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空,滅盡煩惱,頓證阿羅漢果。如果智慧觀照力不足,亦可和前述初禅、二禅、叁禅修行者一樣,以念法、樂法因緣,輾轉進修。或者在今生修禅生命終了進入中陰身期間,便運用慧根觀照力,頓滅煩惱,直取涅槃。或者在這期生命終了,上升色界四禅天上的當生中,用功不久,頓證阿羅漢果。或者在死後上升色界四禅天上,經久用功後,才證涅槃。或者在上升色界天上的當下,即因宿根顯發,頓證涅槃。或者在上升色界天上後,再輾轉生到其他天界進修(如五不還天),才證入涅槃……。」
(丁)鈍根佛弟子誼四禅後上升其他天上進修
倘若佛弟子在證入四禅後,不肯舍離四禅定法,又不能以智慧觀照力,用前述五種方法證入涅槃。就只有依其定慧力的深淺,依次上升色界四禅天的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乃至無色界四空定天,受其禅樂果報,繼續長期進修……。
己、淨土衆生修禅的情形
西方淨土的天人衆生,在彌陀與諸大菩薩教導下,有深厚的解脫知見基礎。以此堅固的正見資糧,修持禅定,必然能隨其根器,安穩的進入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的禅定證境。如無量壽經卷下說:「彼國衆生,其心柔軟調伏……,獲得深心、定心……,深入禅定,智慧之力,正念止觀,諸道明力……。」皆隨個人定慧深淺,而契入與其根器相應的定境。
有的天人衆生,在證入初禅時,即觀照初禅約五蘊色法,性空如幻,斷盡煩惱,頓證阿羅漢果。有的天人衆生,在證入二禅時,乃運用其禅觀的智慧力,覺悟二禅五蘊色法,無常苦空,斷盡妄惑,得證聲聞四果。有的天人衆生,在證入叁禅或四禅時,又輾轉進修,才覺悟叁禅、四禅色法空無自性,證入涅槃果位。有的……。
因爲天人衆生的深入禅定,獲證解脫,而圓滿了阿彌陀佛第十一個接引十方衆生到「淨土中修持正定,最後必然證入涅槃」的修行解脫大願。而「正定解脫」大願的因行,則是由這第十六個「修行根本願——聽聞解脫正法——叁十七助道品」而開衍。聽聞叁十七助道品法的目的,就是要修行者依聞法、思法的正規修學途徑而從悟道步入四禅定的根本修行理想。因此欲往生淨土的蓮友,如果能隨緣聽聞善知識講解具有解脫正見的四禅定修證次第,用來做爲往生西方步入涅槃解脫的基礎正見資糧,必能幫助我們在淨土中,早日悟道、修定、證果,達到往生西方淨土了脫生死的根本目的。
(6)什麼是慧根?
甲、佛弟子與外道禅修者最重要的分界點在那裏?
雜阿含經卷二十六說:「慧根者,當知是四聖谛。」外道修行者雖與佛弟子同修禅定,但因有無佛法的解脫知見做基礎,大體上,在進入色界四禅天的修行路上,呈現兩條叉路:外道禅者進入無想定的空寂境界,再依次經過無色界四空定的禅修境界。利根器的佛弟子,在進入四禅定後,便能直接運用性空觀慧,照見四禅五蘊之法空無自性,此時平常熏習的解脫知見,在無漏智慧的觀照中,頁實現前。
此即說明了,世間禅者與佛弟子禅修成果不同之處,在于修定前,乃至修定中「慧根的熏習」上。
如佛剛出家時,處處尋訪外教梵志求道,在精進修行下,護證四禅、四空定而不得生死解脫。究其原因,因沒有種下解脫的「慧根」,無論其禅定境界有多高深,也與解脫無關(中阿含卷五十六)。
如佛解釋佛受人供養與外道受人供養不同的地方說:「外道言:佛有五事令弟子恭敬供養:一、粗衣知足,二、粗食知足,叁、少食,四、粗住止床座知足,五、禅坐。佛辨正說:佛不以此五事受人供養。佛另有五事受弟子恭敬、尊重、供養:一、無上戒,二、無上智慧,叁、無上知見,四、若有弟子來問法義,令其悅意、歡喜而去,五、佛與弟子于正法律中,得受、得度,待至彼岸,無疑、無惑,于善法中,無有猶豫。」(中阿含卷五十七)
佛又解釋比丘因爲十法受到衆比丘及梵行者的恭敬、尊重:「一、修習禁戒;二、廣學多聞;叁、爲衆生做善知識;四、成就遠離身及心之染著;五、樂于禅坐,內行正止(定),亦不離伺(覺),成就于觀(慧),增長空行;六、不貪知足;七、常行于念,成就正念;八、常行精進,斷惡修善;九、修行智慧,觀興衰法,得如此智,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慧滅盡苦谛;十、諸漏已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覺,不受後有……。」(中阿含卷叁十六)
這裏說明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問題:佛及佛弟子修行解脫最主要的關鍵,不是在少食、禅坐、苦行上而獲得成就,而是在「無上戒、無上智慧、無上知見、無上法義,法法融通『慧根』的開啓上」。少食、禅坐、苦行,乃是修道上必備的助道法。
如佛開導弟子不可因苦行而得道說:「莫求欲樂極下賤業,爲凡天行,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聖行,無義相應。離此二邊則有中道,成眼成智,自在成定,趣智趣覺,趨于涅槃。」(中阿含卷四十叁)
又說:「佛弟子不因佛苦行、禅定、得神通而隨佛出家修行,佛弟子依佛所證無上解脫智慧而出家、修梵行。」(中阿含卷二十六)
雖說不可因苦行而得道,但修行必要以少食、苦修、禅定爲不可缺少的助道法,才能專修成就。如佛說:「我不說修一切身樂,亦不說莫修一切身樂;我不說修一切身苦,亦不說莫修一切身苦;我不說修一切心樂,亦不說莫修一切心樂;我不說修一切心苦,亦不說莫修一切心苦。」(中阿含卷五十一)
乙、佛弟子無論持戒、修定都不離智慧覺照
佛清楚的告誡弟子說,「慧根」是修行解脫的根本。無論佛弟子持戒、修定,都不離慧觀的覺照。如佛指導弟子「以慧觀戒」的道理說:「身業口業者,我施設是戒……,若心有欲、有恚、有癡,當知不善戒從是心生;若心無欲、無恚、無癡,當知善戒從是心生。聖弟子以慧觀『心』生善戒或不善戒,善念或不善念;當聖弟子行戒、不著戒,泯著善戒意,滅者不善戒心,付持八正道,以慧導定,深入正定之中,便能解脫一切淫怒癡。」(中阿含卷四十七)
佛又說明了佛弟子與外道雖然同入禅定之中,但佛弟子不論在何種定中,都不離正念正智正思惟的慧觀覺照,與外道專注「空定」境界不同。如佛說:「若比丘在禅修中,不染苦覺、樂覺、憂覺此叁覺,必得契入解脫之路,超四禅,唯存于舍,極清淨,若著,便移入四空處定中。放在舍心四禅時,于四空處定,以慧觀知,是有爲、無常法,不入四空處定中。彼于爾時,不複有爲,亦無所思,謂有及無,彼受身最後覺……。」(中阿含卷四十二)
又說:「佛弟子從四禅至四空定,均依智慧一一觀察:若生此法,令我住,令我升進,則依此法前進;若生此法,令我退失禅定,則不依此法,令定退失;又複觀察,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升進;我生此法,能令我厭……,如是無論在何『相應』定境,皆不離智慧覺照,乃至漏盡。」(中阿含卷四十六)
丙、通達七法必證解脫道
佛又深入說明了「解脫道」由「慧根」而得證的重點,如佛說:「有漏煩惱,從七法斷:一、有漏從聖法知見斷,二、有漏從守護六根斷,叁、有漏從遠離惡知識斷,四、有漏從用幫助修道時所需的四事供養助道緣斷,五、有漏從遇諸饑渴病苦忍之,精進修行斷,六、有漏從除叁毒欲念斷,七、有漏從思惟七覺支、四聖谛等法,離欲、不生煩惱憂淒斷。」(中阿含卷二)
又說:「道從七法得:一、道從無欲,非有欲得;二、道從知足、非無厭得;叁、道從遠離、非樂聚會,非住聚會、非合聚會得;四、道從精勤、非懈怠得;五、道從正念、非邪念得;六、道從定意、非亂意得;七、道從智慧、非無智愚癡得。」(中阿含卷十八)
丁、慧根的基礎建立在「苦聖谛」的覺醒上
在阿含經上十分詳細的開示了「解脫道」是奠定在「慧根」的築基上,而慧根的堅固基礎是建立在「苦聖谛」的覺醒上。如雜阿含卷十六說:「此四聖谛,漸次無間,非頓無間等。修行者若于苦聖谛,未無間等,而欲于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若滅道迹聖谛,無間等者,無有是處。」
此段經文說明了:一個不能知苦、悟苦、厭苦、離苦的求道者,是絕不會對苦痛的世間産生極大的厭離心,是絕對不能進入深刻的慧觀禅修中。相對的,一個不悟世間「苦」的念佛者,絕對不會堅定的發出想要出離世間生死的決心,將心念時時刻刻朝向極樂世界前進。而「知苦、悟苦、厭苦、離苦」的目的,就是爲了滅苦、悟道、解脫做准備,而如何滅苦?是解脫生死者最需要理解的問題:如中阿含卷七說:「雲何愛習苦習聖谛?(苦集滅道的『集』義(謂衆生實有愛妻子、奴婢、給使、眷屬、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財物,爲所作業,有愛、有膩、有染、有著者,是名爲習。若衆生實有愛六界:地界水火風空識界,愛內六處:眼處耳鼻舌身意處,于中有愛、有膩、有染、有著者,是名爲習。彼知是愛習苦習聖谛。雲何愛滅、苦滅聖谛?謂衆生若不染不著妻子奴婢給使眷屬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財物一切作業,不染不著六界、內六處,斷舍、吐盡、無欲、滅止沒者,是名苦滅。」
如果平常只善于修定,而不在四聖谛、十二因緣……等佛法知見上,多加思惟、體悟,那必然有定無慧,在叁禅後,勢必進入四禅無想的狀態,慧觀不現前。如果平素禅修中,對無常的身心有深刻慧觀的領悟,定慧等修,則可在進入層層禅觀中,當下運用平素累積深厚的慧修之力,照見層層禅定界內皆具有「苦、集、滅、道」,因緣生滅道理的顯相,不看禅相,返本還源,頓了生死。
戊、以慧爲導才能完成五根的修證意義
苦集滅道的「滅」谛,同爲禅修者及念佛者根本追求的目標。只是禅修者將「寂滅解脫」的目標放在今生,而念佛者將「了脫生死」的理想,放在極樂世界。苦集滅道的道谛,即是指的八正道——八種由淺入深的修行方法(十一願中已有說明)。修行解脫的基本資糧,便是建立在八正道的出世解脫…
《禅修、禅學、禅觀、禅定 (禅定波羅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