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的選起來,無關的就不要
修行的過程,到這個「心一境性」,再加上前面定慧喜樂,這叫「五覺支」,全部具足,初禅定成就。
─────────────────
……………你要記得,兩個境界:一個是妄想心的,那個不算,我們要把它停掉,「假的」你就通通丟掉了!然後,工程面這邊,「真的」會出現,而且很多,這些我們通通都不要。我們只選「一個」,跟你的話頭、跟你的疑情「相似的、一樣的」,才選來相應。不是你的境界不對,是那些其它的境界不要啊。
你了解這種取舍狀況,怎麼會有問題?是你沒有真正在行。這樣講已經很清楚了,不要再把它弄錯了。
我沒有否認你的境界,但是,你的境界跟這個話頭、跟這個疑情無關,無關就不要嘛!是不是這樣!有關的,我們選起來;無關的,就不要。這很簡單吧!
如果還要爭、還要吵,還有那麼多的「我有一個什麼境界…,是其它道場的東西,他們不懂、不會修。」還一直執著在那些垃圾上面,那麼下輩子去當清道夫好了,我們不是。
一個觀心行者,認真參禅,經過這樣一段時間,自己誕生疑情、自己産生話頭,你從這裏來。修行法門很多,它的基本藍圖就是這個樣子,隨處下手都可以,但是,就要跟這個地方相應。
有個道場,叫作「中道實相觀」,就是修這個,跟這個相應。他立定了那個目標,境界要來跟這個地方相應。一樣啊!名詞不一樣而已,所指的都一樣。
這不過是起步的階段,你要懂得修行的過程,到這個「心一境性」,再加上前面定慧喜樂,這叫「五覺支」,全部具足,初禅定成就。
你沒有這樣的境界,就在周遭那些枝枝節節的東西,腦袋裏想著「我在坐的時候,一陣清涼。」一陣清涼又怎麼樣?十陣清涼也沒用,它沒有辦法把你拉出叁界外。
「我坐的時候,一片光明。」那又怎麼樣?又不是臨命終時,有什麼好談的?那是沒有目標修行的人,整天愁眉苦臉,在生死邊緣掙紮,每天爲了叁餐、爲了生存的一席之地,痛苦難當,在這個時候,獲得一時的輕安,得到片刻的甯靜,那是值得給他鼓勵的。
今天你在這裏,要念念都清淨,要怎麼修呢?就是不要執著在其它的境界上,要把那些通通甩掉。在這裏,我們交待得很清楚,不要再輕易的和人家談那些莫名其妙的外行話。
修行者,號稱大丈夫。我們爲何而來?把它弄清楚、掌握好。爲什麼一開始就一直要各位自己産生疑情、緊守疑情、深參這個話頭,爲什麼?沒有的話,你在這裏不能相應啊。你拿什麼去相應、用什麼去相應?
境界來了,有啊!怎麼沒境界,每天都有境界,譬如:吃飯,飯的境界;睡覺,床鋪的境界;一到禅堂,被罵的境界。這不都是境界嗎?一個境界、一個境界,是這樣相對的。
現在,你在這裏參禅打坐,緊守的那個疑情,深參你的那個話頭,你拿什麼來與你相應?就是從你內心裏頭,那個停心以後,真心流露的境界,來跟你的話頭相應,這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