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用心,沒有做不到的!
請你「時時勤佛拭,莫使惹塵埃」, 不要瞧不起任何基本的功夫。
…………
不要以爲我現在已經到達什麼樣的程度了。
就算你有那個程度,現在再回過頭來,重新開始再檢驗一下,並無不可!
我們並不是假設各位都是沒有程度的、都從零分開始,那也未必!
就算你現在到達八十五分、九十五分,我們再一次檢驗,從基礎一步一步的……
再走一遍! 看看以往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曾經走過那些路程、曾經經過那些風光;重頭來過,再看一遍。
看看我們是如何從紛亂的心緒當中,把它整理出來的,然後,我們從渾沌不明的情況當中,是怎麼摸索出來的;在某種機緣當中,我們又是怎麼切入的?我們怎麼産生自己的疑情、我們怎麼鎖定自己的目標、自己怎麼悟進去的?
不要以爲心法不談這些、直接談標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這不光是你會背,我也會背! 但是,你要知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從哪裏來?你自己去發明一句看看!除了這幾個字以外,你還有沒有哪一句,境界與它一樣高的?要是你變不出來的話,那請你重頭來「時時勤佛拭,莫使惹塵埃」,不要瞧不起任何基本的功夫。
神秀的功夫是做夠了,那我們的功夫做得夠嗎?想想看!神秀大師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被稱爲「國師」的修行者;你有資格認爲神秀這句話作得不好嗎?要不然,我們自己要怎麼樣肯定呢?
沒有錯!我們知道惠能大師成就很大,可是,各位有嗎?他上山打柴,你知不知道他的「心」鎖定在哪裏?爲什麼人家一聽「無住生心」,他就能開悟;你背得滾瓜爛熟,爲什麼不開悟呢?
一個行者是不拘泥形象的,沒有錯!他也不一定要有什麼形象,那也沒有錯,但是!你有嗎?你有把「心」真的放在哪裏嗎?他面對著那些枯藤、老樹,他的心像一團火球一樣,在自己的體內燃燒,自己時時刻刻都守住「生命的真相到底是什麼?」這一點,你知道嗎、你能知道嗎?
現在把你關在玉山頂上,你也會一再的跟人家計較,那這樣的話,你怎麼用功都不得力的! 不要說在玉山頂上、在喜馬拉雅山上,閉關、住山,就是把你關在月亮上的廣寒宮裏,也沒用啦……。
一個行者,必須要懂得「如何把心安住」,如果心不能安住的話,那你很難辦道!尤其是在外面撿到很多雜訊,看人家在計較,看著人家眉飛目揚的,我們是好羨慕哦!但是,請靜下心來想一想,我們自己有沒有真正的掌握到「如何用心,如何辦道」?這是每一位初機學者都應該要懂得的。
如果,你已經進入某一種層次的話,那麼,再來一次訓練! 就從基礎開始!! 仍舊不失爲上策。尤其是「從基礎來」的這一條路,不但自利,更可以利他。
我們期望各位:絕對放下!不要好高骛遠,光想著那又高又遠的境界。 佛陀的境界,我們不是不知,知道沒用!「腳下功夫」把它做好,紮紮實實的走過這一段,功夫下得愈深,將來成就愈大;所以,希望各位用心辦道,不要好高骛遠。
如何把心駛上菩提道上? 給各位一個簡單的、明確的方向;你要經常這樣想:目前心思非常散亂──我要怎麼導引到「念佛是誰?」這個話頭上面來,或者引到我們道場常常提的「此是普賢行、此是普賢境」?這兩個,你只能選一個!然後,自己經常提著,不論是什麼事,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通通會歸到這裏。
如果真的意會不來、用不上,那你就想:「我們的心,要怎麼帶上去?」沒有做不到的!你就經常這樣運作,好好用心練習……沒有做不到的!
「這個是嗎?」你現在向前看,看到佛像──「是這個佛像在念佛嗎?」有佛像擺在這裏──「這是普賢境嗎?」你就這樣子帶上來,漸漸的,自己慢慢去體會、去感受。見到任何境界,你不能這樣用心的話,那不能叫做行者啊!
所以啊,不能一再的打閑岔。你現在坐下來,就趕快把這個心給帶起來!要怎麼帶? 自已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