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小止觀》講記 具緣第一

  

  具緣第一

  正文P.3

  雲何名緣?所謂行者,欲修止觀,必須具足五緣。五緣者:一持戒清淨,二衣食具足,叁閑居靜處,四息諸緣務,五得善知識。第一:夫欲修止觀,必須持戒清淨。如經中說〔遺教經─大正一十二冊1111A:依因此戒,得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應持淨戒。』雲何名持戒清淨相,有叁種行人、持戒不同。

  我想對于持戒上作幾點說明:一般人在講戒時,大部份都是講戒相,什麼五戒就是殺、盜、淫、妄,八戒、菩薩戒都是偏重于講戒相,但對于爲什麼要持戒的道理,並沒有講得很詳細或者很深刻。今天首先要講:

  ¨ 持戒的道理

  持戒基本,並不是學佛才需要持戒,或者信一個宗教,才需要持戒,我們人活著,就必需有他的戒行,爲什麼?這戒主要來自于兩個大因素:第一是因果:佛法一向講善因有善果,惡因有惡果;如果我們爲了要避免惡果,所以要避免去造惡因,這稱爲止持。第二、同樣如果我們爲了得到善果,我們必需去造善因,這稱爲作持。止持跟作持是持戒的兩大重點。

  該作的努力去做,不該作的就不要去做,這就牽涉到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一般人忽略掉了,我們說造善因得到善果,惡因得到惡果,何謂善惡?何謂善果?何謂惡果?最簡單講:我們不喜歡的叫做惡果;我們願意去接受的稱爲善果;因爲人情不同,所以對善惡的分辨就不一樣!

  ¨ 持戒的觀念與原則

  所以我認爲,要得到如何的善果,我去持什麼戒,這是我自己的選擇;要避免什麼樣的惡果,我持什麼戒,這是我自己的選擇,戒是從自己的智慧去選擇。戒不是從外來,很多人認爲,戒是因爲我們學佛!佛教有五戒,你就來守五戒,佛教有比丘戒二百五十條,你就來守吧!真正的佛教徒並不是這樣,而是我們要得到什麼樣的善果?要避免什麼樣的惡果?所以要去持這個戒。

  我們不講修行!就是世間法做事也是一樣,你要蓋一棟房子,房子要怎麼蓋?有它的物理學、工程上的學問,要怎麼做是作持;然後在做的時候,必需要避免一些禁忌,這禁忌譬如說:房子不能怎麼蓋,這水泥還沒有幹,你就不能繼續往上蓋,或者調泥、調沙的比例應該多少,有它必需注意的事項。或者,生病也是一樣,生病者要吃什麼藥,要做什麼樣的調養,這是作持;他必需要避免那些事情,什麼東西不能吃,什麼事情不能做,這是止持。你要不要遵守這規定,就是要看你希不希望讓病好;如果我不希望病好,就讓他病死了,這戒對你來講,就是不存在;這也就我再叁提醒的一句話,戒我們是根據因果的原則而做選擇的,選擇是在于你自己,不在于別人,不是佛告訴你,你必需這麼做。而是我們經過因緣果報的了解之後,我們認爲什麼事情該怎麼做,才是我們理想中的果報;什麼事情不該做,避免我們承擔不起的惡報,這是首先講到因果的原則,還有人情對善惡的不一樣。

  但事實上,人情的善惡,基本上還是差不多的,有些東西我們認爲可以不要,因爲你不知道那東西那麼好,不知道好,所以我們不覺得要,就像很多人不學佛,他說我已經過得很好啦!我不用學佛了!他不是不要,只是不知道這東西學了之後,對他有什麼好處;有人不學打坐,因爲他不知道打坐能夠給他什麼好處;同樣也有些人說,那些惡果我不怕無所謂;結果真的惡果降臨時,他自己承擔不起。

  所以我們最初講,善惡是經過人來選擇的,但既然成爲人,大概就有普遍的共業,共通的習性,所以戒對大部人來講,還是共同持的;除非你是一個很特別的人,特別到什麼地步?特別到你對自己的習性,對因果的變化,都能夠很了解,我們可以做另外的選擇。但這要有很大的把握,否則你說這戒我可以犯,因爲我不在乎,你犯了結果惡果降臨了,承擔不起。很多人就是這樣子,所以大部份的情況之下,佛教徒或其它宗教都是一樣,都有他共同要持的戒。

  因此,這戒就牽涉到人情世故的關系,所以在不同的時間、空間,在不同的人當中,都會有一些變化,從印度到中國,從古代到現代都有一些變化,爲什麼呢?因爲人情不一樣,人對善惡的標准感受不一樣,所以戒慢慢會有一些變化。這也就說佛教,釋迦牟尼佛雖然製戒之後,後來又說小小戒可舍,這小小戒可舍是什麼意思?不是那個戒可以不守;而是在不同的時空,不同的因緣之下,可以做不同層次的調整,這是第一點,從因果跟善惡去了解戒。

  我們進一步講對學佛人而言,要遵守幾個大原則:

  ¨ 從叁種發心談:

  第一大類出離心:希望得到解脫的果報,必需遵守的就是要從出離心去修行,出離我們的邪見、習性,出離一些不好的行爲。邪見就是一些偏差的觀念,習性就是貪瞋癡的這些心態,不好的行爲就是殺、盜、淫、妄等等這些,這一大類,是爲了得到解脫的果報,必須具備出離心而遵守的一切戒,在比丘、比丘尼二百多條戒,比較上是偏重于這一大類的戒,是以出離心來守的戒條。

  第二大類慈悲心:是屬于爲了弘法度衆生所製的戒。我們都希望其它衆生也來學佛,也來修行,也得到解脫的果,所以爲了度衆生,必需發慈悲心。

  第叁大類菩提心:可以包括前面兩種,稱爲菩提心。就是要經常保持自度度人的願心,才會去努力,很多人對于戒的這叁個綱要不了解,所以會産生很多的疑惑。譬如:很簡單講,一些在家信徒供養法師,他會把最好的一些東西,如食物、衣服等來供養法師,這時候你接受還是不接受,這牽涉到我們的重點,如果站在出離心的立場,不可以接受;因爲接受好的東西,就初學者來講,會增長貪心、慢心,得到很多好東西,就是容易産生後遺症。所以站在個人解脫的立場上,不可以接受,接受之後會有很多的弊端,但有時候是站在慈悲心的立場;因爲衆生有這樣的需求,爲了滿足他們培福的意願,所以接受,這時候在接受與不接受之間,你是以出離心爲主來拒絕,或是以慈悲心爲主而來接受,這每個人選擇的不一樣。

  或者我們講到出離心、還有菩提心,印度是以托缽爲生活上的需求,就是吃飯;而托缽的形式到中國來之後,沒辦法用;因爲中國人對于這些出門托缽的,叫做乞丐,在中國的因緣變得沒辦法托缽;所以爲了修行,只好象中國禅宗到山上自己耕田、煮飯;如果站在出離心的立場上,這是不可以的。爲什麼?一個出家衆不可以自己耕田、自己做飯,但如果你不這麼做,根本沒辦法去修行。所以站在菩提心的立場,爲了要維持他的生活,爲了要維持他的道心,所以必須自立、自主、自耕、自食。這兩個戒從發出離心的立場上說,中國的和尚都是犯戒的,因爲中國的和尚都是在自己的廟裏煮飯吃,沒有一個出去托缽的,都是犯戒的。但站在菩提心來講,是應該這麼做。因爲這叁個在很多方面,我們看起來,就是在世間法上會有一些矛盾,所以每一個人,每一個時代,都有不同的選擇,如果我們不了解這總綱,我們會覺得很迷惘。

  譬如:妄語。如果一個醫生對于病人講妄語,對不對呢?可不可以呢?那你就是看看是站在出離心的立場,還是站在慈悲心的立場;站在慈悲心的立場上,對他講妄語,是爲了他好,不是爲了我好,對不對?站在出離心的立場上也是一樣;我做一個醫生,爲了病人講妄語,不是爲了多得到一些金錢,不是希望爲了多得到一些名利。所以對我個人而言,沒有所謂出離心的問題,因爲我並沒有去貪得到什麼東西,而只是爲了使病人的病況能夠早點康複,所以在出離心及慈悲心的立場,都沒有什麼問題。

  所以如果我們不了解持戒的精神,你雖然死守戒文,其實還是犯戒的,因爲所做的行爲跟真正持戒的精神根本不相應,不相應當然是犯戒;也就說一般人講戒的時候,很容易就是把戒講得很死,因爲不懂得戒的精神,講出來的必然是比較死板,就很容易造成自己跟別人的不協調。所以當我們能夠慢慢深入佛法,掌握到佛法的要義,從基本的要義去持戒,就比較能清淨自在。剛才講到禅定。

  ¨ 戒,有分做兩大類的戒:

  第一種我們共同生活的一種戒相:譬如說:不殺盜淫等,是共同生活的戒相,這共同生活的戒相,不只佛教有,其它宗教也有,就是生活中的戒相。

  第二種是爲達到某種目的而必須守的戒:佛法的目的與其它宗教的目的不一樣;所以佛法的戒跟其它宗教的戒就有些差別。那麼一個准備專修禅定的人,他因爲了要達到專修禅定的目的,所以他要守的戒就與一般專修福德事業、修信願者所守的還是不一樣。這一點我特別強調,雖然同樣是佛教裏面,學淨土者跟學禅的人,所持的戒還是會有差別,爲什麼呢?因爲他們的目的不一樣。剛才已講到你要得到怎樣的果,你必需造怎樣的因,很簡單的講:修淨土者,他必需經常念佛,憶佛,甚至經常要誦淨土叁經,因爲他希望要達到往生西方淨土的目的。那麼學禅、學打坐、學止觀的目的不在此,所以這些戒相,對他而言是不存在的,但他有他另外的戒相,因爲他們的目的不一樣;也就因爲善惡每個人的選擇不一樣,所以共中有別,人跟人之間有共同的戒,佛教與佛教之間有共同的戒。不同的宗派,不同的人,不同的修行法門,有它差異的地方,這也是我們必需說明的。

  所以事實上,所謂戒─具緣五緣,都是包括在修習禅定裏面的戒;甚至說到所謂的廿五方便,也是廿五種戒;爲了修禅觀者而必需具足的,或者說必須嚴守的廿五個條件,這是我們在講戒之前,先說明戒的精神要義及差別。

  ¨ 一持戒淨清相:

  正文P.3─

  一者:若人未做佛弟子時,不造五逆,後遇良師,教授叁歸五戒,爲佛弟子,若得出家,受沙彌十戒,次受具足戒,作大比丘,及比丘尼,從受戒來清淨護持,無所毀犯,是名上品持戒心也。當知!是人修行止觀,必…

《《天臺小止觀》講記 具緣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