用慧根观照力,顿断三界烦恼,直取涅槃。或者在这期生命终了,上升色界三禅天上的当生中,用功不久,顿证涅槃。或者在死后上升色界三禅天上,经久用功后,才证涅槃。或者在上升色界天上的当下,即因宿根显发,顿证涅槃。或者在上升色界天上后,再辗转生到其他天界进修,证入涅槃……。」
(丙)钝根佛弟子证三禅后继续上升其他天上进修
倘若佛弟子在证三禅时,贪看三禅乐定,又不能以智慧观照力用前述五种方式证得涅槃,就只有依其所修定慧功力的深浅,依次上升三禅天的少净天、无量净天、偏净天等三天,受其禅乐果报,继续进修。
戊、四禅略解
(甲)四禅发相及生理反应现象
卷三十一又说:「若比丘,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离苦息乐,前忧喜已灭,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第四禅具足住。」
行者若对三禅乐境,用心守护、爱着,不容易进步。一旦失坏,仍会令人产生烦恼。所以经上说,三禅乐境,犹是无常乐法,有爱乐之心,便会令心不得清净。所以佛教圣弟子既然深见三禅乐法的后面,仍有大苦变异之患,应当运用智慧观照力,一心舍离此遍身筑法,求入四禅不动定。当舍离三禅定,未到四禅定的中间,必有定法像初禅、二禅、三禅定法一样的显发。佛弟子在中间定法之中,修行不止,则心逐渐远离乐动之念,心无散动。于后,其心豁然开发,定心安稳,出入息断(体内呼吸风相、气相到四禅时才彻底断舍),苦乐之心俱舍,证入四禅定中。(有说:初禅定中,外呼吸停止,内部呼吸活动起来,二禅定中不但呼吸停止,脉博也停止。三禅定中,除了呼吸、脉博停止:心念也停止,没有一切妄想。四禅定中,不但呼吸、脉博、心念停止,气也停止。有说:初禅「念住」,心念专一;二禅「气住」,心念专一,但呼吸停止,鼻孔与肺部呼吸停止,皮肤呼吸没有完全停止;三礼「脉住」,脉博(心脏)跳动非常缓慢,隔一两个钟头,偶而跳动一下;四禅舍念清净,念头空却。有说……。)对于生理过程在禅定中的转换情形,各家说法不一。此牵涉到个人的佛法知见、精神状态、智力观点、生理现象……及个人观照力的细微度各各不同,而产生种种不同的异解,不能一概而论。这也是佛经中为何不谈在禅定中研呈现的生理反应现象原因之一……。今以佛论为主,当行者证入四禅时,体内风相、气相完全停止(出入息断),此时与舍受相应,舍念清净,无苦、无乐、空明、寂静、善法功德与前三礼俱同。
四禅定心,如明镜不动,亦如净水无波,远离喜乐动转之念,没有丝毫乱想杂念,正念坚固,犹如虚空。行者住是定中,心不依善,亦不附恶,无所依倚,无形无质,亦无若干种种色相,成就内心净色之法,一切色法自在得现。虽对众缘,而心无动念。因此称四禅为不动定,亦名真色定,亦名不动智慧。
(乙)佛弟子四禅定与外道四禅定证量的不同点
利根器的佛弟子,当证入四禅后,若欲转缘,学一切事,随意成就,一切神通变化,霪雨说法,莫不从此定而出。若是外道证人四禅定,因定前没有佛法福慧因缘做基础,则没有正念、正智从此定而发。故佛弟子与外道虽同入四禅定,但证量有着明显的粗、细、深、浅、广、狭……的差异。故佛用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证果现量来做区分。
因为此四禅寂静不动因缘,故阿含经上说,佛弟子修定以四禅为根本。在佛弟子的禅定功力不及四禅定时,都是不稳当的定法,有随时因贪着禅乐而丧失禅定,堕落恶道的危险。
(丙)利根器的佛弟子证四禅后了脱生死的情形
卷三十一又说:「若比丘证入四禅时,不看四禅定法,则可当下运用念、慧观照力,照见五蕴皆…
《禅修、禅学、禅观、禅定 (禅定波罗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