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修、禅学、禅观、禅定 (禅定波罗蜜)▪P17

  ..续本文上一页正见上;而出世解脱的正见,则是建立在一个对「佛法僧戒」拥有坚固信心的悟道者身上。而一个悟道者对「佛法僧戒」拥有坚固信心力量的来源,是源自于以智导定,由定得慧而使戒体巩固的戒定慧三学根本修行的力量上(阿含经中有详细说明)。如杂阿含卷二十六说:「欲成就信根者,应作如是学:有因故有生死,因永尽者,则无生死;唯苦灭、苦息,乃能尽生死因,得涅槃乐……,作是学者,必以慧为导,是慧所持,故五根,以慧为首,不同外道所行。」

  又说:「于此五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

  由此可知,五根的修证过程,是由最初对「佛、法、僧、戒」意义的慢慢学习、领会,而逐渐在用功、精进中,熏习、思惟四念处等解脱正见法义,由净念的增长,而悟苦、离苦、断苦、厌欲、离欲,在进入由慧劝戒,以慧导定的修学中,断除身见,戒取、疑三结,先证声闻初果,巩固「信根」,再视了脱生死为唯一追求的理想,勇猛精进,加强修定(精进根),正念正智摄持身心(念根巩固),依次得证二果、三果,证入甚深禅定(定根巩固),最后定慧等持,得证阿罗汉果,解脱智慧现前(慧根稳固)。

  己、往生净土者宿世皆对慧根有深厚的熏习

  极乐世界的天人众生,由于在往生前,对于慧学——四圣谛的学习,宿有深厚的熏习基础,因此在净土中,能够时时刻刻皆在体悟「有身即苦」的自我身心解放中,领悟生死因缘的来源处,而进入彻底的厌欲、离欲、知苦、悟苦、离苦、持戒、修定的证道启悟中,彻底斩断了潜伏在八识田中「心苦的种子」。因此净土的修道众生,乃是学佛者最佳的修行伴侣。故凡是能够往生净土的莲友、势必宿世已经听闻、并依大悲心修习过「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等趋向解脱之道的法义(苦集灭道的「道」义),才能在净土中,继续依三十七道品,修学解脱之法,与宿缘法侣、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不仅找到了最理想的修行伴侣,也为自己未来的成佛道上选择了一条最安稳的修行道路。

  6、什么是五力?

  当任何一个佛弟子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五种根本朝向了脱生死的佛法知见修学、稳固了,便能在修行的过程,生出五种不退转的坚固道力。

  一、信力——当我们对「佛法僧戒」的根本信念,日日培植、增长,久而久之,必会产生坚固、不动、不疑的悟道力量。

  二、精进力——当我们不断勤勉地止恶行善,闻法、修行,时日一久,必能令身心产生惊人的精进力,破除身心一切懈怠。

  三、念力——当我们对「观身不净、观爱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等四种慧观法门一一努力反省、观察,日积月累,必能产生净念相继的道力,破除一切邪念,永不现前。

  四、定力——当我们的禅修程度,达到四禅的功力,必能产生坚定、甚深的禅定力量。

  五、意力——当我们对四圣谛的领悟与熏习,到达无疑、无动的程度,必能产生清净、坚固的法眼慧力,从此对解脱佛法,不动、不摇,一心修证,必了生死。

  极乐世界的天人众生,无论下、中、上根器,均依菩萨法,在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五根法义的体会、启悟下,而生出五种坚固不退的道力:一、对「佛法僧戒」产生四不坏信的坚定不退信念:二、对止恶行善、听闻善法产生精进不退的修学力量;三、对「身、受、心、法」四念处产生慧观坚固的正念力量;四、对修习禅定产生禅修不退的坚固道力;五、对四圣谛产生坚固智慧的悟道、解脱力量。

  反观末法时代的佛弟子,大多争名逐利,崇尚玄谈,而不顾实修实证。身为一个佛教徒,如果稍微能回顾自己在皈依、学法的历程中,有没有藉看闻法、修行的力量,消化现在正在现前的些许身心烦恼,便能知道自始至终自己有没有在「五根」、「五力」等三十七道品的筑基修行道路上,下周点滴的反省、学习功夫了。

  7、七菩提的意义

  (1)什么是七菩提?

  七菩提,就是七觉支。七觉支即是择法觉支、念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倚息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等七种循次渐进学佛觉悟宇宙人生真理的修行方法。

  如杂阿含卷二十七说:「择法觉支即是指对善法及不善法的分辨、抉择,念觉支即是指四念处,精进觉支即是指四正断,喜觉支即是指在精进修行中,因为远离爱欲,而在禅修中所产生的法喜、觉照之心。倚息觉支即是指对身倚息、心倚息(出入息相)的反观、觉照,意指观息法门。或将倚息觉支翻译成轻安觉支,意指在禅修中因获得法喜禅乐,而使身心远离粗重烦恼,产生轻安之乐。定觉支即是指四禅定,舍觉支即是指舍离三界一切苦乐之心,而与断界、无欲界、灭界相应。」

  卷二十六又说:「七觉支以念觉支为首。」一个佛弟子,要使抉择真伪佛法的真正分辨智慧——择法觉支,能够坚固起来,则必须透过身心净化的实际内炼功夫,从对身体、对感受、对心识、对真理,经过长期细腻的观察、思惟、分辨、正念觉照,才能产生对佛法坚定、不动的抉择能力。而四念处——对佛法正思惟能力的产生,乃是根源于择法觉支——五力中的信力,对解脱佛法——正见信解力的坚固智慧。因此念觉支与择法觉支是相辅相成的。当一个佛弟子择法觉文及念觉支修学稳固了,精进向法、学法的坚定心念也比较能够生起来(精进觉支)。当一个佛弟子向法、学法的坚定心念生了起来,便能够进一步在观法、修定中得到法喜的利益(喜觉支),身心依息而修,远离粗重烦恼之境,轻利安适之感,油然而生(倚息觉支「轻安觉支」),而令心安住寂境之中,明明朗朗,智慧觉照,经过初禅、二禅、三禅的修持,进一步放舍了禅定中喜乐之心,成就不忧不喜的平等舍定心态(定觉支),坚固出世智慧的觉悟之路;最后就在弃舍、断除三界中一切贪念、瞋念、无明之念的当下,现身体证解脱境界。(舍觉支——五力中的慧力)

  (2)净土众生如何修七菩提?

  从七觉支的修证次第,可知要成就出世真实的智慧,一定要在修行之初有巩固的佛法正见资粮做基础。极乐世界的天人众生,在弥陀及诸大菩萨教导下,便具备了明利的佛法智慧,去芜存菁,斩除在未来的修行道路上所有可能发生的一切烦恼障碍(择法觉支);再以四念处净炼身心:坚固了对身、受:全、法的觉照力后(念觉支),便令一切意念中的邪法种子,不再生起;进而以坚毅不挠的精进力(精进觉支),在向法、修行的过程中,得到法喜的「相应」之乐(喜觉支);使身心远离粗重烦恼,进入轻利安适的修定中(轻安觉支);当其八识田中的妄念种子在修定中逐渐断除,净念坚固时,便契证甚深禅观的修持中(定觉支)。因净土众生宿慧深厚,不必一个个经过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或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渐次修证顺序,根器高者,在闻法中,便能顿了生死,或在禅觉中,顿了生死,顿舍一切障道因缘,体证寂灭解脱之境,继续走向佛道的深广修证之路……。

  由此可知,极乐世界的天人众生,是最精进的求道者,他们踏看佛陀修行的道路,走向最坚定最直接的真理觉悟之路。净土中有那么好的修行环境、修行伴侣,我们为什么不去呢!?

  8、八正道

  八正道的意义,已在十一「正定解脱」愿中,依念佛者的八正道及禅行者的八正道分为两个层次加以说明,不再赘述。如:

  一、正见——即五根中的信根,七觉支中的择法觉支。

  二、正思惟——即五根中的念根——四念处、十二因缘、四圣谛等及七觉支中的念觉支。

  三、正精进——即五根中的精进根——四正断,七觉支中的精进觉支。

  四、正语、正业、正命——包涵在五根中的信根、精进根中及七觉支的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内。

  五、正念——亦涵盖在五根中的念根内及七觉支的念觉支中。

  六、正定——即五根中的定根及七觉支中的定觉支。

  由上所述,可知阿弥陀经中所说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等法义,实涵盖了三十七道品,涵摄了根本修行的佛法。大乘菩萨修行的法门,亦包涵此三十七道品,只是悲智愿行有深浅不同而已。而其中的五根,更融通了四不坏净、四念处、四正断、四禅(四如意足)、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等重要根本的佛法。声闻佛法以此三十七道品做为修行解脱的根本,大乘佛法亦是以三十七道品为自净化他的必备骨架。重视根本、往下扎根,才能预见果实累累的将来。无论在人间、在天上、在净土乃至在十方诸佛世界,都是以此三十七道品做为教导众生往上攀登、稳定根基的学法基础,因此说本愿是阿弥陀佛教导净土众生正视善法善行的「修行根本愿」,欲往生净土,早日听闻解脱正法,修行、证果的莲友,切不可忽视本愿三十七助道品思惟、熏习的重要性。

  

  

  

  (五)认识《阿含经》所说四无量心定的

  修持意义

  

  「四无量心」的经文是《四阿含》所共有

  笔者再举一重要「经义」来看「原始佛法的经文」不可依「精简扼要、易于背诵」的观点来断定《四阿含》「经文」是佛说或非佛说的道理(节录「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上册)。如《四阿含》皆有提到声闻弟子修学「四无量心」的经文,然而不仅后世佛学者不重视,就是后世「禅修者」也不重视。既然是《四阿含》皆有的「经义」,就证明其是印度当时佛弟子所共同听闻。而且《四部阿含经》皆有说明为何佛教导「弟子要修四心」的经文,并且都有述及「修四心」的方法,尤其以《中阿含》叙述得最为明确。

  (1)《中阿含》与《杂阿含》记载修四心的经文

  而声闻行者为何要修「四心」?

  依《中阿含》卷四(二○)说:「……多闻圣弟子……彼自见断十恶业道,念十善业道已,便生欢悦,生欢悦已,便生于喜,生于喜已,便止息身,…

《禅修、禅学、禅观、禅定 (禅定波罗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