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圓晖頌疏,因這叁本書,有本有源,吝如其真,非以己見,強解論義,所以後代講說、注釋本論的,莫不以這叁大著述爲重要的資料,我們研究俱舍,自也不能離開這幾部參考書。
八 本論的論題略釋
1 分別的解釋
阿毗達磨俱舍論這七字,足一論的總稱,現以四段把他分別解釋如下:
阿毗是印度話,中國譯做對,有對向對觀的兩意:能對向于涅槃的是教法,爲教法所對向的是涅槃,對向是就約這能對所對說的。能觀于四聖谛的是智慧,爲智慧所觀的是四聖谛,對觀足就約這能觀所觀說的。以對向說,本論的旨趣,在使有情求證寂靜的涅槃,以對觀說,本論的目的,在開發抉擇無漏的真智。其實,真智是求涅槃的指針,涅槃是智慧進趣的標的;沒有指針而盲目的亂行,固不能直達涅槃城,沒有標的而一味的依著指針所指的路線前進,終不能到達歸宿點。所以這兩者有著同等的重要性,論題的阿毗,包含這兩義,其意也就在此。
達磨是印度的語聲,我國譯做法。法的定義,小乘教法中,只說任持自性的一義,大乘教法中,更說軌生物解的一義。意說宇宙間的每一法存在,一面能保持他自己的特殊個性,一面也能使人認識這法就是這法,那法就是那法,不會令人以鹿爲馬,認魚目爲珍珠。這是法之所以爲法的必具條件。
俱舍也是印度的說法,我國譯做藏。有包含和依止的意思:依止,是說本論根據其他經論的思想和理論所創作的;包含,是說本論可以含攝其他經論要義的。
論在佛教中,是與經律並稱的,與一般說的論議的論字不同:普通說論,就是發揮自己的理論,這理論有人接受了,就算達到了發表議論的目的,至于錯不錯誤,正不正確,那他是不管的。佛弟子造論不是這樣:擺在他面前的一個任務,是怎樣使後進的學者,獲得正見,使未來的佛弟子,得到解脫,所以他造論時,要在不違法相、不違釋尊精神的條件下動手。因此,佛教的論典,有宗經釋經的兩種,如違越佛說的修多羅,以私見創作,不能以之教誡學徒,也不會有人信受奉行。
2 綜合的解釋
阿毗達磨四宇,合譯叫做對法,有廣略的二義:就廣義說,是叁藏中的論藏總稱,能總攝一切的論典;就略義說,是叁門中的昆昙一門,能窮究一一法的根源。說對法是叁藏中的一藏,而以無漏慧爲體性,這是後人的解釋。考阿含經中佛說阿毗達磨的用意,是稱美法義深玄、廣大無比,古人據于此意,或以增上義釋阿毗,或以贊歎義、超越義、廣大義、無比義釋阿毗。有說阿毗的咒字,有明了分別的意思,像聲論者說:“昆謂抉擇”。明了分別,有直接親切意,如說“直下領會”,或說“洞然明白”:所以又釋爲對法、照法、現法。明了分別,又有明晰條理的意思,如說“文理密察”:所以又釋爲分別法、抉擇法。現再根據婆沙所說各派不同的解釋,簡單而擇要的介紹如下:
阿毗達磨諸論師說:對一切法的法相,能善巧最極善巧的抉擇,就名阿毗達磨。婆沙師說:阿兒達磨足伏法,能降伏一切外道的邪說異論;又叫數法,能詳細的分別一切法的自相共相,無有如法的問難于他,使他有絲毫的違背法性真理。法密部說:阿毗達磨是增上法,因爲這法是增上的。化地部說是照法,以這能照一切法界性相的,如經中說:“一切照中,我說慧照最爲上首”。譬喻師說是次法,一切法中涅槃最上,阿毗達磨僅次于涅槃一等,所以叫次法。正理師說是通法,因爲這能通達一切契經,契經不能理解的地方,得此法就能理解。脅尊者說:究竟慧、決斷慧、勝義慧、不謬慧,叫阿毗達磨。妙音說:求解脫的人,修習妙行時,以這分別所未了達的意義,如正分別這是苦,是苦因,是苦滅,是趣減道,是加行道,無間道,解脫道,勝進道,向道,得果,所以說名阿毗達磨。雜阿毗昙心論說:“雲何名阿毗昙
……答:于牟尼所說等谛第一義谛甚深義味,宣揚顯說真實性義,名阿毗昙。又能顯現修多羅義,如燈照明,是慧根性,若取自相則覺法……諸論中勝,趣向解脫,是名阿毗昙”。阿毗昙,是阿兒達磨的異譯,學者有無比法、向法、大法、勝法的幾種不同解釋。雖有各種的說法差別,但究其要,不外是勝義法及法相法;勝義法就是出世的涅槃法,法相法就是世間的世俗法。佛陀的一代時敔,也不外說這兩法,中論頌說:“如來以二谛,爲衆生說法”,就是這道理。本論是抉擇勝義的無漏、法相的有漏兩大類法,所以名阿毗達磨。
阿毗達磨俱舍,依華語說,叫對法藏。對法的意義,在上面說過了,藏是什麼意思,這到論中“攝彼勝義依彼故,此立對法俱舍名”的兩句頌時再解釋,這裏不複多說。
阿毗達磨俱舍論,阿毗達磨及論五字,是論題的通名,不特本論可以這樣說,其他像六足、發智等諸論,都可名爲阿毗達磨論的。俱舍兩字,是一部的別稱,唯有本論叫做俱舍,其他不論什麼論,都不得名爲俱舍。綜合通別的名稱,根據論中的內涵,用以教授後起的佛子,名爲阿毗達磨俱舍論。
正 釋
分別界品第一
此論共有八品,今講八品中的第一,即分別界品。品是品類,就是這一類法與那一類法,彼此相關的,歸納在一處去說明,即叫品。文句一說:“品者義類同有,聚在一段,或佛陀自唱,或結集所置,或譯者添足”,就是此意。經論中的分品,等于現代人著書分篇、章、節、段一樣,主要是把有關的義理結合一處,可說品就是章段義。此論各品的品題,是作者自己安立的。分別,即詳細的加以辨別說明,如我們研究任何一個論題,必對他加以審思、考慮、分析、研究,這都是分別義。本品所要分明辨別的,主要是萬有諸法的體性,所以說界品明諸法體,因爲界的定義是性,性即體性。不過在明諸法體中,隨應配合蘊處界的叁科來說明,所以品標界名,旨在通叁科以明法體,不是以叁科相對立名。顯宗、正理名本事品不名界品,即爲遣除對于蘊處相對之執。本品既在總明諸法體性,爲什麼講二十二門分別時,專就十八界分別,不約蘊處分別呢
依光記說:“界名義廣故偏說之,處雖義廣名狹不說,蘊名與義俱狹不說”。又須知道的:本品在明諸法體性而以叁科隨應配合來說時,大體是說蘊處界的叁科事,蘊處界的名義六事,見非見等二十二門分別事。明白這叁段的意義,對于本品的大意也就了知。關于界義,還有很多,婆沙說界有十一義,今暫不講,到後再說。第一是數目字,就諸品的排列次序說,本品在諸品中屬于第一,故名分別界品第一。
甲一 序論
乙一 歸敬及發起
諸一切種諸冥滅 拔衆生出生死泥 敬禮如是如理師 對法藏論我當說
本頌是序論中的歸敬及發起。歸敬序,明歸敬叁寶的用意,即前叁句;發起序
,明造論的動機,即後一句。佛教的經論:經前大都有證信及發起,論前大都有歸
敬及發起。經是佛說的,有證信以證明他的可信;論是佛弟子造的,有歸敬以明他
有所依止,也含令人生占意。
說到歸敬,共所歸敬的對象,當然是叁寶,但由造論者的意趣不同,或具歸叁寶,或唯歸一寶,沒有一定。如本論就是唯歸叁德圓具二利完備的佛寶。有說含攝法僧二寶,這是不足取的。二序的有妩也是這樣:有的單有歸敬而無發起,即在歸敬後,便開始造論,加入阿毗達磨論;有的史有發起而無歸敬,即說明了自己造論的動機,就直接的敘說論意,如異部宗輪論;有的雙具二序,如雜心論、阿兒昙心論(光、寶俱說無發起者,但就閱初頌說,沒有看到後頌,實際足雙具二序的);有的兩序俱無,如有部根本論典的發智論。此論在這四種中,屬于第叁的一種形式。
印度的佛教論師,在創造一部偉大的作品前,必先撰數頌,以明自己對于叁寶的歸敬,其用意向有多種解釋,今綜合爲四義來說:一、求叁寶加被:這不佛弟子的創作論典,不是爲求名聞利養,而是爲住持正法,利益衆生。可是,這是一件艱巨的工作,要完成他是很不容易的,作者爲欲達成任務,不致中途遭受意外的阻礙,所以特先祈求叁寶威德加被。不然,如在造論的過程中,發生種種魔障或意外,那就不能達到住持正法,利益衆生的目的了。二、表不忘叁寶:佛弟子的一切活動,不論是言語、思想、行爲的方面,都以叁寶爲所依、爲眼日,決不片刻的忘記叁寶,所以論前歸敬,以叁寶爲先。叁、與叁寶相應:佛弟子不論做什麼事,尤其關于思想的闡發,理論的發揮,都要合乎叁寶的真谛,與叁寶的精神相應,不可脫節、違背,否則就不能算爲佛教徒了,所以要行歸敬。四、令學者生信:爲佛弟子者,對于叁寶,大都有著真誠的信心,因叁賓所啓示我們的,都是正確可靠而不合有欺诳性的,只要我們能信受奉行,一定能踏上人生的正軌,步入解脫的大道。佛弟子造論既爲利益衆生,衆生所最信賴者就是叁寶。作者如在論前歸敬叁寶,學習的人打開第一頁,見有叁寶在前,知爲佛弟子的作品,佛子造論,以佛的思想理論爲依歸,值得我們學習、崇信,于是此論在世間,就發生了作用;不然的話,讀者對該論的信心,無形中就會降低,所以論前要先歸敬。
諸 諸在通常解說,是衆多義,表示非一。但此中的諸字,向來佛教學者,是指代表佛的。既然如此,直接言佛不更確當些嗎
爲什麼要用諸字代替
不直言佛而言諸者,一般以爲這是作者的極大善巧。因爲,當時印度其他宗教哲學者,都認自己所信仰的宗師,是一切智者,假定作者偏以釋尊爲所歸敬,其他宗教哲學者,就認佛弟子有偏見、有朋黨之嫌,而要予以批評了。世親爲避這種無謂的譏嫌,所以特別言諸不言佛。意思是說:不管什麼人,我都歸敬,以表大公無私。話雖這麼說,但在作者心目中,是有一標准的,這就是要具叁德二利,才值得歸敬,否則沒有被歸敬的資格。可是真能具叁德二利的,唯佛與佛,所以諸是代表佛的。恐謗隱佛而言諸,老實說,不是正確的解釋。…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