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不是小乘,而是貪乘、懶乘。貪就是貪多貪好──無量光、無量壽;而懶就是經典不看,禅定不修;一句佛號,十念往生。這又貪又懶的形象,就像「速食面」的文化,「俗又大碗,好呷又便宜」。
然後對不修淨土者,就用「隔陰之迷」來嚇唬他:「你敢不修我這種法門,你不怕下輩子墮叁惡道去嗎?」如從前面所講的理、行、證來看,這是很明顯的偏端;但往往就會有人理直氣壯地說:「這是祖師說的!」我請問,你是用什麼標准來定義菩薩和祖師呢?或從西天到東土,竟有多少祖師呢?禅有禅的祖師,密有密的祖師。禅的祖師說:「念佛一聲,漱叁口天。」同樣是祖師說的,你爲什麼就不信呢?所以信不信──其實還爲那句話:「同類相聚,共業相應」。因爲你的業跟他相應,所以就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于是又因很多人皆信這一套,他就變成祖師了。于是本來非常殊勝莊嚴的佛教,結果被愈說愈狹隘,愈說愈不值錢。
禅宗所偏
中國禅宗常標榜其爲頓悟法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頓悟曾吸引住很多行者,也曾成就過很多祖師;但是我告訴你,它更害死過很多人。爲什麼呢?《遺教經》裏有一句話:「清冷雲中,霹雳火起」──這頓悟從那裏頓起呢?很多人不知道!于是守株待兔地等過一輩子了,還頓不出一點火花來。禅宗甚至講到後來,更說:不要看經典,經典乃是葛藤;也不必打坐,禅不在坐(這腿痛的人聽起來最相應)。行住坐臥都是禅,像你們這樣苦哈哈的盤腿是幹什麼呢?于是學禅的人,既不持戒、不修定,也不看經典,而唯靠一個話頭,參「什麼是無?」、參「我是誰?」這情況就像先把一棵樹的根本、枝末全部砍盡了,卻希望它開花結果一般─沒有漸修的基礎,那來頓悟呢?
甚至更有人說:「我知道什麼叫祖師禅,譬如南泉斬貓、丹霞劈佛!」因此學禅乃愈學愈狂,愈學愈慢。剛才已調侃修淨土者乃吃速食面,而學禅者竟是狂飙列車也。現在的人有些偏好速食面,有些則著迷于飚車,這皆是時代衆生共業的標志。結果不是頓悟成佛,而是錯誤成魔。于是我們放眼禅林,有多少學禅的人終變成外道,變成魔子魔孫呢?
因此若說「隔陰之迷」,似這般參禅而未開悟者,下輩子會到那裏去呢?不知道!因爲狂飙的人最後會撞到那裏去?我們真的不知道,但終不會有好下場的。
中道心行
最後,我一向反對一個初學者,就來參禅、修淨,釋迦牟尼佛最初說法,是從叁學、四谛、八正道,去打好我們解行的基礎,然後再用禅定、止觀來匡輔我們的心。更重要的要常提起菩提求覺之心。若此即使今生不開悟,你也不用擔心什麼隔陰之迷─因爲我們是從根本的基礎去往上提升的;而不是像剛才所說狂飙之類,先把根葉全部斬盡,而只求開悟。因爲因果本是連續的,如《中觀》所謂的不常不斷。就像雖都不知道我們前輩子是做什麼的,但是我們今生或者還能出家,或者還在學佛,這難道都是偶然的嗎?不!一定是從過去,生生世世所累積下的善根因緣而有的;故即使我們不知道,但並不妨礙我們的繼續修行。如隔陰之迷後,便因果脫節;那佛叁大阿僧祇劫又是怎麼修成的?佛也是從凡夫修起的呀!所以偏唱隔陰之迷者不但不是祖師、不是菩薩,而是斷見外道。
因此,我們若真想修學,還是宜從聞思中,先打好解行的基礎;然後再進一步參禅求覺。于是因心淨則國土淨,即使尚未大悟徹底,但既淨心的因已造下了,乃不用擔心沒有淨土的果。
如這樣你還不放心的話,則不妨把聞思修,戒定慧,參禅求覺的功德,全回向往生極樂世界。剛才已說到,這輩子求覺悟,跟下輩子祈往生是根本不沖突的;又只要對西方淨土有信願,也並非一定要持名才能往生。甚至我也經常奉勸那些喜歡參禅打坐的人說:「如你今天有好的因緣,能安心在蒲團上坐一小時、兩小時,那當然正宜專心用數息、參禅的法門。反過來說,如是在等車、坐車,或做一些家務事時,你雖不方便再盤腿數息、參禅,但還是可念佛的。」而不要想:「我是學禅的!念什麼佛呢?」事實上,如我們只把「念佛」當作一種攝心、專注的方便,這與參禅的理念,絕對不會有相妨礙的。反過來說,一個修淨土法門者,在念佛之余,還當提起疑情「究竟此念佛者是誰呢?」這也絕不會妨礙你的往生和蓮品的。
總之,禅淨兩者本是相輔相成的,可是爲什麼被人說成這樣的水火不相容呢?這就是末法衆生啊!因爲大家都舍根本而取枝末,所以才愈偏端與矛盾。好!這問題今天就講到這裏,各位還有沒有問題?
問答
問:現在流行專修某種法門,如地藏法門或觀音菩薩修行法門之類!請問老師對此有何看法?
答:基本上我還是認爲,修行必先打穩聞思修、戒定慧的基礎,然後再去專修某種法門。因爲所有的法門,如離開佛教的理,就已不是佛法了。修行的法門,不在于其所用形象的類別,而在于要從自己的心態、觀念、知見去調整。否則這些法門,最後必將愈發展愈偏端、愈狹隘。
問:有些信衆認爲不可在家中供奉地藏菩薩,不曉得這種風氣是怎麼形成的?
答:我想這可能出自一般人對地藏菩薩的錯誤印象。地藏菩薩經常給人的感覺是:他是專門到地獄裏去救度那些沒頭沒臉的衆生(與民間目蓮救母的故事相附會)。而地獄的衆生大概都是陰類,所以如你供奉祂,就有一大堆那一類衆生跟著到你家來。
其實依《地藏菩薩本願經》看,地藏菩薩從恒河沙佛以來,就勤在六道度化一切衆生,何止地獄而已!甚至釋迦佛臨涅槃時,還特將娑婆世界的衆生托付給祂呢!
至于別人要供什麼菩薩,那當然是他個人的事,我們既不阻止,也不勸勉。不要想「地藏王菩薩這麼偉大!而多數衆生卻不供祂,不是太委屈,太可惜了嗎?」──我想這也是偏端。
如就整個佛理來講,所謂佛佛道同。而我們往往只認爲大悲唯觀世音菩薩,大智乃文殊菩薩。所以要尋智慧,就要去求文殊菩薩;言下之意觀音菩薩沒有智慧,而文殊菩薩不慈悲。故如求大慈大悲、救災救難,就只能去找觀音菩薩;若有眼不識泰山而找上文殊菩薩,祂就絕對仗著寶劍,痛罵你怎麼這般放不下,而把你踢出來。這都是我們衆生偏端的習性,其實祂們都是等覺、妙覺以上的菩薩,悲智雙全,那須你這般瞎心分別呢?如就佛佛道同而言,供任何一尊菩薩,智慧、福德其實完全一樣,但衆生就是放不下哩!
《腳跟著地 禅與淨》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