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从此没事了,如果见得到大概都是魔障;所以只能知道方法,而不断地去努力,反而什么相,其实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就因果来讲,你造了因,造了这个缘,它就会有果报,不用急着得到,这种肯定跟证明,急,大部份都会有后遗症的。
复次:若人犯重禁已,恐障禅定,虽不别依经,修诸行法,但生重惭愧,于三宝前,发露先罪,断相续心,端身常坐,观罪性空,念十方佛。若出禅时,即便至心,烧香礼拜,忏悔诵戒,及诵大乘经典,障道重罪,自当渐渐消灭,因此尸罗清净,禅定开发。故『妙胜定经』云:『若人犯重罪已,心生怖畏,欲求除灭,若除禅定,余无能灭。』是人应当,在空闲处,摄心常坐,及诵大乘经,一切重罪,悉能消灭,诸禅定三昧,自然现前。
这里所谓:虽不别依经,修诸行法,在大乘经典跟忏悔比较会有关的经典,像《楞严经》里面也有,《金刚宝忏》都有一套仪轨;真正的忏悔,不一定是要遵照这个,主要因为刚才讲到,缘有内缘有外缘,真正的佛法,重视的是内缘,所以内缘是在调我们的心态、知见。因此要经常以禅观的方法,来观照我们的内心,来调整我们的知见,这样就能够使心跟佛慢慢相应,这里面有句话就是『欲求除灭,若除禅定,余无能灭。』真正的灭,要从禅定里面去灭。禅定其实分做二种:一个是定,一个是慧。
定:为什么禅定才能消除这个罪呢?我们一般人不管是犯了什么戒,犯了什么罪,身心不安─身心都会在一种紧张或矛盾的状态之下。那么要求能够除罪,首先就是叫我们身心在紧张的状态之下能够松弛;在矛盾之中能够产生统一。因此必须藉由禅定的方法,才能消除矛盾得到统一,消除紧张而得到松弛。
在《阿含经》讲到一种比喻:把禅定比喻为火。为什么比喻为火呢?我们知道世间上有很多的东西,像金属一样很硬的,经过火的熏习之后,会慢慢软化,软化之后,它本来内在里面有很多紧张跟压力,就会放松而得到统一。因此如果金属破掉了或碎掉了,它还在固体的状态之下,我们没办法把它衔接起来,你必须把它放到火里面去烤,烤到融解了,然后自然就圆融在一起;也就说:火能够使很紧密、坚质的固体变成液体,而让它产生更大的统一跟和谐,众生的心,也是跟固体一样,经常在一种很坚固、很矛盾的状态之下,用禅定的修行方法,把他的妄想、杂念、执着,慢慢地放松到最后,就能够得到统一和谐。所以一个人修禅定,首先能够得到的是轻安,身心上的轻安,因为那些紧张状态都慢慢不见了,所以定就是最基础的修行方法。
禅进一步是讲到一种智慧、知见。紧张是因为错误的观念而引起的矛盾,如果观念调整,紧张也很快就除去了。所以真正的灭罪方法,是从禅定里面去修的,这分做两种,我们刚才说到,一种是将我们当下的紧张状态能够消除。
慧:是从内心的观照里面,去找到虚妄的因,人之所以犯戒,都是从一些很微细,虚妄的因里面发展出来的,如果我们不能够去觉悟,则根还在,因此觉悟这个因,就是要用智慧才能去检定出来,才能去排除。我常认为:真正的忏悔,是从觉悟里面产生的,一般人再如何忏悔,都是在枝末里面打转,因为他没有找到真正的根本,那个忏悔就像今天拔这个枝叶,明天另一个枝叶又长出来了,顶多是用压抑的方法,把它封闭了,根还在。所以,要透过佛法的一种悟,才能真正了解根本的因,而能够灭罪。得到禅定,这是首先讲到第一点─持戒清净;一个人如果已经顿悟了,对于法理能够很清楚,自然能够从清净的身心里面,表现出一些自然的行为;而这个行为,自然不会犯戒,这称为道共戒与道相应,自然能够,如法持戒。
第二:衣食具足者,今明依法,有三种。
一者:如雪山大士,随得一衣蔽形即足,以不游人间,勘忍力成故。
雪山大士,就是指释迦牟尼佛,他在雪山成道的,所以称为雪山大士。佛有金刚身,他衣服当然穿不穿,对他来讲都不会冷的,所以随得一衣蔽形即足,不是为了不游人间故,佛还是在人间说法,但因为他是金刚身。
二者:如迦叶等常受头陀法,但畜粪扫三衣,不须余长。
头陀的意思,我们一般人认为头陀是苦行,其实头陀不是苦行,头陀在印度话,就是精神抖擞的意思,为什么精神抖擞呢?知足常乐!头陀就是生活得很简单,但是生活得简单,不见得就是苦。我们认为吃得简单,穿得简单是苦,其实没什么好苦,因为你想要好才会苦。如果能够很安心地接受它,没有什么苦;反而让我们能够知足常乐。所以能够知足的人,身心很安祥,对外无所求,所以说他精神抖擞;如果人欲望太多,因为身心散乱,反而使身心比较萎靡。
三者:若多寒国土,及忍力未成之者,如来亦许三衣之外畜百一等物。
制戒只准畜三衣。三衣在戒律上的讲法,就是所谓的五衣、七衣、九衣。衣服:受戒会讲得比较清楚。这里第三点,有一点就是三衣之外亦许畜百一等物,像中国还要帽子、手套、围巾、袜子、鞋子一大堆,甚至衣服,也不只要三件。
所要须说净,知量知足,若过贪求积聚,则心乱妨道。
说净:在佛法戒律上是一个很专有的名词。何谓说净?譬如:我已经有三件衣了!又有人送给我一件衣,或者是我自己需要的,照戒律来讲,是不能接受。怎么说净呢?就说我现在接受了,这件衣服是要准备供养我们家师,或供养哪位和尚的,但是因为他现在不在这里,所以我代他保管,我代他接受的意思,因为代他接受了,所以帮他用,帮他穿,到最后你连此衣服,最初说是要送给谁都忘掉了!但它的意思是,虽然我们保有很多的东西,但在观念上我们认为这不是我的东西,我只是替别人保管而已。这件衣服说净是说:这件衣服要供养给谁?结果都我在家里,都穿在我身上,这称为说净,就说衣服不是我的;这样知量知足;也就说衣服对我们出家众来讲,是比较简单的,有衣服穿就好了,而且在中国衣服都穿得差不多,形式都一样,所以不会有很大的问题。
次食法有四种:
一者:若上人大士,深山绝世,药果蔬菜,随得资身。
在山上看到随采随吃,这是第一种。
二者:常行头陀,受乞食法。是乞食法,能破四重邪命依正命自活,能生圣道,故名圣种。邪命自活者:一下口食,二仰口食,三四维口食,四方口食。邪命之相,如舍利弗,为净〔青〕目女说。
四种食在《大智度论》会有比较详细的说明。现在我简单解释一下!
第一种称为下口食:自己种田来过活的。在印度的戒律,出家人是不自己下田耕种的。
第二种为仰口食:是观察星宿,然后占吉凶祸福。很多人喜欢找出家人去算命,你不管是观星宿,还是排八卦、紫微斗数,这一类的都算是,虽然不是仰口,但是事实上也是同一类的。
第三称为维口食:就是看病,种药等等。用一些咒术,还有人要去看风水,看什么吉凶祸福,这些都称为维口食。
第四种称为方口食:就像台湾讲的阔嘴吃四方。就是跟四方的施主常讲好话,然后就得到很多的供养,称为方口食。这种称为邪命之相,佛法的饮食主要是来自出外乞食。
三者:阿兰若处,檀越送食。四者:于僧中结净食。有此等食,名食缘具足。如若无此等缘,则心不安,于道有妨。
如果我们进一步了解戒律,除了说自己拿钵到外面乞食之外,另外还有两种:
1. 乞食:自己到外面托钵。
2. 应供:第一种是有些居士在家里已经准备好食物,可能是固定的,就是告诉这些僧众,我家每天能够供应两份饮食,请僧团派人来应供。派人就是每天要有人轮流,今天一号、二号,明天三号、四号,然后五号、六号,这样轮流,这第一种,称为应供。
第二种有时居士家里可能会有一些喜事,结婚生子之类,他可以请精舍几百个人到家里应供,这应供时,也是跟我们现在过堂差不多,出家众一字排开,一份一份送给他们,这种为应供。
3. 送供:僧众就住在自己的兰若或精舍,施主把做好的饮食送到庙里来,这有一种像上堂斋,就是把食物送到精舍里面来打斋,打斋之后和尚会上堂说法,所以叫上堂斋,这是送供。这阿兰若处檀越送食,就是送到阿兰若处。
¨ 僧中结净食:
这结净食也是一个专有名词。第一种我们都知道出家众,不能够自己下厨房煮饭,也不能够积聚粮食;所谓不能吃隔日食,就是今天的食物,不能够留到明天;但在当时一定会有这样的状况,施主可能一口气送很多。譬如:一次送三十斤米好了,你不能说我们一天只吃两斤米,请你每天分批送两斤,不然你一口气送三十斤,我们剩下的廿八斤晚上就把它倒掉了,又不能隔宿。所以释迦牟尼佛就制定了结净食,这个地方就是给他们寄放的,虽然送了三十斤米,洗了两斤来用,剩下廿八斤,留在哪里是他们的,不是我们的,就像刚才所讲的衣说净一样。这东西是替他们保管的,不是我的,每天去拿两斤出来,所以他一定要去给那个界。放在这个范围里面,就算是合法的,因为这个范围里面是他们的地方,替他们保管,这个叫做结净食。如果你把这里面的东西拿出来,放到隔天,就算犯戒,如果放在里面,就不算犯戒。
第二种比丘、比丘尼自己是不做饭的,在精舍里面都有白衣,所谓近事男、近事女来帮忙做饭;如果没有近事男、近事女,大概就是沙弥、沙弥尼做饭,除非很特殊的因缘,才由比丘、比丘尼做饭,这称为结净食。而在中国因缘不一样,中国人就在自己的庙里过堂吃饭,如果在中国的因缘里面,我们刚才讲到戒的时候,因为各地方的民情不一样,所以在中国不算犯戒,在印度是算犯式的。我们今天就讲到衣食具足。
上次讲到衣食具足的部份,尤其是讲到戒,就说要持戒清净,我上一次讲一个观点,有很多人还不是很明了,所以我再把持戒的部份简单重述一下!
我上次是说:每个人都有他个人的意愿,有他所要完成…
《《天台小止观》讲记 具缘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