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像一塊鐵,能千錘百煉!
直接從「心地上」下功夫。沒有語言、沒有儀式,但是我們可以做得很莊嚴,可以將身口意表現得很完整。
───────────────────────
在禅堂裏,爲什麼不拜佛?在禅堂裏,爲什麼不念佛?在禅堂裏,爲什麼不誦經?我們是爲什麼而來禅堂的?透過那些媒介,它是一種修法,但是,跟我們「直指心性,見性成佛」沒有關系,所以,我們不談論那些閑家具。
從我們自己本身的規範裏頭,身口意守得住,身口意不放逸;在這樣的前題之下,我們來摸索、來探討,來進入我們的心性大海裏,那就快了。
可是,如果我們一再攀緣于那一切葛藤的話,那你的心性大海將永遠沒有沈靜的一天。而透過我們這裏的,禅堂當中的種種規範,讓我們的身口意叁業,都行在一定的規矩裏頭,那自然就能夠持戒清淨。
所以,大家在這個地方不要有任何的疑惑,以爲「禅堂這麼多規矩,這些規矩是多余的!」不、不是的,它可不是多余的。有人會說:禅堂裏這麼多設施,連個佛像也沒有,一部佛經也沒有,這個算嗎?」告訴各位:算、絕對是算!
我們不談語言文字,直接──從我們的「心地上」下功夫。身口意,你怎麼樣守得住?怎麼樣把它莊嚴起來?那只有直接去做!沒有語言、沒有儀式,但是,我們可以做得很莊嚴,可以把它表現得很完整。這個時候,就是行在菩提大道上了;那麼,剩下來的才是我們心性的錘煉。
假如這個部份不能訓練得很好,我們的情操不能培養起來,在動靜之間經常迷惑,而自己不能夠掌握得住,那我們要接受什麼訓練?我們要像一塊鐵,那你才能夠千錘百煉;假如你只是一灘水呀,那沒有辦法鍛煉!所以,要在一定的規範之中來進行,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我們要再掃除內心裏頭所存在的一些葛藤。因爲外道思想也普遍與我們混雜在一起,所以有些人會去找一些斷食法、飲食療法,也有一些氣功,一些死後怎麼死,哪裏冷、哪裏熱的……這些莫名其妙的觀念,一直纏繞在佛教的整個周圍。
那麼、在我們的學習過程當中,禅門的周圍也不少:有所謂的磁埸、所謂的相應、所謂的神通、所謂的氣功,一直圍繞在禅門周遭,這些你都必須把它摒除,不要去在意它。
禅法當中還有許多不當的觀念,以爲「靜坐」就是禅,有的一直以爲參禅就能治病,有的一直以爲參禅就可以改變命運,那你就通通弄錯了。
參禅,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工作。你那一些其它的葛藤,能不能夠不帶進來呀?可是,你都已經受汙染了,人來了,心來了,汙染也來了!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首先要把你心中的這些汙染,先全部給除掉。你不要帶有那一些觀念──其它的余思余覺,其它的思考、觀念,其它的所謂覺悟、證得、成就…等等,這些都必須放下!
禅修的目的是在「直指人心」,要「見性成佛」!除開這個部份,你一定要全部放下。治病也好、健康也好,命運也好、家庭也好,你不要去想這些了,這些跟參禅與禅堂裏頭的規矩、運作,完全無關。我們要給各位的是「成佛之道」,而不是這些瑣瑣碎碎的,我們要的是了生死、出叁界。
所以,這個基礎功夫一定要建立起來。不要好高骛遠,也不要被那一些雜訊所幹擾、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