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之姿勢
80年9月21日
今天講打坐的姿勢跟數息的方法,我在這邊所上的課,是采用《天臺小止觀》隋智者大師撰;我想大家都知道我在農禅寺有講初級禅修訓練班,在禅訓班裏面,時間是比較短,八個小時,跟天臺小止觀內容,大部分是相同,有些不一樣,我基本上就是在時間的允許狀況下,把對各位比較重要的部分先講,現在我們先講基本姿勢:
¨ 基本姿勢
我想各位都知道,打坐當然就是盤腿,先將盤腿的幾個要領說明:
首先講單盤─
有個大原則,我們一般有二個墊子,就是上下層,一個比較大的方墊是放腳的,另外一個小墊子是坐在臀部下面的;在農禅寺講的時候,因爲是用兩個墊子,所以用兩個墊子說明:首先,坐上去時小墊子只坐臀部,不要大腿也放進去了。也就說如果用小墊子,身體的前側跟墊子的前緣貼齊就好了!有人一坐就坐得太後面,這兩個大腿就會夾在墊子的緣上面,這樣如果坐不好,大概叁五分鍾,腳就開始麻了!所以一個大原則,如果是坐兩個墊子,第一個墊子,臀部坐上去,大腿不要坐上去!就是墊子的前緣跟上半身前部貼齊就可以了!
其次,第二個大原則兩個膝蓋最好能夠同時貼緊地面,有人坐起來,兩只腳一邊會翹、會架空,我們都知道叁點形成一個面,才會穩。叁個點是兩個膝蓋,加上臀部,叁點的面能夠坐正,身體才能坐得穩。如果有一只腳一邊翹得高高的,那頂多是兩個點而已,另一個點懸空,沒有貼地,坐不穩。所以大原則是兩個膝蓋同時能貼地,但有人就是沒辦法貼地,一邊會翹起來,所以對初學者而言,我們把臀部稍微墊高一點,對他們比較方便,也就可以把腿放得比較平一點;這也就說我們看很多書上寫說:後面之墊子要多高?有的寫要四寸,有的說要怎樣?其實問題不在到底要幾公分?而是你坐上去能讓兩膝蓋能夠平貼。有人的腳可能已經很平順了,不需要坐墊子就能夠很穩了!這時候,墊子需不需要就無所謂,所以高度是你自己來坐,自己來感覺比較重要!
標准─
(1)不管你是右腳在下,還是左腳在下,一般人剛開始在坐的時候,總會有一只腳,比較習慣。就以那只腳先盤爲主;像我的習慣以左腳在上,右腳盡可能往小腹內側拉,使我們兩膝蓋貼地面。
(2)另外一個狀況:如果兩膝蓋貼地,後面又坐著墊子,身體事實上是往前面稍微傾斜的,並非垂直地面,尤其是我們另外有很重要的大原則就說:身體要坐得穩,臀部下面的墊子要比膝蓋略高一點,肩膀才容易打直;否則膝蓋高過臀部,腰要打直,只好向後仰了。
所以要能夠坐得穩,就是把臀部稍微墊高一些,使兩個膝蓋一方面能同時著地,二方面又使臀部比膝蓋高,身體稍微向前傾,這樣坐起來比較輕松,而且比較能夠持久!這是一個大原則;第二個就說我們上半身之重心,是要放在叁角形裏面,所以臀部是稍微墊高,身體是稍微向前傾斜,不是垂直,重心才會平均放在叁角形裏面,這樣就能用比較輕松的姿勢,把這個姿勢坐好,而且能夠持久。
如果再講得細微一點,坐的時候,是要把臀部稍微向後拉出去,身體要稍微向前面挺出去,似小腹凸出,腰部成爲弓型狀,如果能夠坐好,就不會一下就垮下去,有人剛學打坐五分鍾、十分鍾,腰就要調整一次,不能把握坐的姿勢要領很辛苦,又不耐久;這個姿勢,各位可以練習一下:幾個大原則─兩膝蓋平貼,臀部略高,身體向前面傾,重心大概在臀部的前面,這是講到我們的下半身。
上半身比較簡單,就是打直,我們從側面看:從百會穴到耳朵、頸部,到肩部到腰下來,剛好是一直線,從後面量香板,其實不是很准的。
手:很多人在打坐的時候,不知不覺,會在肩膀上用力,爲什麼?有人想要進大殿,很正經,很慎重!身體就沒辦法放松!打坐要坐得好,其實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要會放松,怎麼放松呢?就是不要用力而已!但其實不容易!有人在下意識,就是很容易會在某個地方用力,嗯!嗯!很容易!這不是我們故意的,而是在下意識中,要如何坐好?就會用力、用勁!而把身體繃緊。所以手自然下垂,有人會這樣提起來,拱起來向後,坐久了肩膀就開始痛了!如何讓肩膀自然下垂放松,結手印呢?現在有很多種講法,有的說:你盤右腿,就要要左手在上;盤左腿,要右手在上,講很多,但我想大概沒有那麼大的差距。
如果以我的感受,首先手放在什麼地方?就是兩個腿上面!小腹下,不要放太前面,也不要捧在心上太高了!最輕松就是剛好放在小腹下,腳背上面,手你習慣于右手在上,或左手在上皆可!
但是在某種意義不太一樣。因爲如果我們兩只手合起來,形成一個圓,氣血會循環,如果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大致來講,氣是這樣轉的,爲什麼?我們看一般人的手,一只手較白,一只手較黑,它是動脈出來,靜脈回去!(氣血由下方手的動脈出來,由上方手之靜脈回去!)。反之,如果以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則氣血由右手的動脈出來,從左手之靜脈回去,從左或從右轉,我想對大部分人而言,沒有很大的差別!除非說有一種特別的病;很多人在一段時間後,還要換腿、換手,搞得迷迷糊糊很辛苦,這不需要!
右手大姆指相接,有人接得很辛苦,過一段時間,又不見了,斷掉了!所以手只要相切就好!爲什麼要相切呢?就是講到氣的問題,兩姆指相切,讓氣相通,氣用現代話就是能量或電─電線不需要這樣接,才通得過去;有很多人的姿勢做得很拘謹,很容易就散開了。
打坐是要坐給自己用的,而不是要給別人看的;給別人看的,要坐得很好看的樣子,大家來看!自己用比較實在一點!這是講到手。有人體質比較弱,你打坐要坐到兩邊的手指相接,還不是那麼快,所以體質較弱者,可以用虎口相切;我們在冬天天氣很冷的時候,很自然的虎口相切,兩邊的氣能夠左右貫通,就能減少能量之浪費。
頭部:頭要正、頸要直、收下颚。剛才講到:從側面看,要使整個人的百會穴、耳朵、頸部成爲一直線。一般人頭部很容易變成向前面看,有人打坐時頭部會勾下來,如果以男衆而言,就是下巴貼住喉結的地方,百會穴剛好頂天。
舌頭:頂著上颚,就是上面門齒的後方。爲了讓我們上下的氣銜接的比較順,前面的地方,中醫稱爲任脈,如果舌頭不頂上颚,因爲不順暢,則氣不容易通;舌頂上颚,有人會剛開始因此口水太多,咽下去就好!不會有什麼事的,過一段時間就調節了!
眼睛:我們看佛菩薩的眼是半閉的狀態,打坐沒有眼睛睜得大大的,一般而言是睜二叁分眼,大概以四十五度的角度下垂,看兩叁尺的地方!因爲有的人眼睛得太大,容易受到外緣的影響!
有人全閉:1.容易昏沈─眼睛閉上去,就不省人事!
2.産生幻覺─在我們打坐的過程,容易會産生幻覺。如果眼睛睜開,至少說我還在這裏,眼睛閉上,就不知道到哪個世界去了!
但也有一些人,全部睜著他也習慣,全部閉著睡覺他也習慣,睜二叁分眼,尤其坐叁個鍾頭,四個鍾頭很不習慣,也有這樣的人;我們只能說,如果全閉,沒有這些問題,就全閉,就某方面而言對氣脈會好一點。
因爲我過去有一種經驗,氣從上面要通過眼睛時,本來是睜開的,就會閉上去!閉得眼睛很重,好象著魔一樣,待氣通過後,眼睛才睜得開,也就說在這個過程我可以體會到,眼睛閉上去,對上下氣是比較順的。我們已經從腳講到眼睛,打坐的姿勢,大原則大概就是這樣子。
最重要的要領,就是身體要放松!單盤坐久,慢慢習慣了可采用雙盤,雙盤對坐而言,其實是比較穩的;有一點是說:我們剛開始打坐,當然可以說怎樣的姿勢最標准,但對于不是坐得很習慣者,在剛開始上坐的時候,先求坐得舒服、安穩、坐得持久爲原則。你不要聽人家講說,這兩膝蓋的地方要坐得愈小愈好,就拚命去弄,結果坐不到五分鍾,就放腿,沒有用;剛開始還是以坐得安穩持久舒服爲原則,等到坐到一段時日後有狀況時,再求忍耐,不要一開始就掙紮忍耐,哪時候能夠用功呢?
¨ 打坐之方法
打坐,有人認爲就是坐在哪裏,什麼都不要想就好了,很多人的觀念就是這樣子。事實上不要想,沒有那麼容易,還是很多妄想在哪裏打轉,我們上次說,打坐的大原則,就是『收攝六根,置心一處!』。收攝六根,就是對于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不要去管它;置心一處,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地方;也就是愈能集中在一個地方,外面的境界對我們的影響,相對的就是愈少。愈不可能起妄念;所以對初學者而言,都是有方法可用的,就是集中注意力的方法,也就是像剛才講的,身體放松,而精神要有集中方法可以用。
我們現在就講方法。這方法其實已經很多人在用了,譬如說:打坐念佛!不管是念佛或念觀世音菩薩,或有人是持准提咒或大悲咒,念一個特別的音;或者有人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身體的某一個部位。我想很多人都聽到,所謂的觀丹田,注意丹田,身體的某一部位。
我們先講注意身體的某個部位,如果照生理的反應而言,氣血就會集中到那地方。譬如:注意力放在頭頂,氣血是向上升的;注意丹田,氣會向下沈,如果注意腳底,氣會往下更沈!就人而言:身體本來就是在循環了,事實上不須要特別集中在哪個部位。所以有時候,爲了一些特殊的狀況可以用;譬如有人很生氣的時候,氣血就往上沖,所以只好把注意力向下觀,氣血就會被導下來,可以集中在身體的某個部位,對治我們的病態。
生病可以用,譬如有人高血壓,可以把注意力往下導,低血壓,就是把注意力往上導;但不能作爲長期用功的方法,如果長期把注意力,注意眉心或注意丹田,身體的氣血會有偏差。
各位是否聽說過:像清海之流,教授他的門徒,是把注意力放在眉心,然後氣血上沖,因…
《《天臺小止觀》講記 打坐之姿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