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初禅定前,心中第一相~空
還沒有入禅定,沒有真正的空,還不是般若空性的空,但是,內心裏頭會比較幹淨、比較空靈,不會很複雜、不會有很多的煩惱,很容易就可以舍棄很多東西……
────────────────────────
我們長久以來的訓練,自己在用功,到底有沒有在進步? 有沒有進入狀況?一個行者、一個正法的行者,與邪魔外道不一樣;邪魔外道,是由別人來爲你肯定──「你得到了」!──那叫邪魔外道。我們自己在進修、在用功,你有什麼標准可以證明我們的行法是對的?
不管任何的訓練,都會有一定的進度。我們雖然是用「觀心法門」,但是它也同數息法一樣,會有一定的「身體狀況變化」與一定的「心理狀況變化」。我們進入「初禅定」是第一個階段。
觀心法門在入初禅定之前,在心理上會有幾種應有的變化:第一個是「空」。還沒有入禅定,沒有真正的空,還不是般若空性的空,但是,內心裏頭會比較幹淨、比較空靈,不會很複雜、不會有很多的煩惱,能夠放下那些沒有必要的、夾雜的資訊。
換句話說,很容易就可以舍棄很多東西,例如名、利、財、食、睡,這些通通可以放下。一個行者端身正坐,假如還夾雜著這些東西,你怎麼有可能修行?看起來在這裏坐著,蠻像一回事,其實心理正在百般計較,那就不叫行者了。
所以,我們自己可以檢討得到,是不是把這些放下了?這當中,難免還有一點淡淡的習氣在,因爲還不是真正的成就;但是粗的、粗中細的、細中粗的這些部份,要通通把它放下才對,這是第一個。
我們可以揀別自己:如果還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挂在心頭,那就是在參話頭的過程中間,沒有進入狀況。參話頭是讓我們停心,把心停住;心一停,那些雜思雜念,應該不再染著上來才對。既然沒有那些雜思雜念,那麼舍的功用就發揮了,空靈的現象就現前了。
那麼,我們看看,心的這一相──第一相,你有沒有現前?這是我們在抽象中來講的心中相貌 ──行者入初禅定前,心中應有的相貌。這是第一相,叫作「空」,當然,它和般若空性的空,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