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小止觀》講記 具緣第一▪P3

  ..續本文上一頁,經有它的經文,重點在于能對經文起觀照,什麼觀照?就是反省自己的行爲,像我們最常念的忏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這不是拿來念的,念不念不重要;而是說能不能依照這個文字反照我們的內心,說我就是貪瞋癡的衆生,我就是會造了很多惡業的衆生,要依照文字起觀照能力,然後我們才能了解自己身心的真正狀態。

  爲什麼要定才能起觀?因爲有的人身心很散亂時,觀照能力不夠;身心很定者,對自己妄念的起落會比較清楚,對自己內心的狀態會比較清楚,所以要依文起觀,然後才能了解自己的狀況。所以拜忏,我說重點在忏不在拜,你要依文起觀,就是要能夠觀照自己內心上面的一些缺失,而産生慚愧心、忏悔心。

  所以真正的拜忏,不在人多,人多心就散亂了,我們現在忏悔的法會,一次是幾百個人,铿铿锵锵的好多人,很熱鬧!身心是沒辦法定的,真正的定,像古代智者大師所作的忏法規定:《大悲忏》八到十五人,人不能多,人多心就亂了,所以必需少數的人,然後用一個很單純的儀式。其實儀式不是最重要的,因爲儀式複雜,人的心也不容易定;要用一種很單純的方法,在一種很甯靜的狀態,去誦經、作忏,這樣作了一段時間之後,身心能夠慢慢安定時;然後對自己妄想的起落,自己的身心狀態很了解,就能夠斷相續心。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問題在哪裏?才能去斷。這是我們講求滅罪方法的第二種稱爲拜忏。

  (3)第叁種是屬于禅觀─觀罪性空:最高明者是直接以禅定的方法,反觀自己的內心,所謂的觀罪性本空,爲什麼是觀罪性本空呢?一般人在所謂的犯戒,這就未來來講,現在造的是惡因;如果就過去來看,現在這是惡果,爲什麼?因爲你一定是有一些妄想、邪見,才可能造這個惡果;因此真正的忏悔,不在于忏悔行爲的本身,而是要更進一步的去了解,這些行爲是從那些觀念、心態所發展出來的,也就是真正的忏,要去找到真正的因。

  我們講到苦、集、滅、道也是一樣,苦集是什麼?只是現象的果,現象的果,你要去斷,不能夠直接從果去斷,要去追究它的因,觀罪性本空,去找到這個因,就知道這個因,都是妄想雜念而已,都是一些錯誤的;如果這個因是對的,你當然還是會繼續這個因,而去作這個果;如果這個因是錯誤的、是虛妄的,我們知道它是虛妄,就從此不再造這個因,這個果當然就不見了。所以觀罪性空,就是要了解罪因本身,是從衆生的虛妄的知見、虛妄的執著所産生的,這稱爲空;如果這個虛妄的因,不能夠覺悟出來的話,你說罪性是空,那還是空不了,因爲人還是會繼續他過去的邪見,過去的心態去作惡,如果這個不做,也會去做其它的,因爲他的因還在,所以如果對自己的身心狀態,能夠很了解,才有第六個稱爲斷相續心。

  ¨ 六者斷相續心

  忏悔重點是在斷相續心,就是發誓以後從此不做,有一些信徒在忏悔的時候,有一種很偏差的心態,認爲以拜忏的方法來祈福;他們認爲拜忏之後,然後就可以從佛菩薩那兒得到祈福,能夠感應得到一些他們所期待的,這是很奇怪的心態。既然自己要忏悔,就是認爲我作錯了,作錯就應該接受,人家給予的處罰才對,結果反而不是,我作錯了,其實我是很可愛的人,我是很好的人,我現在能夠坦然認錯,你看這個人不錯哩!有些那種小孩子的心態一樣!所以如果不能夠對自己的邪見、心態去深入的了解,就沒辦法斷除相續心,這個因還在,這個果,當然就會繼續不斷地造出來。這樣的忏悔是沒有什麼用的。

  ¨ 七者起護法心

  第七起護法心,八發大誓願度脫衆生這意思一樣!我們一個人你犯了錯,會憐愍自己,同時也會去憐愍別人;因爲其它人雖然沒有犯錯,但是他們的因還是一樣,衆生的邪見、衆生的無明心態是差不多的;今天我因爲有這樣的惡緣,所以我犯了戒,明天你碰到大概也逃不了的,爲什麼?因爲一般的觀念、心態都差不多。所以憐愍自己,從虛妄裏面去造了因;也憐愍其它衆生,從虛妄中去造因、造惡,所以起護法心,就是要讓大家了解到,都是在虛妄中打轉,希望大家都能夠從虛妄裏面跳脫出來,所以起護法心。

  ¨ 八發大誓願,度脫衆生

  所以發大誓願,這個不是貪心,不是慢心,貪心的人說:我要去度衆生,衆生都給我度掉了。那是貪心 、慢心,而是說從慈愍的心態,那些衆生都是在虛妄的世界裏面打轉,自討苦吃,所以要起護法心,要起度脫衆生的心。

  ¨ 九者常念十方佛

  九者常念十方佛,這是心念的意思,不是口念;心念主要是念佛的智慧,念佛的慈悲,念佛的功德圓滿,不一定是念佛的名號。我們現在因爲受到淨土宗的影響,認爲念佛就是念佛的名號,常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這是持名,持名跟念佛,持名只是念佛的一種方式,而不是唯一的方式。爲什麼要常念十方佛?因爲我們知道,所謂「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們常常念佛,主要是要學佛,學佛是爲了要成佛,也就說我們在內心中要有個目標,讓我們去努力!

  ¨ 十者觀罪性無生

  十觀罪性無生:罪性是因緣所生法,爲什麼會從過去的因,從現在的緣,而有造這個罪,從現在這個因,再加上未來的緣,而有果。因因緣緣,不斷地在和合聚散變化,所以罪不是一定的;如果是因中有果,這個罪就是一定的。因中不一定有果,要靠緣來和合。所以這個罪,是可以改變的,靠善緣而能夠改變,這也就說必需具足十法,我們剛才也說到,有分做內緣跟外緣。

  歸納十法

  發露先罪包括內緣跟外緣;起護法心、發大誓願度脫衆生,包括內緣跟外緣;其它的部份比較偏重在內心的一些思惟觀照。所以我剛才說到,真正的善緣,以佛法言:還是以調心,觀心爲究竟,外緣是方便。

  拜忏到底是內緣還是外緣呢?當然是看每個人去做的,有人拜忏,只是依著文字去念,依著形式去拜,而內心之中沒有起任何的觀照,這樣把重點偏向在外相上,這樣其實做了,功效很有限;要從這些外相裏,把他轉到內心裏面的覺照,內心裏面的覺悟,這樣才能比較會有效。

  若能成就,如此十法,莊嚴道場,洗浴清淨,著淨潔衣,燒香散華,投叁寶前,如法修行,一二叁七日,至七七日,或一月至叁月,乃至經于年歲,專心忏悔,所犯重罪,取滅相方止。

  雲何知重罪滅相?若行者,如是至心忏悔時,自覺身心輕利,得好瑞夢,或複睹諸靈瑞異相,或覺善心開發,或自于坐中,覺身如雲影,因是漸漸證得,諸禅境界,或複郁然,解悟心生,善識法相,隨所聞經,即知義趣,因是法喜心生,心無憂悔,如是等種種因緣,當知!即是破戒障道罪滅之相。從是以後堅持禁戒,亦名屍羅清淨,可修禅定,猶如破壞垢膩之衣,若能補治洗淨,猶可染著。

  忏悔剛才講到主要有叁大類:第一就是依戒發露先罪;第二依定能夠誦經拜忏;第叁依慧觀照罪性本空,這是作法。那要做到什麼地步呢?這裏面又有叁個大原則:所謂的叁個量。

  第一種數量:最簡單的就說,你誦哪一部經,誦廿一遍,誦四十九遍,這是數量;或者你拜佛拜多少?一百零八拜,一千零八百拜,就是一定的數量,數量到了,就停止了!這是以數量來計度的。

  第二種相量:我們在忏悔的時候,得到的一些瑞相,如果得到瑞相,可以肯定自己的罪障已經減少了。瑞相,這裏面所寫的就像得好瑞夢;瑞相之中,又有叁種得法,第一種是在修中的時候,你還在誦經、拜忏的當下,或者在禅觀,在當下得到一些好的現象,這是現象;身心輕利,覺得這個身體很輕安,心理很甯靜,或者見到佛放光,見到不同好的現象,這是在修中。第二種是在坐中,在打坐的時候;第叁種是在夢中,見到好的境界。

  一個人能夠見到好的境界,這表示他的罪障消除了!在顯教裏面所講的好的境界,偏重于像見到光,見到佛菩薩這些;但是在密教裏面有另外一種講法,如果你在夢中,嘔吐或下瀉,他們認爲這是好現象。爲什麼?就是把那些髒的東西吐出來了,瀉也是一樣,把身體那些髒東西瀉掉了;所以這些在密宗的講法,也是屬于瑞相,一般的感覺不太好,但是瑞相;或者見到寶塔,見到佛等等,這是第二種,稱爲相量。從一些瑞相裏面去肯定,我們的罪障已經減輕,或者已經消除了!

  第叁種稱爲證量:證量主要是指我們知見,尤其我們心態上的改變。本來很執著者,變得不執著了,本來很貪心者,變得不貪心了,本來把這世界上,看得很真實,必需拚命努力地,慢慢覺得這世界如夢如幻!就是在知見、在心態上的改變,這是證量。

  如果學佛以數量來計算,當然是最粗淺的;其次是以相量,因此在密宗裏常常講到四加行,你要拜佛,大禮拜多少?十萬拜,十萬拜結束之後,就要問你有沒有什麼相量或是證量?如果相量跟證量都沒有,就再拜十萬拜,也有人他過去的根性好,他可能拜五萬拜或六萬拜,他就有很好的相量,尤其很好的證量,他下面就不用再拜了!

  所以真正的量是指證量,是指心態與知見上的改變,才跟佛法能夠相應。相量並不可靠,因爲看到什麼瑞相,這有時候跟瞎貓碰到死老鼠一樣,碰一下子從此就沒有了,不知道怎麼回事!數量當然就更不准。所以要從這些量裏面,去肯定我們的罪障慢慢減輕,甚至消除了;但有一點,我們要說明的數量,當然是比較確定的,那相量跟證量,不能夠求說怎麼還沒有來,怎麼還沒有看到,佛菩薩跟我摸頂,怎麼沒有?這樣有所求跟真正的定跟慧是不相應的。

  我們剛才說到,如果以數量稱爲爲戒;瑞相稱爲定;證量是稱爲慧。真正的定慧,都是從無所求裏去得到的,如果有心要見到這些瑞相,不但見不到,而且相當的苦。很多人就是一直是希望,見到你的業障已經消除了,你…

《《天臺小止觀》講記 具緣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