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我們把總論再講一下,就是剛才講到爲什麼要學靜坐?靜坐能産生如何的功效?我們還是用書的方式,把這觀念重新消一下:正文P.1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我們想這句話,很多人都聽過了!現在很多人,我們勸他學佛修行,他回答:心好就好!爲什麼一定要歸依?爲什麼一定要吃素?爲什麼一定要學佛打坐呢?心好就好了!這句話雖然沒錯,但我們可以反問他一句話:心好!如何才叫做好呢?
¨ 何謂心好?
每個人對好的定義不一樣,那些殺人犯也認爲他殺得理直氣壯的,他也不覺得他錯,而認爲是他該作的事情,這事情好不好?牽涉到我們個人的判斷。就像:基督教所認爲的好,就是要信天主才是好,其它的都不好!世間人認爲要賺錢,賺愈多愈好!所以怎樣叫做好?你要有正確的佛法的知見,才知道它怎樣叫做好。
自淨其意的淨,我們簡單講:就是一般人講的心好。心怎麼才叫做好?如果沒有經過一種很深刻的思考甚至深刻的體驗,我們不知道怎樣才叫好?第二個更現實是:你知道何謂好,就好了嗎?那更遙遠哩!對不對?我們知道不要生氣,結果你還是生氣;知道不應該貪,結果貪心就是沒辦法把它擺下!所以說心好就好,我們承認!但你知道何謂好嗎?你能夠真的叫你自己好嗎?不可能!所以好,要有好的理論作引導,而且要有好的方法去修正,才有可能慢慢好的。
所以如果不經過佛法智慧的引導,不經過深切紮實的修行,要心好!只是一種口號,沒有意義也!要真正下過功夫,才知道何謂好!所以『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沒有錯,壞事不要做,好事多做,真正要做得到,要有佛法的正確觀念與知見以及修行的功夫,這樣才是所謂的佛教。
所以自淨其意,可以講得比較淺,也可以講得很深,講的深─像大乘、空宗、有宗、小乘、天臺、華嚴愈講愈深。你要說好,不是那麼容易定義能夠掌握的,要經過很深刻的修行才能確定。其次我們看:
夫泥洹真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
泥洹就是佛法最後所求的目的,或者翻譯爲涅槃,涅槃平常我們是翻譯作圓寂。圓是圓滿;寂是寂滅。很多人了解到涅槃,只是了解到寂滅,而沒有了解到圓滿;要圓滿而寂滅,才叫做涅槃;所以圓滿是要在理、事都能夠做得很圓滿,這以後我們會再詳細的了解。要達到佛法最後的目的,也就是剛才所講的禅定靜坐,最初禅坐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止觀二法。
所以然者,止則伏結之初門,觀則斷惑之正要。
¨ 止觀
結就是煩惱障的意思,我們剛才說到,有人身體狀況不好,氣血不順,他就會有很多情緒,對不對?所以我們常講:這個人打結了,而且這個結可能在身體的某個地方。有人說:這個人頭腦好象不通了。真的就是不通,線路不通,就是想不出來。所以用打坐的方法,能夠把煩惱結、身體的結疏通,因爲身體有結,所以心裏也有結;因爲心裏有結,所以身體也有障礙,身心是互相影響的。所以要用定、用靜的方法來疏通這個結,來使剛才所講的業障習氣像水中這些沙子能夠沈澱,沈澱之後身心才能靜,才能清楚明亮。
觀,其實就是指智慧。衆生的煩惱,其實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貪瞋癡的煩惱;一種是知見上的迷惑,所謂的常、樂、我、淨,這些觀念上的錯誤,因爲觀念上的錯誤,才會産生不好的行爲;因爲不好的行爲,才會造成身心上種種的結。因此佛法最重要的,是在于澄清一些基本的觀念,觀念清楚,結就自然能夠慢慢消掉,而煩惱亦會慢慢消掉。
佛稱爲覺悟。覺悟到什麼?覺悟到我們這個迷惑的根本。這也就說:止觀是指定慧而言,有止有觀才能使定慧能夠圓滿成就。正文P.1
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質
剛才講到修定對五蘊─色、受、想、行、識都能有所助益。愛養心識之善質,我們可以從剛才所講受、想、行、識的變化去分析,「受」能夠讓情緒能夠穩定;「想」讓思想、記憶、判斷能夠圓滿;「行、識」─使意志能夠集中,智慧能夠增長,這是從正面講的,對不對?伏結之初門,只是消極說能夠把這些煩惱結消掉;愛養心識,是指從正面能得到如何的好處而講的。
¨ 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
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跟斷惑之正要,剛好是一正一反,反的能夠斷,正的這些正見才能體會出來,也就說當我們心如止水、心如明鏡的時候,才能看到這世界的真相;如果一盆水很髒或水很不穩定,所有世界的景相在裏面都産生偏差而變形了,我們就看不到這世間的真相!所以觀是策發神解之妙術,這是止之後觀照這個理,觀照事就能夠看得清楚、客觀而公正!
止是禅定之勝因,觀即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他,法皆具足。
止是禅定是勝因,觀即智慧之由藉。是指定慧二門,所以對修行而言,不出定慧二法,有人也許會問:佛法不是講,戒定慧嗎?其實可以用定慧來說明。我們現在花一點時間,把戒定慧叁學的關系說明一下。有一種說法,說由戒生定,由定發慧,這種講法很普遍,但這種講法並不是很圓滿的。
¨ 叁學關系
我們現在以戒開始先講:
(一)戒爲何能生定?心能夠定,最重要的是我們心中要能夠問心無愧,以佛法最重要而言,就是問心無愧,心才能定。我們常講:『平日不做虧心事,夜半敲門心不驚』一個人如果虧心事做多,一忙的時候還不覺得,一靜下來的時候,他就會自己不安了,所以人如果沒有好好守戒,你心真的要定,業障就來了!過去所做的這些壞事,影像就不斷地出現,你就沒辦法安坐,也有很多人希望好好修行,但是他的業障就現行了;所以要有戒的基礎,才能修定,這是從戒而講定。再從戒而講慧,慧就是沒有煩惱。戒行不好者,心不能安,心不能安,怎麼可能沒有煩惱,所以要有戒才能成就定慧。這是以戒爲基礎,講定慧。
(二)以定爲基礎講戒跟慧:有時候我們心裏也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但如果業障習氣一來,你就做不得主,對不對?剛剛說:我們對佛法的了解其實也算不少,爲何不能表現得很好?因爲有業障在,所以要用定的方法,才能降伏業障習氣,才能守好該守的戒。所以這時候反而是由定來成就戒,人在定中是不可能犯戒的,在定中沒有貪瞋癡的煩惱,當然不可能犯戒的,所以講到定共戒,講到道共戒,由定而能夠守戒;由定發慧,這我們剛才已講過了!
(叁)以慧而言講戒:無智慧者,根本不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不該做;釋迦牟尼佛是成道之後才開始製戒的,再爲後來這些比丘、比丘尼定戒,所以戒是什麼?就是遵守智慧的原則,表現我們的身心行爲,沒有智慧引導,根本就沒有一個標准。所以要有慧才能真正的守戒,否則那種戒就變成爲一種束縛。不能從內在體會這些法,只是從戒去守,就變成束縛,很多人就覺得變成很不自在,所以要有慧才能有真正的戒。
那由慧而能夠定呢?有很多人常問:我的心要怎麼收攝?我說:你要收到那裏呢?收到口袋裏嗎?要收在什麼地方?其實就禅而言,心沒有收攝的問題,只是不要攀緣、不打妄想就好了!
佛法所講的,心本來就是心包太虛,心遍一切處!所以沒有要把它收在什麼地方的問題,只是我們一直處于妄想執著裏打轉,所以要暫時把這些境界隔開,使我們不要産生攀緣。反之,如果你的心不攀緣,心放在哪裏就不是問題。所以一個有智慧者知道,世間本來是如夢如幻的!就不會産生一些妄想,自然就不會産生攀緣,所以在任何狀況心都能夠在定中,這是由慧講到定。叁學─不管是從何開始或從定慧入門,最後一定是叁個都能夠圓滿,才是所謂的佛法。偏于定、偏于慧、或者偏于戒,都不是圓滿的。
所以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他,法皆具足。
所以真正能夠成就定跟慧,才能對自己有幫助,才能去幫助別人。
故法華經雲: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莊嚴 以此度衆生,當知!此之二法,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若偏修習,即墮邪倒。
我想這文字很清楚!
故經雲:偏修禅定福德,不學智慧,名之曰愚;偏學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
¨ 如果放眼看今天的臺灣佛教:
(1)修信願者多,尤其表現在淨土法門;就是要信佛、拜佛、拜忏,在很多的儀軌上花很多時間,重信願的,在整個佛教占了很大的部份;但信願不足以表現佛法的特色,因爲其它的宗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他們一樣是有信願。你說:你是到天堂去,我們是到極樂世界去!他們說一樣嘛!還是有地方去,還是有主可以依嘛!所以單單強調信願,不是佛法的特色。
(2)另外有一些人是偏重于福德方面的培養,是說做一些善事,善事其它的人,其它的宗教也在做,所以也不足以表現佛法的特色。
(3)所以只有真正的定,尤其是智慧,這才是真正的佛法。
所以我們看目前在整個臺灣佛教,因爲偏重于修信願、修福德者很多,所以好象佛教徒有很多;但真正有正知正見的不會太多;有正知正見,以及找到正確的修行法門的人就更少!所以我們要學佛,尤其已經出家了,要真正掌握我們該努力地方向。我們信願其實已有了,如果沒有真正的信願,你不可能到佛學院念書,不可能出家,有了信願之後,就要進一步修定慧;如果你只有信願,沒有修定慧,等于只是把根紮下去而已,不進一步求開花結果,所以真正入了佛門之後,在于修定慧,定慧成就了,可莊嚴自己又可度衆生。
所以這句話『偏修禅定福德,不學智慧,名之曰愚;偏學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反正都是偏差的。我們剛才又講到:福德,如果沒有智慧而修福德,是有漏的福德;我們今天也看到很多人,…
《《天臺小止觀》講記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