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遍行攝
上來已說明了根本惑,現在來講諸門分別。于中先講第一遍行非遍行的差別。前說隨眠有九十八,然而我們所要問的,就是于九十八隨眠中:幾是屬于遍行的
幾是屬于非遍行的
頌中告訴我們:十一是遍行隨眠,余爲非遍行隨眠。前一行頌正明遍行十一,次二句明九上緣,後二句明俱起亦遍行。
見苦集所斷 隨眠通于四谛下都有的,但現在所說的遍行隨眠,唯屬見苦見集所斷的一部分,屬于見滅見道所斷的一切,沒有一個是遍行隨眠,所以說見苦集所斷。然指其中的那一部分呢
答:
諸見疑相應及不共無明 諸見,有見苦所斷的五見,有見集所斷的邪見、見取,合爲七見,再加苦集各一的疑及無明,所謂七見、二疑、二無明,總計爲十一遍行。頌中的相應,指相應無明,他是不是遍行,沒有一定。與遍行隨眠相應,就是屬于遍行的,與非遍行隨眠相應,就是屬于非遍行的。所以此中所標的別數,是取自力起的不共無明,因這不共無明,在見苦集所斷下,沒有說是不是遍行的,所以成爲十一。唯此是約欲界說,如以叁界說,叁界各有十一,應說有叁十叁是遍行。婆沙十八日:“品類足說:九十八隨眠中,叁十叁是遍行,六十五非遍行一。
遍行自界地 如上所說十一隨眠,所以得能稱爲遍行,因就他們的力量說,是足能遍行于自界自地的五部諸法的,所以名爲遍行。自界自地,簡非他界他地。如欲界的遍行,唯于欲界五部隨增,而于他界就沒有隨增功能了。爲什麼如此
因遍行隨眠,于他部法,有等流果或異熟果,所以能夠隨增,但望于他界他地,等流果及異熟果,就都沒有了,所以不能隨增。講到這裹,對于遍行兩字,不得不加以說明。凡可成爲遍行的,必須具備叁個條件:一、遍以五部爲所緣境界;二、遍于五部隨眠隨坩;叁、爲因遍生五部染法。依此叁義,立遍行名。除了這十一隨眠,其余的五部諸惑及彼相應俱有諸法,于此叁義中,任何一義都不具有,所以不得立爲遍行隨眠。
于中除二見余九能上緣 在這十一種遍行隨眠中,除了身邊二見,其余的九種惑,一一能緣上界上地。爲什麼要除身邊二見
因欲界的有身見,唯能妄執自界的生命體爲我我所,上界的我我所爲他之所不執的,所以不能上緣。邊見是依身見起的,有身見尚不能緣上,何況邊執見
不用說,當然是更不能緣上了。正理四八更舉余師說:“身邊二見愛力起故,取有執受爲已有故,以現見法爲境界故,必不上緣一。欲界九惑雖能緣于上界隨眠,但上界惑卻不能緣于欲界隨眠,這是什麼道理
因爲欲界,既不是定地,又不是離染地,沒有一種力量,能夠攝伏自界的煩惱,所以能夠緣于色無色界;可是上界,既是定地,又是離染地,具有一種力量,能夠攝伏自界的煩惱,所以不能緣于欲界隨眠。
除得余隨行亦是遍行攝 此明俱起遍行攝。頌中的隨行,是指十一隨眠的相應俱有法。相應法,是與煩惱同時相應的心心所;俱有法,是不相應行中的得及四相等。于中除了得,其余的一切隨行,都是遍行所攝。爲什麼要除去得
因隨眠上得與隨眠,不是屬于同一果的。余諸隨行爲什麼是遍行攝
因與隨眠是同一果的。雖然如此,但究竟不是正遍行,所以說攝,真正遍行,上面說過,要具叁義。彼相應法,只具有兩種遍義,缺乏遍隨眠五部的一義;彼俱有法,只具有一種遍義,即但能爲因偏生五部染法,其他的二種遍義,是不具有的。
辛二 明漏無漏
見滅道所斷 邪見疑相應 及不共無明 六能緣無漏
于中緣滅者 唯緣自地減 緣道六九地 由別治相因
貪嗔慢二取 並非無漏緣 應離境非怨 靜淨勝性故
已明遍行隨眠唯是十一,兼顯遍行因通彼隨行,現在進而就漏無漏門分別:于九十八隨眠中,有幾是緣于有漏的?有幾是緣于無漏的?這也是我們所應知道的。初一行頌總明,第二行頌別釋,第叁行頌簡法。
見減道所斷邪見疑相應及不共無明六能緣無漏 此頌總明能緣無漏。前說遍行,唯就見苦集所斷說,此明緣無漏,唯約見滅道所斷明,同時還要知道的是頌中只指出緣無漏的六種隨眠,其余的隨眠爲緣有漏,准此可知,所以不說。見滅見道的隨眠,原來也有多種,現在唯就見滅道所斷的邪見、疑、彼相應不共無明,各叁成六,能緣無漏。如再說得明白一點:見滅所斷有邪見、疑、無明的叁種,見道所斷有邪見、疑、無明的叁種,二叁合攏起來成六,如是六種,諸界地中,能緣滅道,名緣無漏。欲界滅道各叁成六,當知上二界亦各有六,叁六合有十八隨眠爲無漏緣,余八十是有漏緣。法勝六卷昆昙四說:“叁界有十八使定無漏緣”,就是此意。
于中緣減者唯緣自地減 此下一頌,別明無漏緣。于六煩惱中,先就緣滅谛無漏者說,那他唯是緣于自地擇滅,而不緣于他地擇滅的,因九地滅的上下相望,是不舍有因果性的,所以屬于欲界系的叁種隨眠,就唯緣于欲界的諸行擇滅,乃至屬于有頂所系的叁種隨眠,就唯緣于有頂的諸行擇滅。怎知上下相望滅非因果子因爲不是同類因、等流果,所以與道谛不同,因爲沒有能作因、增上果,所以與苦集不同,既然如此,當然只有緣于自地擇滅了。減聖谛所以無因果義,因他是無爲無生法,無相能夠引起因果。姑以邪見爲例,正理四八說:“謗滅邪見于九地中,一一唯能緣自地滅,此有所以,所以者何?謂若有法,此地愛所潤,此地身見執爲我我所,彼諸法滅,還爲此地見滅所斷邪見所緣……彼由耽著此地行故,若聞說有此地行滅,便起此地邪見撥無,非上行中有下耽著,甯下邪見撥彼滅無”。
緣道六九地由別治相因 能緣無漏的六種煩惱,緣滅谛唯緣自地滅,我們已經知道,緣道谛的無漏,又是怎樣的呢?通緣六地及九地道,于此首先需要了解的:六地,是指未至地、中間地以及四根本靜慮地;九地,是在這六地上,更加下叁無色地。以九地分別:如屬欲界所系的邪見、疑、無明叁種隨眠,是就唯緣未至等六地的法智品道。所謂法智,因緣欲界的四谛,最初證知諸法的真理,所以名爲法智,或說于六地定中,觀欲界的四谛法,起無漏的智慧,名爲法智。六地中的法智,如在未至地,唯能治欲界的見道谛惑,如在六地中,能治上八地的修惑。雖有治欲治余的不同,但同爲欲界的邪見、疑、無明所緣,因同是法智品類。如屬上界所系的邪見、疑、無明叁種隨眠,那就一一能緣九地的類智品道。所謂類智,因緣上界的四谛,與下界四谛相類似,所以名爲類智,或說依九地定,觀上界的四谛境,起無漏的智慧,名爲類智。色無色界的八地,每地有叁種隨眠,一一都能緣于未至等九地的類智品道,而各地的類智品道,或能治當地的修惑,或能治余地的修惑,雖所治的不同,但同爲八地的叁惑所緣,因同是類智品故。爲什麼緣道通于六九地
由別治相因的緣故。九地差別不同名別,能對治道叫治,雖則說是諸地各別,但無漏道能夠對治,因展轉相望更互爲因。且如未至地中所起的無漏,與余地所起的無漏,都可互爲因果的,因道谛的無漏,不是屬于界地所系的,所以異地可以互爲因果。謂邪見謗果亦謗因,謗因亦謗果,不同其滅非展轉因,唯謗自地不及上下。正理四八說:“由治有殊互相因故,謂所緣道雖諸地別,而展轉相屬互爲因果故,由是邪見六九總緣。滅不相因,唯緣自地”。要知講到能緣惑及所治的時候,經論中就據有漏的九地以說,因爲未至、中間,是不別立所斷惑的;但是說到所緣道及能治的時候,經論中就又依無漏的九地以說,因爲欲界以及有頂天中,是沒有無漏的能治道的。
貪嗔慢二取並非無漏緣 我們知道,滅谛下除了邪見、疑、無明,還有貪、嗔、慢、見取,道谛下除了邪見、疑、無明,還有貪、嗔、慢、見取、戒禁取,如是諸煩惱,本也爲無漏所斷的,爲什麼並非無漏的滅道所緣
換句話說,爲什麼不緣無漏的滅道?答:
應離境非怨靜淨勝性故 這是解釋貪等不緣無漏的所以。貪是應舍離的法,其行相爲愛,如愛滅道,那是善法欲,只有使之增進,不應使之舍離,今說應離,就是顯示貪惑不緣滅道。嗔是緣于怨境起的,滅道不是怨的對象,緣之不會生嗔,所以嗔惑不緣滅道。慢是緣于粗動境起的,滅道是寂靜爲性,緣之不會心生高舉,所以慢惑不緣滅道。非淨計淨,這是戒禁取的功用,滅道足以真淨爲性的,緣之以爲真淨,這並沒有錯誤,所以滅道非戒禁取所緣的境界。不是真勝而妄以爲真勝,這是見取的特能,滅道確實是真勝的,緣之以爲真勝,正是恰到好處,所以滅道亦非見取的境界。
辛叁 明二隨增
未斷遍隨眠 于自地l切 非遍于自部 所緣故隨增
非無漏上緣 無攝有違故 隨于相應法 相應故隨增
前說十一遍行隨眠緣于五部,能隨順增長,所以現在來明二種隨增。二隨增者,一是所緣隨增,一是相應隨增。今所欲問者,九十八隨眠中:幾種是由所緣故隨增
幾種是由相應故隨增産于中,初頌明所緣隨增;次二句簡非所增;末二句明相應隨增。
未斷遍隨眠于自地一切所緣故隨增 凡是講到隨增,其煩惱一定是未斷的,假定斷了,那就說不上隨增了,所以頌初特用未斷兩字。遍行隨眠有兩種:一是自界地的遍行,一是他界地的遍行。于遍行中,如果是屬自界地的,其能普于五部自界地法所緣隨增。爲什麼說這是所緣隨增?因能緣的遍行煩惱,于所緣的五部境上,能夠隨住增長,所以名爲所緣隨增。
未斷非遍于自部所緣故隨增 非遍行隨眠也有兩種,一是有漏緣的非遍行,一是無漏緣的非遍行。于非遍行中,如果是屬有漏緣的,其唯能于自部自界地法所緣隨增。爲什麼說這是所緣隨增?因餸緣的非遍行煩惱,于所緣的自部境上,能夠隨住墳長,所以名爲所緣隨增。此中將初句頌的未斷二字取來,也是顯示指未…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