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講記▪P15

  ..續本文上一頁惡香中的等香,亦有益于依身;反之,惡香中的不等香,對于身心固能招致損害,好香中的小等香,也同樣的可以損害身心。此四香的分別,不是新說,而有所據,如舊婆沙第十說:“香人有四種,有好有惡。好有二種,有等有增減;惡香亦爾”。增是太強,減是太弱,即不等香。正理論中解說香塵,但釋等不等,不釋好與惡,亦即顯示好惡各有二種,成四種喬。

  觸十一爲性 明觸境。觸是所觸法,不是觸心所,爲身根所取的境界。有十一種,即地、水、火、風、滑、澀、輕、重、冷、饑、渴。前四爲能造觸,後七爲所造觸。能造觸,到講無表色時再說;所造觸,前四當體得名,後叁從果受稱。滑是柔和輕軟的意思,如觸及什麼而感光滑者足。澀是粗糙強硬的意思,如觸及什麼而感粗澀者是。有分量可以用秤稱,或能爲鎮壓成辦摧伏他的,是重。無分量不可用秤稱,或易可轉移無傷害于他的,是輕。多人集合在問一空氣中,同樣感到溫暖的需要,名冷,因冷才發生暖的要求,所以說暖欲名冶。有機體內覺得饑餓,需要受用飲食,名饑,因饑才發生食的要求,所以說食欲名饑。口幹是渴,因渴而有飲的要求,所以說飲欲名渴。冷饑渴叁,所以就因而立果名者,因這叁者,原定欲心所的異名,並非真正是觸。因有叁觸,發此叁欲,所以冷饑渴,是觸家的果,而非就是觸。說得明白一點:由于內身中有觸力令欲暖才欲暖,右觸力合欲飲才欲飲,有觸力合欲食才欲食。現在所以稱他爲觸者,觸是因,欲是果,乃于觸因上而立果名而已。如思想、信仰、行動、目標一致的僧團,由于彼此的和合,而得身心的安樂,和合是因,安樂足果,安樂之果從和合因來,所以說僧衆和合樂。七所造觸的差別建立,由所依大種的增盛不同:水火增盛成滑,地風增盛生澀,地水增盛成重,火風增盛生輕,水風增了有拎,風界增了起饑,火界增了發渴。余如悶力等觸,隨其所應,攝在十一觸中,不再煩說。

  亂心無心等 此下一頌明無表相以顯其體。這一句,是表示無表色生起的部位。能生起無表色的,依這裏說有四位,就是亂心位、不亂心位、無心位、有心位。頌文只標出亂心與無心,有心與不亂心,用一等字概括他。亂是相互混亂,即凡性質不相同的和在一起,就顯現出混亂的相貌。這裏說的亂心不亂心,是以善惡無記的叁性心,望于善惡二無表說的。如善無表住于善心中轉,由于兩者性質相同,所以善心就名不亂心,如善無表住于惡心無記心中轉,由于兩者性質乖違,所以惡無記心就名亂心。如惡無表住于惡心中轉,因爲兩者性質是同一的,所以惡心名不亂心;若惡無表住在善無記心中轉,因爲兩者性質相背,所以善無記心就名亂心。加

  無心,指無想、滅盡的二無心定。無心定的功用,在伏滅心心所令不生起。心心所于此定中雖不生,但無表色的色體,仍然隨定或起或滅。正理論說:“雖更有余無心果位,而無表色非所隨流,故無心言不攝于彼”。有心,指有心定。意說不特無心定有無表活動,就是有心定亦有無表隨轉。上說四位:亂心不亂心,約散心位說,通善惡無記的叁性;有心與無心,約定心位說,唯適善性。

  隨流 隨是隨順,流是流轉,長行以相似相續義釋之。相似有多說:一、善無表與善表色相似,惡無表與惡表色相似。二、善心爲等起因所激發的善無表色與善心相似,惡厶爲等起因所激發的惡無表色與惡心相似。叁、約無表色本身說,前念與後念間,沒有異性相續,說名相似。于此叁說中,我們可以合取第二第叁兩說,以明相似。相績,是說無表于亂心無心等的四位中,生滅變動的流轉不息,或俱轉相績,或前後相續。唯須說明的,無表有多種,別解脫律儀無表,固通四位;靜慮及無漏二律儀無表,只在有心位相續;不律儀無表,唯行于亂心不亂心中。

  淨不淨 無表與有表不同:有表遖叁性,無表無無記性,所以現用淨不淨來簡別他。淨是善無表,屬善性所攝,不淨是惡無表,屬不善性所攝。無有無表攝于無記性中,因無表色絕對是有記的或善或惡,沒有非善非惡的無記無表。長行以善不善釋淨不淨,正是爲此。無覆無記足淨,如不以善性釋淨,則與無覆無記相濫;有覆無記是不淨,如不以惡性釋小淨,則與有覆無記相濫;所以用善不善,簡別二無記性。

  大種所造性 此明無表色的岡性。大種是地水火風,所造對能造說。能造的是大種,所造的是無表。造在婆沙百七十叁說是因義;正理論也說“此中造者,即表因義,雲何知然

  如契經說:“色造我見”,即是因色起我見義”。可見造是産生無表的動力,而大種的種義亦含其中,因種也是因的意思。

  由此說無表 結無表色名。由此者,由于具備上述的四個條件,就可名爲無表了。說是傳說,表示這是根據婆沙師說的,不是論主的本意。正理論說:“說者,顯此是余師意,經主不許如是種類無表色故”。因無帙色在諸位中相似相績,是假非實,而婆沙師說有實體,論主不贊成實有之見,所以用一說字。可是正統的有部學者,認爲無表是假非實,就失對法宗了。我們應以論主所說爲是。

  無表色的位次及名雖已知道,但其自體還有一說的必要。無表是以色業爲體性的,如有所表示的表業一樣,所不同的:表業可以表示于人,使知動身發語的所行所爲,是善是惡;無表不可表示出來令他人知,因他是隨心轉的。正理論說:“無帙者,由善不善心所起等,諸位隨流淨不淨色,雖如麥業,而非表示合他了知,故名無表”;又說:“依止身語表業差別,及善不善心等差別,所生無礙善不善色,是名無表”。雜心論說:“無作者(無作就是無表,翻譯不同,真谛譯爲無教),身動滅已,與余識俱,彼性隨生。如善受戒,穢汙無記心現在前,善戒隨生;如惡戒人,善無記心現在前,惡戒隨生”。意思是說:身表業的行動停止後,仍有無形無象的擊發因存在。如前一天依善心受了律儀戒,到第二天雖生起惡心,但善心的戎體,仍隨惡心流轉,名無表色。

  大種謂四界即地水火風 五根、五境、無表等十一色,是由其他元素所組合成的一種物質,佛法稱之爲所造色。但能組合的質料是什麼呢

  就是這裏說的四大種。種是所依,亦是因義,意謂一切所造色依四大而生,亦以四大爲所依,所以名種。種稱四種就可,爲什麼要稱大種

  宇宙問的萬有諸法現象,如加以分別:有的可以說他是大,但不一定可稱爲種,如虛空的廣大無涯,而不能爲一切法因。大德說日:“虛空雖大而非種,不能生故”。有的種的條件具備,但不可以說之爲大,如稻麥等雖有能生性,可是其相不能普遍。大德說:“余有爲法,雖能爲種而體非大,相不遍故”。獨地水火風四者,不特具有上說的種義,而且還具有大義,因爲他是遍于一切色法,一一極微皆有四大的。正理論說:“由大及種二言具故”,名爲大種。四大種又名四界,界的定義很多,今簡說爲二義:一、因義,即四大爲創造一切色法的主要因素;二、出生義,謂四大種爲一切色法的出生處,凡是出生之處,世間就說名界。又有二義:一、能持自相:如地能保持堅硬的自相,水能保持潤濕的自相,火能保持溫暖的自相,風能保持輕動的自相。二、能持造色:謂四大種創造了形形色色的現象,並不是完成了就算了事,他還有一種潛在的力量,執持所造的色法,使他繼續不斷的存在;所以名界。

  能成持等業 此明大種的業用。四大,按照他的次第,能成持、攝、熟、長的四種功用。持爲地大業用。萬物皆依地大而存在、而地實亦有任持擔當的功能,如地放棄擔當的任務,失去任持的力能,地球固然要宣告毀滅,萬物也將失去憑藉,不能繼續的生存下去。攝爲水的業用,合有攝而不散的意思。如粉筆之所以爲粉筆,就因有水在其中負著團攝的使命,假定沒有攝而不散的水在裏面發生活動作用,粉就要分散而不成爲粉筆了。熟爲火的作用,是成熟的意思。如人類受用的飲食,自從世間發現火能熟食後,誰都願意吃熟的東西,雖則熟食所用火的原料或方式,容或不同,但總離不開火,如沒有火,米就不能成爲熟飯,菜就不能成爲熟菜。長爲風大的功能作用,論文說是“長謂增盛或複流引”。宇宙萬有諸法所以能欣欣向榮地生長,由小而大,這完全是風的流引增盛的作用。世間如果沒有風,不特不能使每一法的勢力加強,也不能引動每一法的生長。由于四大有持攝熟長的四大作用,所以頌說能成持等業。

  堅濕暖動性 明大種的自體。共體的安立次第,就是堅、濕、暖、動。堅是堅硬,就是固體,爲地大的自性;濕是潤濕,就是液體,爲水大的自性;溫是溫暖,就是熱體,爲火大的自性;動是輕動,就是氣體,爲風大的自性。此四大性能爲任何物質所不可缺的,我們隨拈一樣什麼物體,無不有這四大性能,沒有就不成爲物質。但這與現代的說法稍有不同:依物理學說,物有叁態,就是固體、液體、氣體叁者,沒有佛法說的熱體。他們說:“有一定的形狀和體積,稱爲固體;雖有一定的體積,卻無一定的形狀,盛之于圓器則圓,盛之于方器則方,這類的物質稱爲液體;空氣、氧等無一定的體積和形狀,都隨容器的大小而充滿之,稱爲氣體”。以水的叁態變化說,這是日常所習見的事。“從水說起,水遇熱則變爲水,水遇熱則變爲水汽;水汽冶卻又變爲水,而水冷卻則又變爲水”。其他物質,如加以適當的處理,都有叁態的變化。“如空氣加以適當的壓力和冷卻,則可變爲液體與固體”。科學者所以不說熱體,因爲他們把溫度看作使物質有叁態變化的動能,物質之所以有叁態變化,完全是溫度或高或低所致。此外,科學者說物質叁態,只是物之形態上的變化不同,其本質及特性並無變更。如液體的水,始終是水,而且共性唯水,並不合有堅性的地等。佛法說一一極做,都具有四大性能,正因爲是這樣,所以某一性能增盛了,就現爲某一狀態,假定小具這些特性,在一…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