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小止观》讲记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我们把总论再讲一下,就是刚才讲到为什么要学静坐?静坐能产生如何的功效?我们还是用书的方式,把这观念重新消一下:正文P.1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我们想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了!现在很多人,我们劝他学佛修行,他回答:心好就好!为什么一定要归依?为什么一定要吃素?为什么一定要学佛打坐呢?心好就好了!这句话虽然没错,但我们可以反问他一句话:心好!如何才叫做好呢?

  ¨ 何谓心好?

  每个人对好的定义不一样,那些杀人犯也认为他杀得理直气壮的,他也不觉得他错,而认为是他该作的事情,这事情好不好?牵涉到我们个人的判断。就像:基督教所认为的好,就是要信天主才是好,其它的都不好!世间人认为要赚钱,赚愈多愈好!所以怎样叫做好?你要有正确的佛法的知见,才知道它怎样叫做好。

  自净其意的净,我们简单讲:就是一般人讲的心好。心怎么才叫做好?如果没有经过一种很深刻的思考甚至深刻的体验,我们不知道怎样才叫好?第二个更现实是:你知道何谓好,就好了吗?那更遥远哩!对不对?我们知道不要生气,结果你还是生气;知道不应该贪,结果贪心就是没办法把它摆下!所以说心好就好,我们承认!但你知道何谓好吗?你能够真的叫你自己好吗?不可能!所以好,要有好的理论作引导,而且要有好的方法去修正,才有可能慢慢好的。

  所以如果不经过佛法智慧的引导,不经过深切扎实的修行,要心好!只是一种口号,没有意义也!要真正下过功夫,才知道何谓好!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没有错,坏事不要做,好事多做,真正要做得到,要有佛法的正确观念与知见以及修行的功夫,这样才是所谓的佛教。

  所以自净其意,可以讲得比较浅,也可以讲得很深,讲的深─像大乘、空宗、有宗、小乘、天台、华严愈讲愈深。你要说好,不是那么容易定义能够掌握的,要经过很深刻的修行才能确定。其次我们看:

  夫泥洹真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

  泥洹就是佛法最后所求的目的,或者翻译为涅槃,涅槃平常我们是翻译作圆寂。圆是圆满;寂是寂灭。很多人了解到涅槃,只是了解到寂灭,而没有了解到圆满;要圆满而寂灭,才叫做涅槃;所以圆满是要在理、事都能够做得很圆满,这以后我们会再详细的了解。要达到佛法最后的目的,也就是刚才所讲的禅定静坐,最初禅坐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止观二法。

  所以然者,止则伏结之初门,观则断惑之正要。

  ¨ 止观

  结就是烦恼障的意思,我们刚才说到,有人身体状况不好,气血不顺,他就会有很多情绪,对不对?所以我们常讲:这个人打结了,而且这个结可能在身体的某个地方。有人说:这个人头脑好象不通了。真的就是不通,线路不通,就是想不出来。所以用打坐的方法,能够把烦恼结、身体的结疏通,因为身体有结,所以心里也有结;因为心里有结,所以身体也有障碍,身心是互相影响的。所以要用定、用静的方法来疏通这个结,来使刚才所讲的业障习气像水中这些沙子能够沈淀,沉淀之后身心才能静,才能清楚明亮。

  观,其实就是指智慧。众生的烦恼,其实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贪瞋痴的烦恼;一种是知见上的迷惑,所谓的常、乐、我、净,这些观念上的错误,因为观念上的错误,才会产生不好的行为;因为不好的行为,才会造成身心上种种的结。因此佛法最重要的,是在于澄清一些基本的观念,观念清楚,结就自然能够慢慢消掉,而烦恼亦会慢慢消掉。

  佛称为觉悟。觉悟到什么?觉悟到我们这个迷惑的根本。这也就说:止观是指定慧而言,有止有观才能使定慧能够圆满成就。正文P.1

   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质

   刚才讲到修定对五蕴─色、受、想、行、识都能有所助益。爱养心识之善质,我们可以从刚才所讲受、想、行、识的变化去分析,「受」能够让情绪能够稳定;「想」让思想、记忆、判断能够圆满;「行、识」─使意志能够集中,智慧能够增长,这是从正面讲的,对不对?伏结之初门,只是消极说能够把这些烦恼结消掉;爱养心识,是指从正面能得到如何的好处而讲的。

  ¨ 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

  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跟断惑之正要,刚好是一正一反,反的能够断,正的这些正见才能体会出来,也就说当我们心如止水、心如明镜的时候,才能看到这世界的真相;如果一盆水很脏或水很不稳定,所有世界的景相在里面都产生偏差而变形了,我们就看不到这世间的真相!所以观是策发神解之妙术,这是止之后观照这个理,观照事就能够看得清楚、客观而公正!

  止是禅定之胜因,观即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他,法皆具足。

  止是禅定是胜因,观即智慧之由藉。是指定慧二门,所以对修行而言,不出定慧二法,有人也许会问:佛法不是讲,戒定慧吗?其实可以用定慧来说明。我们现在花一点时间,把戒定慧三学的关系说明一下。有一种说法,说由戒生定,由定发慧,这种讲法很普遍,但这种讲法并不是很圆满的。

  ¨ 三学关系

  我们现在以戒开始先讲:

  (一)戒为何能生定?心能够定,最重要的是我们心中要能够问心无愧,以佛法最重要而言,就是问心无愧,心才能定。我们常讲:『平日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一个人如果亏心事做多,一忙的时候还不觉得,一静下来的时候,他就会自己不安了,所以人如果没有好好守戒,你心真的要定,业障就来了!过去所做的这些坏事,影像就不断地出现,你就没办法安坐,也有很多人希望好好修行,但是他的业障就现行了;所以要有戒的基础,才能修定,这是从戒而讲定。再从戒而讲慧,慧就是没有烦恼。戒行不好者,心不能安,心不能安,怎么可能没有烦恼,所以要有戒才能成就定慧。这是以戒为基础,讲定慧。

  (二)以定为基础讲戒跟慧:有时候我们心里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如果业障习气一来,你就做不得主,对不对?刚刚说:我们对佛法的了解其实也算不少,为何不能表现得很好?因为有业障在,所以要用定的方法,才能降伏业障习气,才能守好该守的戒。所以这时候反而是由定来成就戒,人在定中是不可能犯戒的,在定中没有贪瞋痴的烦恼,当然不可能犯戒的,所以讲到定共戒,讲到道共戒,由定而能够守戒;由定发慧,这我们刚才已讲过了!

  (三)以慧而言讲戒:无智慧者,根本不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不该做;释迦牟尼佛是成道之后才开始制戒的,再为后来这些比丘、比丘尼定戒,所以戒是什么?就是遵守智慧的原则,表现我们的身心行为,没有智慧引导,根本就没有一个标准。所以要有慧才能真正的守戒,否则那种戒就变成为一种束缚。不能从内在体会这些法,只是从戒去守,就变成束缚,很多人就觉得变成很不自在,所以要有慧才能有真正的戒。

  那由慧而能够定呢?有很多人常问:我的心要怎么收摄?我说:你要收到那里呢?收到口袋里吗?要收在什么地方?其实就禅而言,心没有收摄的问题,只是不要攀缘、不打妄想就好了!

  佛法所讲的,心本来就是心包太虚,心遍一切处!所以没有要把它收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只是我们一直处于妄想执着里打转,所以要暂时把这些境界隔开,使我们不要产生攀缘。反之,如果你的心不攀缘,心放在哪里就不是问题。所以一个有智慧者知道,世间本来是如梦如幻的!就不会产生一些妄想,自然就不会产生攀缘,所以在任何状况心都能够在定中,这是由慧讲到定。三学─不管是从何开始或从定慧入门,最后一定是三个都能够圆满,才是所谓的佛法。偏于定、偏于慧、或者偏于戒,都不是圆满的。

  所以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他,法皆具足。

  所以真正能够成就定跟慧,才能对自己有帮助,才能去帮助别人。

  故法华经云: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庄严 以此度众生,当知!此之二法,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

  我想这文字很清楚!

  故经云: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名之曰愚;偏学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

  ¨ 如果放眼看今天的台湾佛教:

  (1)修信愿者多,尤其表现在净土法门;就是要信佛、拜佛、拜忏,在很多的仪轨上花很多时间,重信愿的,在整个佛教占了很大的部份;但信愿不足以表现佛法的特色,因为其它的宗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他们一样是有信愿。你说:你是到天堂去,我们是到极乐世界去!他们说一样嘛!还是有地方去,还是有主可以依嘛!所以单单强调信愿,不是佛法的特色。

  (2)另外有一些人是偏重于福德方面的培养,是说做一些善事,善事其它的人,其它的宗教也在做,所以也不足以表现佛法的特色。

  (3)所以只有真正的定,尤其是智慧,这才是真正的佛法。

  所以我们看目前在整个台湾佛教,因为偏重于修信愿、修福德者很多,所以好象佛教徒有很多;但真正有正知正见的不会太多;有正知正见,以及找到正确的修行法门的人就更少!所以我们要学佛,尤其已经出家了,要真正掌握我们该努力地方向。我们信愿其实已有了,如果没有真正的信愿,你不可能到佛学院念书,不可能出家,有了信愿之后,就要进一步修定慧;如果你只有信愿,没有修定慧,等于只是把根扎下去而已,不进一步求开花结果,所以真正入了佛门之后,在于修定慧,定慧成就了,可庄严自己又可度众生。

  所以这句话『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名之曰愚;偏学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反正都是偏差的。我们刚才又讲到:福德,如果没有智慧而修福德,是有漏的福德;我们今天也看到很多人,…

《《天台小止观》讲记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