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正見上;而出世解脫的正見,則是建立在一個對「佛法僧戒」擁有堅固信心的悟道者身上。而一個悟道者對「佛法僧戒」擁有堅固信心力量的來源,是源自于以智導定,由定得慧而使戒體鞏固的戒定慧叁學根本修行的力量上(阿含經中有詳細說明)。如雜阿含卷二十六說:「欲成就信根者,應作如是學:有因故有生死,因永盡者,則無生死;唯苦滅、苦息,乃能盡生死因,得涅槃樂……,作是學者,必以慧爲導,是慧所持,故五根,以慧爲首,不同外道所行。」
又說:「于此五根,如實善觀察,如實善觀察者,于叁結斷知:謂身見、戒取、疑,是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于正覺……。」
由此可知,五根的修證過程,是由最初對「佛、法、僧、戒」意義的慢慢學習、領會,而逐漸在用功、精進中,熏習、思惟四念處等解脫正見法義,由淨念的增長,而悟苦、離苦、斷苦、厭欲、離欲,在進入由慧勸戒,以慧導定的修學中,斷除身見,戒取、疑叁結,先證聲聞初果,鞏固「信根」,再視了脫生死爲唯一追求的理想,勇猛精進,加強修定(精進根),正念正智攝持身心(念根鞏固),依次得證二果、叁果,證入甚深禅定(定根鞏固),最後定慧等持,得證阿羅漢果,解脫智慧現前(慧根穩固)。
己、往生淨土者宿世皆對慧根有深厚的熏習
極樂世界的天人衆生,由于在往生前,對于慧學——四聖谛的學習,宿有深厚的熏習基礎,因此在淨土中,能夠時時刻刻皆在體悟「有身即苦」的自我身心解放中,領悟生死因緣的來源處,而進入徹底的厭欲、離欲、知苦、悟苦、離苦、持戒、修定的證道啓悟中,徹底斬斷了潛伏在八識田中「心苦的種子」。因此淨土的修道衆生,乃是學佛者最佳的修行伴侶。故凡是能夠往生淨土的蓮友、勢必宿世已經聽聞、並依大悲心修習過「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等趨向解脫之道的法義(苦集滅道的「道」義),才能在淨土中,繼續依叁十七道品,修學解脫之法,與宿緣法侶、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不僅找到了最理想的修行伴侶,也爲自己未來的成佛道上選擇了一條最安穩的修行道路。
6、什麼是五力?
當任何一個佛弟子對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五種根本朝向了脫生死的佛法知見修學、穩固了,便能在修行的過程,生出五種不退轉的堅固道力。
一、信力——當我們對「佛法僧戒」的根本信念,日日培植、增長,久而久之,必會産生堅固、不動、不疑的悟道力量。
二、精進力——當我們不斷勤勉地止惡行善,聞法、修行,時日一久,必能令身心産生驚人的精進力,破除身心一切懈怠。
叁、念力——當我們對「觀身不淨、觀愛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等四種慧觀法門一一努力反省、觀察,日積月累,必能産生淨念相繼的道力,破除一切邪念,永不現前。
四、定力——當我們的禅修程度,達到四禅的功力,必能産生堅定、甚深的禅定力量。
五、意力——當我們對四聖谛的領悟與熏習,到達無疑、無動的程度,必能産生清淨、堅固的法眼慧力,從此對解脫佛法,不動、不搖,一心修證,必了生死。
極樂世界的天人衆生,無論下、中、上根器,均依菩薩法,在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五根法義的體會、啓悟下,而生出五種堅固不退的道力:一、對「佛法僧戒」産生四不壞信的堅定不退信念:二、對止惡行善、聽聞善法産生精進不退的修學力量;叁、對「身、受、心、法」四念處産生慧觀堅固的正念力量;四、對修習禅定産生禅修不退的堅固道力;五、對四聖谛産生堅固智慧的悟道、解脫力量。
反觀末法時代的佛弟子,大多爭名逐利,崇尚玄談,而不顧實修實證。身爲一個佛教徒,如果稍微能回顧自己在皈依、學法的曆程中,有沒有藉看聞法、修行的力量,消化現在正在現前的些許身心煩惱,便能知道自始至終自己有沒有在「五根」、「五力」等叁十七道品的築基修行道路上,下周點滴的反省、學習功夫了。
7、七菩提的意義
(1)什麼是七菩提?
七菩提,就是七覺支。七覺支即是擇法覺支、念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倚息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等七種循次漸進學佛覺悟宇宙人生真理的修行方法。
如雜阿含卷二十七說:「擇法覺支即是指對善法及不善法的分辨、抉擇,念覺支即是指四念處,精進覺支即是指四正斷,喜覺支即是指在精進修行中,因爲遠離愛欲,而在禅修中所産生的法喜、覺照之心。倚息覺支即是指對身倚息、心倚息(出入息相)的反觀、覺照,意指觀息法門。或將倚息覺支翻譯成輕安覺支,意指在禅修中因獲得法喜禅樂,而使身心遠離粗重煩惱,産生輕安之樂。定覺支即是指四禅定,舍覺支即是指舍離叁界一切苦樂之心,而與斷界、無欲界、滅界相應。」
卷二十六又說:「七覺支以念覺支爲首。」一個佛弟子,要使抉擇真僞佛法的真正分辨智慧——擇法覺支,能夠堅固起來,則必須透過身心淨化的實際內煉功夫,從對身體、對感受、對心識、對真理,經過長期細膩的觀察、思惟、分辨、正念覺照,才能産生對佛法堅定、不動的抉擇能力。而四念處——對佛法正思惟能力的産生,乃是根源于擇法覺支——五力中的信力,對解脫佛法——正見信解力的堅固智慧。因此念覺支與擇法覺支是相輔相成的。當一個佛弟子擇法覺文及念覺支修學穩固了,精進向法、學法的堅定心念也比較能夠生起來(精進覺支)。當一個佛弟子向法、學法的堅定心念生了起來,便能夠進一步在觀法、修定中得到法喜的利益(喜覺支),身心依息而修,遠離粗重煩惱之境,輕利安適之感,油然而生(倚息覺支「輕安覺支」),而令心安住寂境之中,明明朗朗,智慧覺照,經過初禅、二禅、叁禅的修持,進一步放舍了禅定中喜樂之心,成就不憂不喜的平等舍定心態(定覺支),堅固出世智慧的覺悟之路;最後就在棄舍、斷除叁界中一切貪念、瞋念、無明之念的當下,現身體證解脫境界。(舍覺支——五力中的慧力)
(2)淨土衆生如何修七菩提?
從七覺支的修證次第,可知要成就出世真實的智慧,一定要在修行之初有鞏固的佛法正見資糧做基礎。極樂世界的天人衆生,在彌陀及諸大菩薩教導下,便具備了明利的佛法智慧,去蕪存菁,斬除在未來的修行道路上所有可能發生的一切煩惱障礙(擇法覺支);再以四念處淨煉身心:堅固了對身、受:全、法的覺照力後(念覺支),便令一切意念中的邪法種子,不再生起;進而以堅毅不撓的精進力(精進覺支),在向法、修行的過程中,得到法喜的「相應」之樂(喜覺支);使身心遠離粗重煩惱,進入輕利安適的修定中(輕安覺支);當其八識田中的妄念種子在修定中逐漸斷除,淨念堅固時,便契證甚深禅觀的修持中(定覺支)。因淨土衆生宿慧深厚,不必一個個經過初禅、二禅、叁禅、四禅或初果、二果、叁果、四果的漸次修證順序,根器高者,在聞法中,便能頓了生死,或在禅覺中,頓了生死,頓舍一切障道因緣,體證寂滅解脫之境,繼續走向佛道的深廣修證之路……。
由此可知,極樂世界的天人衆生,是最精進的求道者,他們踏看佛陀修行的道路,走向最堅定最直接的真理覺悟之路。淨土中有那麼好的修行環境、修行伴侶,我們爲什麼不去呢!?
8、八正道
八正道的意義,已在十一「正定解脫」願中,依念佛者的八正道及禅行者的八正道分爲兩個層次加以說明,不再贅述。如:
一、正見——即五根中的信根,七覺支中的擇法覺支。
二、正思惟——即五根中的念根——四念處、十二因緣、四聖谛等及七覺支中的念覺支。
叁、正精進——即五根中的精進根——四正斷,七覺支中的精進覺支。
四、正語、正業、正命——包涵在五根中的信根、精進根中及七覺支的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內。
五、正念——亦涵蓋在五根中的念根內及七覺支的念覺支中。
六、正定——即五根中的定根及七覺支中的定覺支。
由上所述,可知阿彌陀經中所說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等法義,實涵蓋了叁十七道品,涵攝了根本修行的佛法。大乘菩薩修行的法門,亦包涵此叁十七道品,只是悲智願行有深淺不同而已。而其中的五根,更融通了四不壞淨、四念處、四正斷、四禅(四如意足)、四聖谛、十二因緣、八正道等重要根本的佛法。聲聞佛法以此叁十七道品做爲修行解脫的根本,大乘佛法亦是以叁十七道品爲自淨化他的必備骨架。重視根本、往下紮根,才能預見果實累累的將來。無論在人間、在天上、在淨土乃至在十方諸佛世界,都是以此叁十七道品做爲教導衆生往上攀登、穩定根基的學法基礎,因此說本願是阿彌陀佛教導淨土衆生正視善法善行的「修行根本願」,欲往生淨土,早日聽聞解脫正法,修行、證果的蓮友,切不可忽視本願叁十七助道品思惟、熏習的重要性。
(五)認識《阿含經》所說四無量心定的
修持意義
「四無量心」的經文是《四阿含》所共有
筆者再舉一重要「經義」來看「原始佛法的經文」不可依「精簡扼要、易于背誦」的觀點來斷定《四阿含》「經文」是佛說或非佛說的道理(節錄「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上冊)。如《四阿含》皆有提到聲聞弟子修學「四無量心」的經文,然而不僅後世佛學者不重視,就是後世「禅修者」也不重視。既然是《四阿含》皆有的「經義」,就證明其是印度當時佛弟子所共同聽聞。而且《四部阿含經》皆有說明爲何佛教導「弟子要修四心」的經文,並且都有述及「修四心」的方法,尤其以《中阿含》敘述得最爲明確。
(1)《中阿含》與《雜阿含》記載修四心的經文
而聲聞行者爲何要修「四心」?
依《中阿含》卷四(二○)說:「……多聞聖弟子……彼自見斷十惡業道,念十善業道已,便生歡悅,生歡悅已,便生于喜,生于喜已,便止息身,…
《禅修、禅學、禅觀、禅定 (禅定波羅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