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講記▪P3

  ..續本文上一頁意門徒,這是叁。從這叁點看,自世親到奘師,只叁四傳而已,不會有叁百余年的相隔。所以,從譯論上考察,知道世親生于佛元九百年至一千年之說不確;從奘師親近的名德考察,說世親生于佛元六世紀至七世紀也不對。據近人考證:彌勒生年爲六百五十至七百叁十年;無著爲六百九十至七百七十年;世親爲七百一十至八百年。因而考訂本論的作者,生于佛元七百年至八百年問,大概是沒有多大出入的。

  2 作者出家的研究

  作者誕生在特殊階級的婆羅門種族中,父親名叫嬌屍迦,是當時婆羅門教有名的領袖,不特爲一般群衆所擁戴,且受當代國君超日王的敬禮。作者兄弟,沐浴在祖傳的宗教氛圍中,受婆羅門教的文化教育熏陶,且在婆羅門教的思想嚴密封鎖、言論極不自由下,理應爲婆羅門教的忠實信徒,怎麼反而出家牧了佛的弟子

  這在研究作者學術思想的我們,是應有一正確認識的。

  考佛教在印度傳布的興衰,約可分爲叁個時期:一、佛元叁世紀前,佛教得阿輸迦王的護持,王因弘法心切,爲了推廣佛陀的偉大教法,特下诏遍遺傳教師,到南北東西的各區,宣傳佛化。在各傳教師努力弘傳下,一時佛法遍于五印,而躍登于國教的地位:就在宗教界言,實執當時各宗教的牛耳;就在思想界言,握著當時思想界的權威;就在政治指導言,負有當時的政治指導權;就在社會信衆言,擁有廣大社會群的熱烈崇信叁迫時期的佛教,可說是印度佛教的黃金時代,值得後代的每個佛弟子所憧憬!二、阿輸迦王以後,從叁世紀到九世紀初的佛教,因于叁世紀中,受了熏迦王朝的摧殘,就逐漸的走著下坡路了:從表面看,佛法似還有人在普遍的推動,巍巍然仍不失爲大致之一;但實際上,只限于內部的學術研究,思想上的領導權,幾乎消失殆盡,而宗教界的第一把交椅,也早巳讓給別人了!叁、佛元九世紀末及十世紀以下,佛教從各個區域慢慢的緊縮,而局處到摩羯陀的一個角落,于是就開始向著滅亡的路上前進!這有多種的原因,從外患說:北印佛教遭遇軍事上的破壞,是受入侵的匈奴族所蹂躏;東印佛教遭遇政治上的打擊,是受當時執政者設賞迦王所摧殘;而使佛教獲得致命傷的勁敵,則是印度固有的婆羅門教明攻暗襲!從內部說:佛教徒受唯心、真常、圓融、他力、神秘、欲樂、頓證的思想長期熏陶,一天天的與梵我論合流!論理,喜歡瑣層,高興談玄;實行,祟尚迷信,汙濁淫穢。所說所行,既無益于個己身心,亦無濟于國家民族,假使律于根本佛教,那簡直是反佛教的!佛教在這樣的情態下,不亡做得到嗎?所以從興衰史上,觀察印度的佛教,唯有阿輸迦王時,是最極隆盛期!茲姑不論其他佛教化區盛況怎樣,且來一談西北印佛教隆盛的情形。

  西北印佛教的傳人者,是弘說一切有系的末闡地,他是奉迦土命而首先到達鍵陀羅國的。由于機緣的成熟,尊者一踏進國境,就受到舉國上下狂也似的歡迎,而佛法真理之花,更爲全國人民愛好著!這樣,尊者在那兒很快的就築起鞏固的法幢,達到了弘法傳教的目的!此後,由于佛弟子的不斷弘傳,佛教在那兒就高度的發展開來;到迦膩色迦王時代,犍陀羅國在佛弟子的莊嚴下,俨然成爲東西文化的要街,政治經濟的中心了!作者世親,適于祖國佛教最極隆盛時誕生于世。人類是喜新厭舊的,在佛教高速度的發展、婆羅門敵的日趨萎縮下,犍陀羅國的一般哲人碩士,莫不投入佛教的懷抱,接受佛化,尤其普通的老百姓,呼吸到佛教的自由空氣,沐浴在佛教的平等真理中,領受了佛教的法味,更是五體投地的崇拜著!世親論師,是自由的愛好者,真理的追求者,所以雖在家庭教育中,受了婆羅門教的思想熏陶,但終于脫離了傳統宗教的羁絆,而接受博大高深的佛法,爲佛門弟子!這不是偶然的,有著內在的因與外在的緣:內因,是他具有出家爲佛弟子的宿根;外緣,那是受了當時佛化發達的影響。

  3 作者思想的透視

  作者出家于說一切有部,對北方佛教叁世有的學說,有精深的研究,獨到的認識,可說他是有部宗的有名學者,弘揚有部學不遺余力。所以他出家後的初期思想,是全部接受一切有的叁世實有思想,曾作了不少關于闡發有部思想的論典。到了中年,作者思想有了限度內的變化,不一味的以有部學高于一切,且相反的對說一切有思想,有些表示不滿起來。有個時期,他承繼雜心論的法統,擬采經部思想的特長,去修正昆婆沙的偏失,像造作木論,也就有著這樣思想的轉變。雖對自所宗承的本宗,有了限度內的思想變遷,但總沒有放棄小乘學的陣地,轉移到大乘學的園地上來,這從他用先軌範師的色心持種,小取上座師資的心心所持種說,可知。因爲心心所持種說,是很容易傾向于唯識的。在這時期,作者不特沒有轉入大乘佛法的傾向,且不時的還作論誹謗大乘,破斥大乘!從他的中年思想看,似乎要以進步的有宗學者自居,不複再求上進了。畢竟他是一真理的探索者,思想的前進者,不久,終于敵不過思想的啓發,真理的呼喚,及手足感情的引誘,經無著勸告後,就又欣然的接受大乘思想了

  在作者同小向大的時候,正是印度大乘佛教發揚到最高度而又日趨分化的階段:真常唯心論的學者,以東印的摩竭陀爲發展的大本營;性主唯名論的學者,又開始在南印複活他沈寂一時的中觀學;虛妄唯識論的學者,則以西印阿賒陀爲弘傳虛妄唯識論的中心。作者向大,就是參加在虛妄唯識論的陣營裏,而爲競進的健將之一。所以晚年時代的世親思想,是踏人大乘唯識學的新階段了。一個人的思想,在不斷的演變、前進下,終有凝固停滯的一天,作者到了晚年,思想就陷在虛妄唯識論的窠臼中,不複越出這思想雷池的一步,且高築起唯識思想的堡壘,與性空、真常的學者,作不妥協的理論鬥爭,力拒性空、真常思想于唯識的堡壘外。由此,我們知道,作者的思想,是經叁期演變的:初則爲有部思想的墨守者,次則爲有部思想的前進者,終則爲大乘唯識思想的熱信、愛好者。

  4 作者作品的一瞥

  作者世親,是一天聰奇悟、思想前進的人物,他的作品豐富,可從印度學者譽爲幹部論師得知。由諸譯師先後譯來我國的,約有叁十多部:辨中邊論,攝大乘論釋,大乘莊嚴論榉,大乘成業論,大乘五蘊論,大乘百法明門論,唯識二十論,叁十唯識頌等,這是關于大乘的;小乘的有阿毗達磨俱舍論及本頌,止觀門論頌等。在這大量的作品中,小乘以俱舍爲代表的傑作;大乘比較精義入神的,要算大乘莊嚴論釋,攝大乘論釋,十地經論等。但其作品爲後代學者熱切研究,及給子大乘唯識學的影響者,當推晚年所作的唯識叁十論頌。頌雖寥寥的一百二十句五言頌,但博大精深的唯識要義,已含攝無遺!正因過于簡要的關系,致使後代學者對他的解釋,異說紛然。奘師譯的成唯識論,列有十大論師論戰,可以想見。此外,菩提留女譯的淨土論,傳是世親著,有點靠不住:論中的論義,既與唯識的教義不合,而以作者思想觀察,也不會産生這樣的作品。他如真谛叁藏譯的作者作品,還相當的鄉,有的是與奘公同本異譯,有的很少弘傳,所以這兒不再一一列舉。

  二 本論與婆沙的關系

  l 昆婆沙論的編集

  佛元五世紀到六世紀問,西北印的說一切有系,因得國王迦膩色迦的護持,一時達于無北的隆盛。迎膩色迎工的早年,是一殺人無餍的暴君,後得有部宗的名德脅尊者、馬嗚的感化,乃歸心佛教,實行仁政。王占佛後,對佛教的護持,佛法的弘揚,聖僧的珍重,可說竭盡爲佛子的能事。他在佛教美術史上留下的那不可磨滅的勝迹,是在富樓沙補羅建築高四十余丈的佛塔,塔的莊嚴偉大,不特過去是冠于五印,就在現代美術史上,也有他的特殊地位和價值!不過,王貢獻佛教最大的一事,莫過于結集,因他是佛理的愛好者,對于佛學的研究,精益求精,解愈求解。據西域記說:王爲對于佛理的追求,常請右名的高僧大德到宮中供養,開示法要,可是所問愈多,所答愈各差異,因而引起王的斂疑。有一天,王以諸僧所答的別義,請示有宗德高望重學博解深的脅尊者,尊者以極悲痛的口吻回答他說:“如來去世,歲月今同,其弟子各以自宗爲是,他宗爲非,所以政有今門”。國王聽了,也覺非常痛惜,于是乃請告以補救的辦法,尊者以結集叁藏答,王毫不遲疑的應允、贊助、護持。當即召集了五百聖衆,公推世友、法救、脅尊者等五人爲上座,在迎濕彌羅國的璟林寺內,建立隆重廣大的法會,時經十二年,集出叁十萬頌的叁藏注釋。王見了這樣巨帙的叁藏典籍,歡喜踴躍的頂戴受持,且以銅葉雕镂,珍藏在石室內,不許隨便的傳出國外,可見他尊重的一斑!不過,這次所結集的,與其說是佛法叁藏的結集,毋甯說是說一切有的一系結集,這可以十萬頌大毗婆沙論爲證。材料豐富的昆婆沙論,是迦旃延尼子發智論釋論。論中以有部的極端思想,裁正衆說,就是有部的同系、別系諸師,凡有異說,莫不破斥,至譬喻論者、分別論者,當更是他所彈斥的標的了。婆沙問世,說一切有的教義大成後,有宗雖呈一時隆盛的狀態,但因有部學者的思想走極端,執小障大,執有礙空,理論趨于機械的分析,自會慢慢不能弘通,可說盛之極就是衰之始,後來有部宗的教權所以不能持久,實由于他專橫獨尊的結果,並不是無因而如此的。

  2 本論的應運間世

  有部宗的學者,自以爲得到國王的護持,及集出龐部巨帙的寶典,就可緊握教權,穩坐法界第一位的寶座了,那裏知道婆沙的編集,正是他沒落的先聲:論中不但破斥各派,獨尊;家,稍嫌過火;就是理論的機械分析,文字的繁瑣耨節,思想的封鎖綦嚴,尤爲太過!

  當時,堪與有部學說抗衡的,唯經部師。經部學者,弘揚本宗的敔義,不道余力,一時經部學大盛;經部盛行,說一切有的本宗,就爲之搖搖欲墜了!作者的思想是前進的,足以進步的…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