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小止观》讲记 具缘第一▪P3

  ..续本文上一页,经有它的经文,重点在于能对经文起观照,什么观照?就是反省自己的行为,像我们最常念的忏悔偈『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这不是拿来念的,念不念不重要;而是说能不能依照这个文字反照我们的内心,说我就是贪瞋痴的众生,我就是会造了很多恶业的众生,要依照文字起观照能力,然后我们才能了解自己身心的真正状态。

  为什么要定才能起观?因为有的人身心很散乱时,观照能力不够;身心很定者,对自己妄念的起落会比较清楚,对自己内心的状态会比较清楚,所以要依文起观,然后才能了解自己的状况。所以拜忏,我说重点在忏不在拜,你要依文起观,就是要能够观照自己内心上面的一些缺失,而产生惭愧心、忏悔心。

  所以真正的拜忏,不在人多,人多心就散乱了,我们现在忏悔的法会,一次是几百个人,铿铿锵锵的好多人,很热闹!身心是没办法定的,真正的定,像古代智者大师所作的忏法规定:《大悲忏》八到十五人,人不能多,人多心就乱了,所以必需少数的人,然后用一个很单纯的仪式。其实仪式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仪式复杂,人的心也不容易定;要用一种很单纯的方法,在一种很宁静的状态,去诵经、作忏,这样作了一段时间之后,身心能够慢慢安定时;然后对自己妄想的起落,自己的身心状态很了解,就能够断相续心。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问题在哪里?才能去断。这是我们讲求灭罪方法的第二种称为拜忏。

  (3)第三种是属于禅观─观罪性空:最高明者是直接以禅定的方法,反观自己的内心,所谓的观罪性本空,为什么是观罪性本空呢?一般人在所谓的犯戒,这就未来来讲,现在造的是恶因;如果就过去来看,现在这是恶果,为什么?因为你一定是有一些妄想、邪见,才可能造这个恶果;因此真正的忏悔,不在于忏悔行为的本身,而是要更进一步的去了解,这些行为是从那些观念、心态所发展出来的,也就是真正的忏,要去找到真正的因。

  我们讲到苦、集、灭、道也是一样,苦集是什么?只是现象的果,现象的果,你要去断,不能够直接从果去断,要去追究它的因,观罪性本空,去找到这个因,就知道这个因,都是妄想杂念而已,都是一些错误的;如果这个因是对的,你当然还是会继续这个因,而去作这个果;如果这个因是错误的、是虚妄的,我们知道它是虚妄,就从此不再造这个因,这个果当然就不见了。所以观罪性空,就是要了解罪因本身,是从众生的虚妄的知见、虚妄的执着所产生的,这称为空;如果这个虚妄的因,不能够觉悟出来的话,你说罪性是空,那还是空不了,因为人还是会继续他过去的邪见,过去的心态去作恶,如果这个不做,也会去做其它的,因为他的因还在,所以如果对自己的身心状态,能够很了解,才有第六个称为断相续心。

  ¨ 六者断相续心

  忏悔重点是在断相续心,就是发誓以后从此不做,有一些信徒在忏悔的时候,有一种很偏差的心态,认为以拜忏的方法来祈福;他们认为拜忏之后,然后就可以从佛菩萨那儿得到祈福,能够感应得到一些他们所期待的,这是很奇怪的心态。既然自己要忏悔,就是认为我作错了,作错就应该接受,人家给予的处罚才对,结果反而不是,我作错了,其实我是很可爱的人,我是很好的人,我现在能够坦然认错,你看这个人不错哩!有些那种小孩子的心态一样!所以如果不能够对自己的邪见、心态去深入的了解,就没办法断除相续心,这个因还在,这个果,当然就会继续不断地造出来。这样的忏悔是没有什么用的。

  ¨ 七者起护法心

  第七起护法心,八发大誓愿度脱众生这意思一样!我们一个人你犯了错,会怜愍自己,同时也会去怜愍别人;因为其它人虽然没有犯错,但是他们的因还是一样,众生的邪见、众生的无明心态是差不多的;今天我因为有这样的恶缘,所以我犯了戒,明天你碰到大概也逃不了的,为什么?因为一般的观念、心态都差不多。所以怜愍自己,从虚妄里面去造了因;也怜愍其它众生,从虚妄中去造因、造恶,所以起护法心,就是要让大家了解到,都是在虚妄中打转,希望大家都能够从虚妄里面跳脱出来,所以起护法心。

  ¨ 八发大誓愿,度脱众生

  所以发大誓愿,这个不是贪心,不是慢心,贪心的人说:我要去度众生,众生都给我度掉了。那是贪心 、慢心,而是说从慈愍的心态,那些众生都是在虚妄的世界里面打转,自讨苦吃,所以要起护法心,要起度脱众生的心。

  ¨ 九者常念十方佛

  九者常念十方佛,这是心念的意思,不是口念;心念主要是念佛的智慧,念佛的慈悲,念佛的功德圆满,不一定是念佛的名号。我们现在因为受到净土宗的影响,认为念佛就是念佛的名号,常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是持名,持名跟念佛,持名只是念佛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唯一的方式。为什么要常念十方佛?因为我们知道,所谓「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们常常念佛,主要是要学佛,学佛是为了要成佛,也就说我们在内心中要有个目标,让我们去努力!

  ¨ 十者观罪性无生

  十观罪性无生:罪性是因缘所生法,为什么会从过去的因,从现在的缘,而有造这个罪,从现在这个因,再加上未来的缘,而有果。因因缘缘,不断地在和合聚散变化,所以罪不是一定的;如果是因中有果,这个罪就是一定的。因中不一定有果,要靠缘来和合。所以这个罪,是可以改变的,靠善缘而能够改变,这也就说必需具足十法,我们刚才也说到,有分做内缘跟外缘。

  归纳十法

  发露先罪包括内缘跟外缘;起护法心、发大誓愿度脱众生,包括内缘跟外缘;其它的部份比较偏重在内心的一些思惟观照。所以我刚才说到,真正的善缘,以佛法言:还是以调心,观心为究竟,外缘是方便。

  拜忏到底是内缘还是外缘呢?当然是看每个人去做的,有人拜忏,只是依着文字去念,依着形式去拜,而内心之中没有起任何的观照,这样把重点偏向在外相上,这样其实做了,功效很有限;要从这些外相里,把他转到内心里面的觉照,内心里面的觉悟,这样才能比较会有效。

  若能成就,如此十法,庄严道场,洗浴清净,着净洁衣,烧香散华,投三宝前,如法修行,一二三七日,至七七日,或一月至三月,乃至经于年岁,专心忏悔,所犯重罪,取灭相方止。

  云何知重罪灭相?若行者,如是至心忏悔时,自觉身心轻利,得好瑞梦,或复睹诸灵瑞异相,或觉善心开发,或自于坐中,觉身如云影,因是渐渐证得,诸禅境界,或复郁然,解悟心生,善识法相,随所闻经,即知义趣,因是法喜心生,心无忧悔,如是等种种因缘,当知!即是破戒障道罪灭之相。从是以后坚持禁戒,亦名尸罗清净,可修禅定,犹如破坏垢腻之衣,若能补治洗净,犹可染着。

  忏悔刚才讲到主要有三大类:第一就是依戒发露先罪;第二依定能够诵经拜忏;第三依慧观照罪性本空,这是作法。那要做到什么地步呢?这里面又有三个大原则:所谓的三个量。

  第一种数量:最简单的就说,你诵哪一部经,诵廿一遍,诵四十九遍,这是数量;或者你拜佛拜多少?一百零八拜,一千零八百拜,就是一定的数量,数量到了,就停止了!这是以数量来计度的。

  第二种相量:我们在忏悔的时候,得到的一些瑞相,如果得到瑞相,可以肯定自己的罪障已经减少了。瑞相,这里面所写的就像得好瑞梦;瑞相之中,又有三种得法,第一种是在修中的时候,你还在诵经、拜忏的当下,或者在禅观,在当下得到一些好的现象,这是现象;身心轻利,觉得这个身体很轻安,心理很宁静,或者见到佛放光,见到不同好的现象,这是在修中。第二种是在坐中,在打坐的时候;第三种是在梦中,见到好的境界。

  一个人能够见到好的境界,这表示他的罪障消除了!在显教里面所讲的好的境界,偏重于像见到光,见到佛菩萨这些;但是在密教里面有另外一种讲法,如果你在梦中,呕吐或下泻,他们认为这是好现象。为什么?就是把那些脏的东西吐出来了,泻也是一样,把身体那些脏东西泻掉了;所以这些在密宗的讲法,也是属于瑞相,一般的感觉不太好,但是瑞相;或者见到宝塔,见到佛等等,这是第二种,称为相量。从一些瑞相里面去肯定,我们的罪障已经减轻,或者已经消除了!

  第三种称为证量:证量主要是指我们知见,尤其我们心态上的改变。本来很执著者,变得不执着了,本来很贪心者,变得不贪心了,本来把这世界上,看得很真实,必需拚命努力地,慢慢觉得这世界如梦如幻!就是在知见、在心态上的改变,这是证量。

  如果学佛以数量来计算,当然是最粗浅的;其次是以相量,因此在密宗里常常讲到四加行,你要拜佛,大礼拜多少?十万拜,十万拜结束之后,就要问你有没有什么相量或是证量?如果相量跟证量都没有,就再拜十万拜,也有人他过去的根性好,他可能拜五万拜或六万拜,他就有很好的相量,尤其很好的证量,他下面就不用再拜了!

  所以真正的量是指证量,是指心态与知见上的改变,才跟佛法能够相应。相量并不可靠,因为看到什么瑞相,这有时候跟瞎猫碰到死老鼠一样,碰一下子从此就没有了,不知道怎么回事!数量当然就更不准。所以要从这些量里面,去肯定我们的罪障慢慢减轻,甚至消除了;但有一点,我们要说明的数量,当然是比较确定的,那相量跟证量,不能够求说怎么还没有来,怎么还没有看到,佛菩萨跟我摸顶,怎么没有?这样有所求跟真正的定跟慧是不相应的。

  我们刚才说到,如果以数量称为为戒;瑞相称为定;证量是称为慧。真正的定慧,都是从无所求里去得到的,如果有心要见到这些瑞相,不但见不到,而且相当的苦。很多人就是一直是希望,见到你的业障已经消除了,你…

《《天台小止观》讲记 具缘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