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修、禅学、禅观、禅定 (禅定波罗蜜)▪P13

  ..续本文上一页口意』三业日趋向善,恶念减少,乃是初机者学佛、向法初步用心的不二指南。而对于已经生起的向道心,更要不断地专注在『戒定慧』三学『法义』的熏陶、学习上,将之保存、增长,经年累月,必能逐渐清净身口意三业,达到悟道的理想。」

  极乐世界的天人众生,在诸上善人的共同勉励、进修下,不断的忏悔业障,增长善念,不好的念头在善念不断的开启下,根本就生不起来,时时在戒、定、慧三学的体悟学习中,朝向悟道的目标前进。

  (乙)律仪戒的重要性

  什么叫做律仪断?就是修行者要断除有失利生威仪、律法上不好的态度与行为。

  现了出家相,或者已经具备弘法度生的能力,便说明了其在涵养、发心、品德上,堪作人、天修行的表率。因此应当行住坐卧间,善于守护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勿令众生因见出家众行为不端,威仪不整,而有任何毁谤三宝,丧失众生学佛、向法的机会。

  净土众生,个个身真金色相,庄严清净,威仪具足,没有人间禅行者律仪上的缺失,堪作人天的师范。

  (丙)修行者要随时将死字放在心上

  什么叫做随护断?就是修行者要随时用修观的方法,断除修定的障碍,以守护日益增长的向道心。

  贪食美食及对姿色的留恋难舍,是修定的一大障碍。为了减少, 对饮食、色身的贪执,尽速超出欲界,所以佛指示弟子说,当修不净观。修行者要随时静下心来,观想自己现在正在面对死亡的来临,观想随时面对意外发生,身患重病,乃至死亡后,尸身腐朽、青瘀、肿胀、出脓、烂坏的情形,以期随时看破、放下这个短暂不实的色身,一心专注在出离生死的精进上。

  净土众生,没有对饮食贪着及对姿色留恋不舍的悭执心,所以修观的角度与人间禅修者有明显的深浅度的不同。

  (丁)四念处观是修禅的前方便

  什么叫做修断?进入修禅的前方便,依众生根器的不同,而有种种斩断、对治修定障碍的方法,其中之一,即是修学四念处。四念处中第一的身念处,即是前述随护断中所说的不净观。其次是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四念处乃是帮助修行者早日悟道,进入修定之门必经的四种循次渐进证人般若,趋向空性的不二慧观法门。而五根中的念根,正是讲的四念处。如杂阿含卷二十六说:「念根者,当知是四念处。」现在就以此点「修断」所说的四念处,与五根中的念根融通净土众生对四念的修法来做扼要说明:

  (4)什么是念根?

  甲、修行者以不净观净化对色身的贪执心

  身念处——身不净。即不净观。修行者一面用戒来约束、端正自己的行为,勿令造作恶业;一面用观身法门来对治、除去贪念的生起。如增一阿含卷五及禅法要解、禅秘要法、正法念处经、智论卷十九、四十八以及四念处论等经论对四念处均有详解。今仅取其扼要,来做说明。

  观身法门,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佛弟子时时借着不净观,来对治自己对色身的贪恋心与执着心。而且一定要配合修定来做观想,才能在静心中达到以不净观净化对色身的贪执心。

  诸如从身外的毛发、皮肉、目泪、唾涕、五官、四肢……变化、衰老、脏秽、不净的情形,及身内的血脉、筋骨、髓脑、脂膏、肠胃、心肝、脾肾、脏肺、大小便溺……等污浊、变化的情形,配合体内、体外生、老、病、死中的种种脏污、不净、变烂、生虫、白骨、骷髅、恐怖、变化之相,来体会肉身的无常不净,有何可贪?而且以禅秘要法中说,不净观有其一定循序渐进的观想方法。

  当佛弟子进一步在禅思中看到自己内身的脏臭不净,才能观破色身的不净虚妄,才能不染着于色身,放下色身,超脱欲界色身束缚。藉此观身法门,而念念身观分明,照见五蕴皆空,念念趣向无生。

  乙、修行者要对每一种苦乐感受清楚觉知

  受念处——欢爱是苦。每个人从出生到老死的一切感受,都不出七情六欲,荣华富贵,天灾人祸、悲欢离合……等善恶的觉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切的美好与幸福,悲伤与厌恶,都将随着死亡的降临,而一起埋葬,化为乌有,成为南柯一梦。

  修观者若不能即时醒悟此生身心的一切善恶感受,都是短暂幻有,无常苦空的,便不能进一步生起厌离生死之心,更遑论了脱生死了。古德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观受法门,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学人随时保持对每一个念头生起时清楚的观照觉知,不要被杂思妄想之念拖着走而不自觉。当身识生起某种快乐的感觉时,要知道内身为什么正在生起某种乐受的感觉,当身识生起某种痛苦的感受时,要知道内身为什么正在生起某种苦受的感觉,当身识没有痛苦也没有快乐的感觉时,要清清楚楚的知道为什么现在身识既没有痛苦也没有快乐的感受……。苦、乐正在现前时,不要被苦、乐的感受牵着走,要一心观照、清楚苦、乐、悲、欢等感受的起、伏、生、灭、来、去、变、异、消失……。我们就一直停留在人间的七情六欲循环反复的身心变化中无有止息,又不自觉,所以跳不出苦乐的轮回。修行者,就是借着长期在修观中观破苦乐感受的虚妄不实,空无自性,才能藉此观受法门,而念念受观分明,思惟受蕴原本自性空寂,无所依倚,不惊、不怖,不起世间想,念念照见五蕴皆空,念念趣向无生。

  丙、修行者要随时觉知自己心念无常、转变的情形

  心念处——观心无常。凡夫的心,没有一刻宁静过。举凡为家庭、为事业、为朋友、为亲戚……,因此家庭事业种种的忙碌,而造成许多身心上不能解决的因恼。若没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机会经常来反观、发觉自己时刻受到外境、情绪的影响而造成无量形成来世的善恶业行,以认识自己目前的心态,掌握自己目前的心念,停止造作恶行的话,那么便只有生生世世「心」受境转,为物所诱,轮转无期了。

  观心法门,就是要学佛者经常静下心来,观照、认识自己的无常心性。唯有当心宁静下来时,才能察觉出自己的心绪,原来一直被名利、财势、爱欲、食欲、睡欲等五欲习性所交织、缠绕着,无法平复。

  一般人由于思绪太过杂乱,不能认识、分辨自己的心态混浊到什么程度。而一个经常习静、习定的人,就能清清楚楚的随时观察出自己的心态是昏沉?或者散乱?或者清晰分明?或者杂乱无章?或者黑暗现前?或者智慧涌现?对于自己的内心,起了爱欲的念头?起了瞋恚的念头?起了愚痢的念头?起了害人的念头……,无不觉察分明。而且当修定者对禅定的次第及内容有了充足的理解,当自己保持光明心念到什么程度时,则能清楚的知道自己是否已经入定,并且自知入的是什么定。如果一个修禅的人,自己有没有入定,是昏沉?或者只是没有智慧的无想?或者已经入了第几禅天?进入了四空定天?而不能以智慧觉知,则证明是外道修法,这种定境,易得易失。

  而一个佛弟子,自己心念解脱时,即能自以解脱知见自证自知心念已经超脱生灭思绪的范围,已经进入涅槃解脱的领域……。这是具有坚固的佛法无我知见为前导的佛弟子,才能长期在禅思中,观破心识剎那生灭、起伏、变易、无常的现象,念念掌握心识的动向,不令散乱,藉此观心法门,念念心观分明,不起世间想,照见五蕴皆空,念念趣向无生。

  丁、唯有以净定心思惟因缘法才能认识因缘法

  法念处——观法无我。宇宙万法,由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所形成。十八界由心识而显现。唯识所现之宇宙万法,依具有甚深禅定的修行者来说,就有如镜中相、梦中事一般的影现在其心眼中如许的不实、虚幻。而要亲证万法唯识所现、空、无生的真理,必须从出世间法——四圣谛、七觉支下手体悟(后文慧根中及七觉支中自明)。而要认识四圣谛的道理,便必须从十二因缘法下手思惟、了解(十二因缘法已于十一愿中略作解释)。

  十二因缘法与四圣谛是互为表里的。十二因缘法就是依苦集灭道的真理来做思惟,依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的因缘生灭法则而建立。四圣谛的内容,同时即是从十二因缘法而开衍。无论大小乘修行者,欲走向成佛之道的路上,都必须依大慈悲心自悟十二因缘法,才能正见成佛的修因(见大智度论)。佛弟子皈依法、学法的目的,就是要从此四圣谛、十二因缘、七觉支、八正道等解脱生死的根本佛法,开始了解与学习,才能奠定成佛道上良好的修因基础,不致误入歧途,远离佛道。但是没有「戒、定」做基础的闻慧,是与解脱佛道不相应的,其对「法」的了解,永远停留在名相上、理论上、学识上浮面的钻研,与自己生死无干,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成为末法时代的原因之一。

  在家居士虽然不能出家依法修行,但是若能在居家中成就「正信、净戒、闻法、思法、修法、悟法、自度、度他」的德行,依杂阿含经说,最多能证声闻三果。但是现在的居士学佛,如果要专心修法,就不能兼顾家庭、事业,要家庭与修法并进,获证声闻果位,以现在的居家根器而言,并不容易。故仿似念佛法门为最适宜,先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再于净土中稳当修行,更比娑婆世界的修行者容易悟道、证果。

  观法无我的「法」,其中之一法,便是指十二因缘法。观法无我的「观」字,即是指当学佛者将前述观身体、观感受、观心诚的观照基础建立后,才能以一颗坚固的「净定之心」,进入对甚深因缘法的醒悟、思惟、观法之中而无疑惑。

  如杂阿含经叙述释迦牟尼佛就是在长劫修行中,证觉轮回生死因缘的源头,而将其所觉所悟因缘法次第生起的原因及次第灭除的因由,告诉我们后学弟子,目的就是要我们也踏着佛陀证觉「内容」的脚步,在入静时,保持观法觉照,了了觉知:「是什么原因生起,而使我至今仍停留在生死轮回中?什么原因没有?就能使我超出轮回,不受生死?……。哦!因为有生,所以有老死,如果没有生的缘,当然不会有老死,而生的『缘』就是……。」唯有我们在入静时,清清楚楚知道:要超脱身心轮回生死的关键,不…

《禅修、禅学、禅观、禅定 (禅定波罗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