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净
晚间开示
开宗明义
净心与净土
带业与消业
自他互补
信仰与智慧
今生与来世
此土与他方
念佛与止观
往生与觉悟
净土所偏
禅宗所偏
中道心行
问答
晚间开示 十一月八日
关于禅与净,在我已出版的书中,已谈得蛮多了,从《一苇过江》就有〈飘花飞絮〉,而到《十住芳草》里更有〈火焰化红莲〉,现再把这个问题综合一下:
开宗明义
禅与净本是相辅相成的,然今天很多人讲到禅与净,往往是用分别、对立、冲突的角度来看待,甚至到最后会觉得这两个宗派、两种修法,根本是水火不相容的。这其实不是法门优劣的问题,而是人为的偏端所致─因为众生的心总不容易切合中道。因此今天,将讲的重点有两:第一、先说明禅净相辅相成的关系;第二、更指出一些人心偏端的现象。
首先,我们要从基本的定义,来说明禅净是相辅相成的。我们知道学禅就是求悟,以一个人如果未悟,即是睁眼的瞎子,开口都是梦话,似此之人,可能净吗?当然不可能!所以要悟才能净。反之,如不是从最初的闻、思、修,戒、定、慧,去慢慢净化我们的身心,那可能开悟吗?当然也是不可能的!所以禅净本就是相辅相成的,这是大前题。下面,我们将更从理、行、证,再指点出禅净相辅相成的关系。
净心与净土
我相信大家都听过一句话:「心净则国土净」,必先从身心的净化,最后才能成就国土的净化;所以,净心是因,净土为果。故如一个人依任何法门去修行,而让他的身心慢慢产生沉淀、净化的效果,他自然就能往生净土。所以从净心到净土,只是因果的本然;故修行的重点当在于如何净化我们的身心,而非只祈于佛力的加庇。然而很多人在提倡净土时,往往只强调信愿,而疏忽了净心的前题,这竟是倒果为因也。
带业与消业
前几年,在佛教界产生一场关于:是「消业往生」或「带业往生」的论战?事实上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如一个人真已完全消业的话,那就已开大悟、证无生法忍了,这时那还有「往不往生」的问题。反过来说,如一个人的业都没有净化,却还能往生净土;那应该一切人都可往生,因一切人本就是带业的。所以讲消业往生或带业往生,都还是众生的偏端。
如从净土宗的经论来看,一个人如带的都是恶业,则不可能往生的。其次,业虽消了一部份,但还有很多恶业存在,于是即使往生,也不免是下品。必恶业能慢慢消,善业能渐渐长,才能由中品而趋向于上品。因此,能否往生及品位如何?这从净心到净土的因果去看,便应很容易了解。
自他互补
我们都认为修禅是纯自力的法门,但若真如此,则你们就不用到这里来打坐。为什么必需共修呢?因为在自己家里、或自己庙里,就会松懈、厌倦,腿一痛就放腿,时间没到就睡觉去了。以共修就有一股增上的力量,这你即使不说是他力,其实已具他力的成份。除大家一起打坐外,我们还希望有法师的开示!而法师的开示,不也是他力吗?
我们也多认为原始佛教的声闻乘是纯粹的自力,然「声闻乘」的原义为何?从听闻声音而能悟道,这不也寓意着他力吗?至于中国禅宗更讲:要有大禅师的点拨、棒喝,甚至印证,这不都在在明示着他力的必要吗?如纯靠自力就能开悟解脱,那我们也不用信佛,不用闻法,不用亲近善知识了。
反过来说,有纯粹的他力吗?虽净土宗一向强调信愿行,然你能够信受,能够发愿,这就已有自力的成分;更且还要念佛、修善,难道皆非自力吗?如纯靠他力就能往生,那应该一切人都能往生。因为纯靠他力,便跟你个人的信仰、努力完全没有关系。我相信任何一位信受净土法门者,都不会接受这样的结论─你不用归依三宝,不用念佛,就在那里等着阿弥陀佛来带你往生。
所以自力与他力,从缘起来看,本是相关、互动的;可是为众生偏端的习性,便免不了有些偏于自力,有些偏于他力。
信仰与智慧
前已说到「小信」与「大信」的差别─如只借着佛菩萨的感应而生的信心,称为「小信」。必通过对理的了解,尤其在行上的印证、体验,才能有「大信心」。所以,小信可以不靠智慧;但大信一定要有智慧的基础。而反过来说,如果你没有信心,故不愿去听闻开示,不愿去深入经教,不愿精进修行,那怎么能成就智慧呢?所以,信仰与智慧本也是相辅相成的,但禅宗却偏重智慧,而净土宗唯偏取信仰。
今生与来世
我们常说今世造善因,来世结善果;这本是因果,法尔如此的。然禅宗却比较强调「今生的开悟」,而很少谈来生的问题。而净土宗刚好相反,只强调来世的往生,而不求今生的觉悟。因此,就今生与趋来世,还是各有所偏。
此土与他方
此土乃指娑婆世界,而他方其为十方净土。这娑婆的因果与彼净土的因果岂有两致?所以我们便不可能放弃此土而求生他方。甚至认为已在此造恶业,将来还期往生极乐。这种情况就像有些人虽已在台湾作奸犯科,却想只要能偷渡到他国,就能逍遥法外。已作奸犯科要偷渡出去就已很不可能了;而即使一时僥幸,过一段时间后还将被押送回来,罪加一等。因此如放弃此土所当作的努力,而把希望寄托他方,正如缘木求鱼,了不可得。
因此,净心与净土,自力与他力,智慧与信仰,今生与来世,此土与他方。从理上来看,都是相辅相成的,可是众生就会造成种种偏端。
念佛与止观
以上讲的,都是从理论的基础去分析。其次我们再从修行的法门来探讨,当代某些修习净土的人,往往把「念佛」非常狭隘的定义在持佛的名号。然就广义的念佛,我们都知道,必福慧两足才称为佛。所以一个人既要信佛、学佛,就要常修习福慧两足、理事无碍的佛道;而非只念诵于阿弥陀佛的名号。故我们当时时、念念以学佛、成佛的信念,来修学一切止观法门,这虽未持佛号,却才是真正的念佛人。
第二、即使我们把「念佛」,定义得比较狭隘,就以持佛名号为念佛吧!如以专持佛号而能摄心,这其实还是止观也。于是因内摄而净化我们的身心,最后也能成就真正的智慧。反过来说,如一个人先能以禅定止观,而止息一切妄念后,再来持名念佛,必能事半功倍而更快与佛感应。所以从修行的角度来看,念佛跟止观还是相辅相成的。
往生与觉悟
最后我们就修行的目的而论,禅宗的目的乃求觉悟,而净土宗为往生净土。一个已觉悟的人,虽未必会发愿往生净土;但如他也有意往生净土呢?阿弥陀佛可没有说:已开悟的人,就不能去极乐世界。开悟的人不但能去得了极乐世界,而且必莲品高升。各位可去查查净土三经:如只是持名,则即使往生也顶多中品,而不可能达上品。除必持名、修福善事业外,更得深入大乘经教,才可能达到上品。故已觉悟者,不但不妨碍往生,且必莲位高升。
于是有人要问:如虽求觉悟,但没有觉悟呢?未开悟的人,能不能也往生呢?这就要看他对净土法门是否有信愿。如虽今生乃以参禅、打坐为主要课题,但我还希望下辈子能往生净土,以具足这样的信愿,故还是可以往生的。如各位不信,可好好去查阅净土三经,因为往生主要是以「具信愿」为基本条件。故只要我们具此信愿,且未造下什么恶业,便不需操心能否往生的问题。
从净土的经论中,我们本可以确定「具信愿为往生之条件,依福慧定品位之高低」;而我们今天往往产生一些错误的看法,以为必「持名」才能往生,且佛号念得愈多,品位愈高。其实净土三经中根本没有这种说法。因为不论三辈或九品,都是从福慧来定高低的;而非一天念佛五万声者为中品,念十万声者才上品。又净土三经中虽有讲到「持佛名号」者可以往生,但却没有说:未持名号者,就不能往生。但很多人皆产生错觉,以为我现在只是参禅,而没有念佛,到时候阿弥陀佛会说:「你没有念我的名号,你是外道,你出去!」如果祂的心量真的这么小,那我劝你还是不去为妙。常所谓「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其之所以会有以上的错觉者,乃为多数人皆以凡俗的心态,去忖度佛心。
最后,往生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在净土宗一向的回向文中,乃有:「花开见佛悟无生」,求往生到那里,终究也是希望能悟无生法忍。而非「西方极乐世界黄金铺地、七宝为池,我赶紧到那里去享受无量光、无量寿吧!」若真如此,则不只是外道,而且是凡夫的贪婪愚蠢。《华严经》中有云:离菩提心而修一切善业,即为魔道。故如非为了觉悟,而修净土法门,即为外道邪魔。
因此以上,我们或从理上看、或从行门及目的分析,皆可结论:禅净本是相辅相成的。然众生就是免不了偏执,故以下就要开始修理人了。
净土所偏
有人说:修净土者乃为心性畏怯,故希望有个佛可以靠,有个净土可以去。这本是无可厚非的。甚至在修行上,唯以「持名」为内摄的方法,这也不能说错。然若在理论上只强调净土而舍净心,只期勉于他力而舍自力,只强调信仰而舍智慧,这就是偏端也。尤其在修行上,持名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唯一的方式;可是很多修净土法门者都错以为那是唯一的方式,以为若不念阿弥陀佛的名号,祂就将把你哄出来。在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典里,所讲的道理非常多,如认为末法时代就只有净土三经才应研讨,而剩下的都不宜看,甚至将之全部封杀出局,或贬为外道。虽神教常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但佛教绝不当是这个样子。
经典不肯多看,打坐不敢尝试,只企图以一句「阿弥陀佛」的圣号,而希望得到往生净土这么美妙的成果。所以我说这不是大乘…
《脚跟着地 禅与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