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小止观》讲记
上 果 下煜法师主讲
前言
此《天台小止观》讲席,为果煜法师在八十年间,于新竹福严佛学院,为第六届高级部同学所授;兹以课堂读本虽采《天台小止观》;以修行体会略别,故上课章节次第稍异;在下列图表,乃依法师上课次第所整理,并将课文长行穿插补入,以为记。
禅定静坐的观念
80年9月14日
首先讲禅定静坐的观念,然后再讲内容。
¨ 禅
现在大部分人也讲禅,虽讲得很多,而禅是什么?简言之:就是智慧。智慧在佛法,其实可以分成两大类,第一种是解─用思惟的方法去了解的。第二种是证─即亲自能够体验到佛法所讲的是什么内容。譬如:佛法讲空、无我、不动心、真如、无相、轻安等,名相我们听得很多;但没有真正的体验,却不能真正的了解。
我们且不讲:不动心!就是讲到轻安,如果你没有真正好好用功,便很难体会何谓轻安?所以真正的禅不是讲出来的,而是修出来的;很多人虽也讲禅,却不讲如何去修?所以讲了半天,还是属于观念的层次;所以真正的禅即是智慧,而智慧是要去证的,经过自己用功修行,然后才能去体会到,这才是真正的禅。那么我们要问:对佛法已经了解了,为什么不能够体验?为什么我们讲无我、讲空,好象都听懂了,为什么没办法体验?以我们一般的说法即修行不够!而修行如果不够,到底要克服怎样的状况,才可体验到呢?很简单讲:因为我们都有业障习气。我们过去生的业障习气都在,所以没办法体验到真正的佛法;而修行的目的,只是为了消除这些业障习气。我们常听说:什么无智亦无得!要无所求、要无所得!修行不是为了要得到什么;但修行是为了,去除我们的业障习气;如果习气障碍在,你即使听了很多佛法,还是跟这些佛法离得很远,所以我们讲禅定:
¨ 定
定是什么?如何是定?很多人不了解定的意义,以为打坐坐在那儿,什么都不想就是定;而跟熟睡也是不想,昏倒了!也什么都不想啊!所以问题不在这里!真正的定:主要是相对于我们的业障习气而言;我们一般人,总是被业障习气带着转,不能做主。定的意思:是能够把我们的业障习气降伏下来,我们才有办法用佛法,来引导我们的身心跟行为。
所以我们常听到这句话─由定发慧:并非只是坐在哪里,什么都不想就有智慧,没有这回事!而是当我们用修定的方法,降伏我们的业障习气;当我们的业障、习气,慢慢减轻了,我们才有办法做主,以佛法的知见,作为我们身心行为的导向,你才能表现出与佛法相应的行为出来。所以不了解定者,以为坐在哪里都不想就是定,这样的人再怎么坐,不容易有智慧,因此:
¨ 由定发慧
就是能够用定的方法,降伏业障习气,使我们能够表现出跟佛法相应之行为、相应的体验,这就是定慧,这是一点,讲到禅是用证的,要从定里面去证的,没有定的功夫,绝对谈不上任何的证;相反的: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讲:我们讲解─解好象:你只要多听闻佛法,经藏看了很多,好象就能够解,其实不一定!我们见到很多人,经藏看了很多,他们好象点点滴滴知道了很多知识;但他们的观念,经常在很多矛盾里打转,也就说:没有办法把他所知道的教理统合起来!没办法把它统合成一种体系或架构。所以他所知道的都像一盘散沙的状态,彼此之间,自己有很多的矛盾也不觉得;或者虽知道了之后,自己也没办法去调和,这没办法调和,没办法统一,很多时候也是自己定的功夫不够。
像我们经常比喻:众生的心,像一盆水一样!这水里有很多泥沙,有很多污垢,风一吹,水就在那边滚,泥沙、污垢就在那边翻转,上上下下;泥沙、污垢就像刚才所讲:众生的业障习气,风是代表境界,我们的业障习气,一碰到境界,就在那边现行、作怪。我们要怎样让它平稳下来,就是要有定的功夫。
¨ 禅、定;静、坐之关系
这也就说:智慧讲到要有证慧,证要从定里去证;解─真正的解能够统一很多的知识,而很多的片断,也是要从定跟静里去做统一。我们现代人,信佛法的人愈来愈多;但真正解者很有限,我说的解不只说看看经典而已,而是能对整个佛法大义有通盘了解,就是能够通;片断的了解,只要下点苦功夫,慢慢累积多了,最后就知道;但要能够通,得要经过修行的方法,除非一个人过去生有特别的善根,否则不容易!
所以要证禅,要由定里面去证;定─刚才所讲就是要降伏业障习气,如果以众生的心比喻像一盆水,就是要能够静,就是不接触外境的风,因为外境的风一吹,则这盆水就在那儿翻滚了。所以修禅,要从定里去证;而定要由静里去修,因为不静,不跟外界断缘,对凡夫而言就是心随境转;所以静的主要用意:就是我们的身心要跟外界绝缘,不要受外界影响。
打坐的方法好象很多,用念佛的方法打坐,或专心持咒,或专心什么的,其实道理一样。所谓:『都摄六根,置心一处。』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我们跟外界的关系是通过六根对六尘而产生六识的,如果我们的根不收摄,会经常跟外界产生关系,我们的业障习气就容易现行。譬如:眼睛看到好吃的东西就想吃,起贪心,眼睛看到不喜欢的人,就起瞋心、乱心等,因为不能够收摄六根,所以心不能够定,而收摄六根是叫我们的六根暂时不要起作用。
其次,置心一处:就是把我们的注意力,专注在一个对象上,这对象你可能是用念佛或持咒的方法,这样称为静,也就说我们身心安置在一个特别的状况,跟外界产生绝缘;静─如果就修行而言:主要由心理之静讲起,但跟身体的静,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讲到收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身体也是要静,一般人身体动,心不容易定。因为跟我们的气血有关系,我们的呼吸愈微弱;心愈能够定,呼吸愈粗糙,心就愈乱。而身体也是一样,身体愈安稳,心愈能够安定,所以要使心静,必需身先能够安定。也就说为什么我们谈到真正的修行,必要由打坐入手;我们不要唱高调说:行、住、坐、卧、都是禅,那是对已经开悟者,功夫很深者才能说的;而我们一般人静的功夫都做不好,动中根本不用谈。我们说:静中的功夫有十分;动中才有一分的功夫。所以要身先能够静,心才有办法定,因此要修定,从静而入手,而静里要从坐里面去坐。
要讲到一个问题:如果单单讲身体的定,那也可以说:很简单嘛!我这样坐也是定,不要动就好了嘛!躺着也是定,站着也是定,为何一定要盘腿坐呢?腿盘起来!那么辛苦!左边也痛,右边也痛!为什么?一定要坐?一般人最喜欢的,大概是─躺着:躺着大概就是睡着。睡着了!你在哪里都不知道,怎么可能会有智慧,不可能的。站着─重心比较高,不稳,而且比较容易累,站不久。所以坐是最好的。不但可以坐得持久更坐得稳,坐的时候头脑也比较清楚。所以对一般初学者而言,是从坐开始入门。我们常讲:静坐!打坐、有人讲禅坐啊!其实一开始是打坐,先坐稳,然后再讲功夫,功夫好一点,身能够静,心也能够静,至于讲禅,还早得很!也就说我们今天讲禅这观念。
禅定静坐,最后的目的是要有禅的体验,要有禅的境界,但老实的修行是从坐开始。因此我们在今天可以发现整个佛教,有很多奇奇怪怪的修行法门,譬如:有人喜欢朝山,有人喜欢拜佛!但以真正调心而言,以坐是最有效的调心法门,因为是在这种状况之下,我们的身心最安定,能够止也能够观,朝山虽有止也有观,但效果不可能比打坐好。
事实上,如果我们真的去看原始佛教,释迦牟尼佛最初成道之后,说法教化,其实只有两种:第一个是听经闻法,第二是打坐禅观,这是最根本的修行方法。就我个人而言也是这样子,以看经思惟,还有打坐参禅为主要的修行方法。这也就说:我们讲禅定静坐是要把一个最高的理想,跟我们最现实的这个方法,要把它连起来。否则有人讲的偏高说禅不在坐,行、住、坐、卧都是禅,但你不从最基本的入门,不可能得到那个境界;反之,如果我们从坐入手,要知道最后的目的在哪里?如果不知道最后的目的,一直坐,坐到最后跟外道的坐法,其实就没有什么两样了!这是讲禅定静坐!
我们再补充一点:如果看早期的《阿含经》会发觉到说:佛陀坐下的弟子,为什么有的人,听了几句话即开悟?我们虽听得那么多竟然还没有开悟!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定力不够;佛陀的大弟子,当时不管是舍利弗,目犍连或其它的弟子,他们当时都是外道的众生,但虽然是外道没有佛法的知见,但在修定的功夫都够了。因为他的定,我们刚才讲到:定能够降伏业障习气,如果他的业障习气已消得差不多了!那你给他一个正确佛法的观念,他当下就能够相应;我们最初讲到:为什么我们听到很多佛法,还不能能够跟它相应,主要是我们的业障习气在作怪;外道他们的定力够,所以一听到佛法,就能够很快证悟,我们也是看到中国禅宗史上有很多公案,那些人也很奇怪,几句话听了都开悟,而我们左看右看,都看过了,也不止好几次,却没有开悟,关键处也是由于定力不够故!
所以知见的培养,其实并非很困难的;但要能够真正的降伏业障习气,这个就要花功夫!现代也是很多人谈禅是顿悟,但顿悟那是结果,是果位上的问题;而是需由渐修里去入手,如果你没有渐修因,哪会有顿悟果呢?渐修只是把我们一些业障消除掉之后,要证果与否,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这是我们把禅定静坐的观念,先跟大家说明,也就说最后的目的在要修证;入手的方便从静坐及闻思。闻思的基本功夫,在佛学院所讲得很多了!修是从坐、静、定、禅。(程序:闻思,坐ð静ð定&et…
《《天台小止观》讲记 禅定静坐的观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