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悅、樂、善心、知見明了、無累解脫、心調柔軟的境界現前中,頓斷見、思二惑,顯發見、思無漏法,達到涅槃境界。達亦有二種:一者任運自達,二者修觀乃達。」
由此可知,利根器的佛弟子(如淨土天人),在悟道、證初禅時,(悟道者不一定證初禅,證初禅者也不一定是悟道者),可因其慧根的覺照功深,不著初禅證境,直觀色界的色受想行識五蘊之法皆空,頓斷無始煩惱,證得涅槃解脫,不一定要經過二禅、叁禅……的過程,方可證果(此乃前生已修,乃能頓超)。
(庚)利根佛弟子證初禅後或以五種方式進修證入涅槃
雜阿含又說:「有的佛弟子,在證初禅發相時,因智慧觀照力不夠,不得頓超解脫。可繼續以欲法、念法、樂法智慧觀照性空之力,取中般涅槃(在今生禅修生命終了的中陰身中,慧根觀照得力,頓超生死)。若不如是,或生般涅槃(在上升色界天上現生中,用功不久,即證涅槃。)若不如是,或有行般涅槃(在色界天上,經久用功,才證涅槃。)若不如是,或無行般涅樂(在上升色界天上的當下,即因宿根顯發,頓證涅槃。)若不如是,或上流般涅樂(生到色界天上後,再轉生其他天界進修,獲證涅槃。)
(辛)鈍根佛弟子證初禅後繼續上升其他天上進修
經上又說:「佛弟子證入初禅後,若不能以前述五種方式輾轉修行,證入涅槃。只能以此欲法、念法、樂法的功德力量,上升色界初禅大梵天中,或上升初禅梵輔天中,或上升初禅其他梵身天中……。」
由此可知,若是佛弟子在悟道、獲證初禅時,不能以慧根觀照力,直取涅槃;又不能繼續以念法、觀法定慧觀照之力,用其他五種方式輾轉證入涅槃,那便會依其定慧功夫深淺,依次上升初禅天的叁層天,即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叁天,受其禅樂果報,繼續循次漸進的長期進修……。
丙、二禅略解
(甲)二禅發相
因初禅覺觀二法,障礙二禅內淨之心生起,所以修道者欲入二禅,必須加功用行,深心厭離初禅覺觀動心(息有覺有觀)。在修行者超離初禅,二禅末生之時,于其中間,也有定法生起,倘若行者心不憂悔、退縮,一心加功用行,使定法經久不失不退,專心不止。于後,其心便豁然明淨,皎潔定心,與喜俱發……。于二禅中,也有內淨十種功德眷屬俱發之義,即:一、定,二、空,叁、明淨,四、喜悅,五、樂、六、善心生,七、知見開了,八、無累解脫,九、境界現前,十、心調柔軟,具如初禅發相。但因初禅從覺觀生喜樂,與身識相應:二禅所生喜樂,乃是滅初禅有覺有觀,從內心寂淨定中而生。故雜阿含經上說:「二禅證境,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
(乙)利根器的佛弟子不著二禅證境頓了生死
雜阿含卷叁十一又說:「若比丘得二禅時,彼不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憶念,而于色受想行識法思惟,如痞、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于此等法,必生厭離,怖畏防護……,舍離一切有余,愛盡、無欲,便能滅盡煩惱,直證涅槃解脫。」
一類佛弟子雖然在初禅證境,未能頓證涅槃,但是在進入二禅修持中,仍可運用其慧根的覺照功力,不著二禅:定、空、明淨、喜樂……等十種功德發相,直觀二禅的色受想行識之法空無自性,頓斷煩惱,得證阿羅漢果位。
(丙)鈍根佛弟子證二禅後繼續生到其他天上進修
卷叁十一又說:「若證二禅發相,又因智慧觀照力不足,不得了脫生死,可繼續以欲法、念法、樂法智慧覺照性空之力,取中般涅樂(如前說)。若不爾者,取生般涅槃。若不爾者,取有行般涅樂。若不爾者,取無行般涅槃。若不爾者,取上流般涅槃。若不爾者,彼以欲法、念法、樂法之力,生自性光音天。若不爾者,生無量光天。若不爾者,生少光天。」
也就是說,如果佛弟子在證入二禅時,不能即時以慧根觀照力,直證涅槃,又不能繼續以念法、觀法定慧等持之力,用其他五種方式輾轉修行,證人涅槃。那便會依其定慧功力深淺,依次上升二禅叁層天,即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受其禅定果報,繼續進修。
丁、叁禅略解
(甲)叁禅發相
卷叁十一又說:「若比丘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離貪喜舍住,正念正智,覺身樂,聖人能說能舍、念、樂住,第叁禅具足住。」
二禅定境,雖從內心寂淨而顯發,但是大喜之心勇猛啓動,定不牢固,只會诳誘行者的心念,貪看其勇動之喜,誤認爲二禅即是安穩涅槃之處。行者若是以智慧觀心,便知有喜動之心,則尚在生死動轉之中,故應不受二禅勇動之喜,繼續加功用行(離貪喜、舍住)。如能一心修習,用功不止,則其心湛然安靜。當舍離二禅定境,叁禅樂定末發的中間,雖不加功用行,其心自然澄靜,此即獲得叁禅未到地的定法。而後,其心泯然寂靜,不依內外,證入叁禅定境。當契入叁禅時,無二禅動勇之喜心,但有綿綿之禅樂,從內心而發。于樂發時,亦有功德眷屬:勝定、空寂、明淨、喜樂、善心、知見明了、無累解脫、境界現前,心調柔軟等十法,具如初禅、二禅發相。
在叁禅樂定初生時,尚未周遍全身,于此中間,如果貪看剛剛生起的禅樂,樂定便不會增長起來,通至全身。佛弟子因爲有性空智慧做基礎,所以不會貪染此綿綿美妙的樂定。如果外道行者證入叁禅,則大多以身見爲重,貪著叁禅綿綿之樂,其心迷醉于此,不能進步,誤以爲得道。所以阿含經上說,佛弟子至此叁禅樂定初生之時,應當川叁種法,促使正念、正智生起來,以此念、慧因緣覺照、調適樂定,如此樂法必定增長遍身。(即經上所說正念、正智,覺身樂,聖人能舍、念、樂住。)
當樂定遍滿全身時,身上的所有毛孔,都感到欣悅快樂……。在這個時候,心識不對外塵五境,唯有樂法從意識而生,內外充滿,恬愉快樂。
(乙)利根器的佛弟子證叁禅後了脫生死的情形
卷叁十一又說:「如果是利根比丘,得證叁禅時,便能以念慧觀照力,思惟叁禅樂法,無常、苦、空、無我,則可當下滅盡煩惱,頓證阿羅漢果。如果智慧觀照力不足,也可以如前述初禅、二禅修行者一樣的以念法、樂法的因緣輾轉進修,或者在這期生命終了進入中陰身期間,即運用慧根觀照力,頓斷叁界煩惱,直取涅槃。或者在這期生命終了,上升色界叁禅天上的當生中,用功不久,頓證涅槃。或者在死後上升色界叁禅天上,經久用功後,才證涅槃。或者在上升色界天上的當下,即因宿根顯發,頓證涅槃。或者在上升色界天上後,再輾轉生到其他天界進修,證入涅槃……。」
(丙)鈍根佛弟子證叁禅後繼續上升其他天上進修
倘若佛弟子在證叁禅時,貪看叁禅樂定,又不能以智慧觀照力用前述五種方式證得涅槃,就只有依其所修定慧功力的深淺,依次上升叁禅天的少淨天、無量淨天、偏淨天等叁天,受其禅樂果報,繼續進修。
戊、四禅略解
(甲)四禅發相及生理反應現象
卷叁十一又說:「若比丘,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離苦息樂,前憂喜已滅,不苦不樂舍,淨念一心,第四禅具足住。」
行者若對叁禅樂境,用心守護、愛著,不容易進步。一旦失壞,仍會令人産生煩惱。所以經上說,叁禅樂境,猶是無常樂法,有愛樂之心,便會令心不得清淨。所以佛教聖弟子既然深見叁禅樂法的後面,仍有大苦變異之患,應當運用智慧觀照力,一心舍離此遍身築法,求入四禅不動定。當舍離叁禅定,未到四禅定的中間,必有定法像初禅、二禅、叁禅定法一樣的顯發。佛弟子在中間定法之中,修行不止,則心逐漸遠離樂動之念,心無散動。于後,其心豁然開發,定心安穩,出入息斷(體內呼吸風相、氣相到四禅時才徹底斷舍),苦樂之心俱舍,證入四禅定中。(有說:初禅定中,外呼吸停止,內部呼吸活動起來,二禅定中不但呼吸停止,脈博也停止。叁禅定中,除了呼吸、脈博停止:心念也停止,沒有一切妄想。四禅定中,不但呼吸、脈博、心念停止,氣也停止。有說:初禅「念住」,心念專一;二禅「氣住」,心念專一,但呼吸停止,鼻孔與肺部呼吸停止,皮膚呼吸沒有完全停止;叁禮「脈住」,脈博(心髒)跳動非常緩慢,隔一兩個鍾頭,偶而跳動一下;四禅舍念清淨,念頭空卻。有說……。)對于生理過程在禅定中的轉換情形,各家說法不一。此牽涉到個人的佛法知見、精神狀態、智力觀點、生理現象……及個人觀照力的細微度各各不同,而産生種種不同的異解,不能一概而論。這也是佛經中爲何不談在禅定中研呈現的生理反應現象原因之一……。今以佛論爲主,當行者證入四禅時,體內風相、氣相完全停止(出入息斷),此時與舍受相應,舍念清淨,無苦、無樂、空明、寂靜、善法功德與前叁禮俱同。
四禅定心,如明鏡不動,亦如淨水無波,遠離喜樂動轉之念,沒有絲毫亂想雜念,正念堅固,猶如虛空。行者住是定中,心不依善,亦不附惡,無所依倚,無形無質,亦無若幹種種色相,成就內心淨色之法,一切色法自在得現。雖對衆緣,而心無動念。因此稱四禅爲不動定,亦名真色定,亦名不動智慧。
(乙)佛弟子四禅定與外道四禅定證量的不同點
利根器的佛弟子,當證入四禅後,若欲轉緣,學一切事,隨意成就,一切神通變化,霪雨說法,莫不從此定而出。若是外道證人四禅定,因定前沒有佛法福慧因緣做基礎,則沒有正念、正智從此定而發。故佛弟子與外道雖同入四禅定,但證量有著明顯的粗、細、深、淺、廣、狹……的差異。故佛用初果、二果、叁果、四果的證果現量來做區分。
因爲此四禅寂靜不動因緣,故阿含經上說,佛弟子修定以四禅爲根本。在佛弟子的禅定功力不及四禅定時,都是不穩當的定法,有隨時因貪著禅樂而喪失禅定,墮落惡道的危險。
(丙)利根器的佛弟子證四禅後了脫生死的情形
卷叁十一又說:「若比丘證入四禅時,不看四禅定法,則可當下運用念、慧觀照力,照見五蘊皆…
《禅修、禅學、禅觀、禅定 (禅定波羅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