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與淨
晚間開示
開宗明義
淨心與淨土
帶業與消業
自他互補
信仰與智慧
今生與來世
此土與他方
念佛與止觀
往生與覺悟
淨土所偏
禅宗所偏
中道心行
問答
晚間開示 十一月八日
關于禅與淨,在我已出版的書中,已談得蠻多了,從《一葦過江》就有〈飄花飛絮〉,而到《十住芳草》裏更有〈火焰化紅蓮〉,現再把這個問題綜合一下:
開宗明義
禅與淨本是相輔相成的,然今天很多人講到禅與淨,往往是用分別、對立、沖突的角度來看待,甚至到最後會覺得這兩個宗派、兩種修法,根本是水火不相容的。這其實不是法門優劣的問題,而是人爲的偏端所致─因爲衆生的心總不容易切合中道。因此今天,將講的重點有兩:第一、先說明禅淨相輔相成的關系;第二、更指出一些人心偏端的現象。
首先,我們要從基本的定義,來說明禅淨是相輔相成的。我們知道學禅就是求悟,以一個人如果未悟,即是睜眼的瞎子,開口都是夢話,似此之人,可能淨嗎?當然不可能!所以要悟才能淨。反之,如不是從最初的聞、思、修,戒、定、慧,去慢慢淨化我們的身心,那可能開悟嗎?當然也是不可能的!所以禅淨本就是相輔相成的,這是大前題。下面,我們將更從理、行、證,再指點出禅淨相輔相成的關系。
淨心與淨土
我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話:「心淨則國土淨」,必先從身心的淨化,最後才能成就國土的淨化;所以,淨心是因,淨土爲果。故如一個人依任何法門去修行,而讓他的身心慢慢産生沈澱、淨化的效果,他自然就能往生淨土。所以從淨心到淨土,只是因果的本然;故修行的重點當在于如何淨化我們的身心,而非只祈于佛力的加庇。然而很多人在提倡淨土時,往往只強調信願,而疏忽了淨心的前題,這竟是倒果爲因也。
帶業與消業
前幾年,在佛教界産生一場關于:是「消業往生」或「帶業往生」的論戰?事實上這個問題並不難解,如一個人真已完全消業的話,那就已開大悟、證無生法忍了,這時那還有「往不往生」的問題。反過來說,如一個人的業都沒有淨化,卻還能往生淨土;那應該一切人都可往生,因一切人本就是帶業的。所以講消業往生或帶業往生,都還是衆生的偏端。
如從淨土宗的經論來看,一個人如帶的都是惡業,則不可能往生的。其次,業雖消了一部份,但還有很多惡業存在,于是即使往生,也不免是下品。必惡業能慢慢消,善業能漸漸長,才能由中品而趨向于上品。因此,能否往生及品位如何?這從淨心到淨土的因果去看,便應很容易了解。
自他互補
我們都認爲修禅是純自力的法門,但若真如此,則你們就不用到這裏來打坐。爲什麼必需共修呢?因爲在自己家裏、或自己廟裏,就會松懈、厭倦,腿一痛就放腿,時間沒到就睡覺去了。以共修就有一股增上的力量,這你即使不說是他力,其實已具他力的成份。除大家一起打坐外,我們還希望有法師的開示!而法師的開示,不也是他力嗎?
我們也多認爲原始佛教的聲聞乘是純粹的自力,然「聲聞乘」的原義爲何?從聽聞聲音而能悟道,這不也寓意著他力嗎?至于中國禅宗更講:要有大禅師的點撥、棒喝,甚至印證,這不都在在明示著他力的必要嗎?如純靠自力就能開悟解脫,那我們也不用信佛,不用聞法,不用親近善知識了。
反過來說,有純粹的他力嗎?雖淨土宗一向強調信願行,然你能夠信受,能夠發願,這就已有自力的成分;更且還要念佛、修善,難道皆非自力嗎?如純靠他力就能往生,那應該一切人都能往生。因爲純靠他力,便跟你個人的信仰、努力完全沒有關系。我相信任何一位信受淨土法門者,都不會接受這樣的結論─你不用歸依叁寶,不用念佛,就在那裏等著阿彌陀佛來帶你往生。
所以自力與他力,從緣起來看,本是相關、互動的;可是爲衆生偏端的習性,便免不了有些偏于自力,有些偏于他力。
信仰與智慧
前已說到「小信」與「大信」的差別─如只借著佛菩薩的感應而生的信心,稱爲「小信」。必通過對理的了解,尤其在行上的印證、體驗,才能有「大信心」。所以,小信可以不靠智慧;但大信一定要有智慧的基礎。而反過來說,如果你沒有信心,故不願去聽聞開示,不願去深入經教,不願精進修行,那怎麼能成就智慧呢?所以,信仰與智慧本也是相輔相成的,但禅宗卻偏重智慧,而淨土宗唯偏取信仰。
今生與來世
我們常說今世造善因,來世結善果;這本是因果,法爾如此的。然禅宗卻比較強調「今生的開悟」,而很少談來生的問題。而淨土宗剛好相反,只強調來世的往生,而不求今生的覺悟。因此,就今生與趨來世,還是各有所偏。
此土與他方
此土乃指娑婆世界,而他方其爲十方淨土。這娑婆的因果與彼淨土的因果豈有兩致?所以我們便不可能放棄此土而求生他方。甚至認爲已在此造惡業,將來還期往生極樂。這種情況就像有些人雖已在臺灣作奸犯科,卻想只要能偷渡到他國,就能逍遙法外。已作奸犯科要偷渡出去就已很不可能了;而即使一時僥幸,過一段時間後還將被押送回來,罪加一等。因此如放棄此土所當作的努力,而把希望寄托他方,正如緣木求魚,了不可得。
因此,淨心與淨土,自力與他力,智慧與信仰,今生與來世,此土與他方。從理上來看,都是相輔相成的,可是衆生就會造成種種偏端。
念佛與止觀
以上講的,都是從理論的基礎去分析。其次我們再從修行的法門來探討,當代某些修習淨土的人,往往把「念佛」非常狹隘的定義在持佛的名號。然就廣義的念佛,我們都知道,必福慧兩足才稱爲佛。所以一個人既要信佛、學佛,就要常修習福慧兩足、理事無礙的佛道;而非只念誦于阿彌陀佛的名號。故我們當時時、念念以學佛、成佛的信念,來修學一切止觀法門,這雖未持佛號,卻才是真正的念佛人。
第二、即使我們把「念佛」,定義得比較狹隘,就以持佛名號爲念佛吧!如以專持佛號而能攝心,這其實還是止觀也。于是因內攝而淨化我們的身心,最後也能成就真正的智慧。反過來說,如一個人先能以禅定止觀,而止息一切妄念後,再來持名念佛,必能事半功倍而更快與佛感應。所以從修行的角度來看,念佛跟止觀還是相輔相成的。
往生與覺悟
最後我們就修行的目的而論,禅宗的目的乃求覺悟,而淨土宗爲往生淨土。一個已覺悟的人,雖未必會發願往生淨土;但如他也有意往生淨土呢?阿彌陀佛可沒有說:已開悟的人,就不能去極樂世界。開悟的人不但能去得了極樂世界,而且必蓮品高升。各位可去查查淨土叁經:如只是持名,則即使往生也頂多中品,而不可能達上品。除必持名、修福善事業外,更得深入大乘經教,才可能達到上品。故已覺悟者,不但不妨礙往生,且必蓮位高升。
于是有人要問:如雖求覺悟,但沒有覺悟呢?未開悟的人,能不能也往生呢?這就要看他對淨土法門是否有信願。如雖今生乃以參禅、打坐爲主要課題,但我還希望下輩子能往生淨土,以具足這樣的信願,故還是可以往生的。如各位不信,可好好去查閱淨土叁經,因爲往生主要是以「具信願」爲基本條件。故只要我們具此信願,且未造下什麼惡業,便不需操心能否往生的問題。
從淨土的經論中,我們本可以確定「具信願爲往生之條件,依福慧定品位之高低」;而我們今天往往産生一些錯誤的看法,以爲必「持名」才能往生,且佛號念得愈多,品位愈高。其實淨土叁經中根本沒有這種說法。因爲不論叁輩或九品,都是從福慧來定高低的;而非一天念佛五萬聲者爲中品,念十萬聲者才上品。又淨土叁經中雖有講到「持佛名號」者可以往生,但卻沒有說:未持名號者,就不能往生。但很多人皆産生錯覺,以爲我現在只是參禅,而沒有念佛,到時候阿彌陀佛會說:「你沒有念我的名號,你是外道,你出去!」如果祂的心量真的這麼小,那我勸你還是不去爲妙。常所謂「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其之所以會有以上的錯覺者,乃爲多數人皆以凡俗的心態,去忖度佛心。
最後,往生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在淨土宗一向的回向文中,乃有:「花開見佛悟無生」,求往生到那裏,終究也是希望能悟無生法忍。而非「西方極樂世界黃金鋪地、七寶爲池,我趕緊到那裏去享受無量光、無量壽吧!」若真如此,則不只是外道,而且是凡夫的貪婪愚蠢。《華嚴經》中有雲:離菩提心而修一切善業,即爲魔道。故如非爲了覺悟,而修淨土法門,即爲外道邪魔。
因此以上,我們或從理上看、或從行門及目的分析,皆可結論:禅淨本是相輔相成的。然衆生就是免不了偏執,故以下就要開始修理人了。
淨土所偏
有人說:修淨土者乃爲心性畏怯,故希望有個佛可以靠,有個淨土可以去。這本是無可厚非的。甚至在修行上,唯以「持名」爲內攝的方法,這也不能說錯。然若在理論上只強調淨土而舍淨心,只期勉于他力而舍自力,只強調信仰而舍智慧,這就是偏端也。尤其在修行上,持名只是其中的一種方式,而不是唯一的方式;可是很多修淨土法門者都錯以爲那是唯一的方式,以爲若不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祂就將把你哄出來。在佛教叁藏十二部經典裏,所講的道理非常多,如認爲末法時代就只有淨土叁經才應研討,而剩下的都不宜看,甚至將之全部封殺出局,或貶爲外道。雖神教常有:「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但佛教絕不當是這個樣子。
經典不肯多看,打坐不敢嘗試,只企圖以一句「阿彌陀佛」的聖號,而希望得到往生淨土這麼美妙的成果。所以我說這不是大乘…
《腳跟著地 禅與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