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目的;或者说为了完成何种的目的,所必需遵守的因果关系,因此戒基本而言,是根据每个人的目的、意愿所选择的生活规范,这是从最广义的戒来谈的。
作为人类,有人类基本上的生活目的,所以人有人的基本生活规范,这个人不管是中国人或是美国人,甚至野蛮人,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生活准则,那么在这共中有别,不同的人在这个大原则之下,还是有些不同的差异,像:基督教、佛教,像不同的宗教,因为他们各有不同的目的,所以选择的不一样,所以戒就会有一些差别。同样在佛教里面,有所谓的大乘、小乘,也是根据信念不一样,所要达成的目的不一样,所以对于戒的持跟止也有一些差异;甚至我上次说到,中国不管是禅宗或净土宗,也是根据他们所要达成的目的,而有少许的差异。所以我讲戒主要是透过个人,很清楚的意愿去抉择,所要遵循的生活规范,这个戒是从自心而发的,而不要把它当作从外而有的。
这也就说透过这样的一种思想跟观察,我们对于如何去守这个戒,就会守得比较如法,而且自在;不要认为戒是一种外在的壳子,然后硬要把自己往里面装,而让自己不太适应,以为这样把它塞得很圆满、很充实,认为这样叫做持戒清净,但是我们自身已经引起很多的烦恼。
对于我们所要达成的目的,又不是最肯定有效方法,这不叫持戒清净;也就说透过这样的观察,表示我们一个人,对持戒最圆满的状态;如果对别人而言,我们可以用一种比较开放的心态,看待不同的人持戒,这样就不会把一种自我的观念,标榜得太极端,然后就会觉得说,跟很多人产生冲突、对立矛盾,也是自生烦恼。当然我这样的讲法,并不是代表说,我们所谓的五戒、八戒、比丘戒,这是可依个人要不要守?而是说在这大原则之下,个人某些的开遮,就可能会有一些少许的差异。正文P.7
第三:闲居静处者,不做众事名之为闲,无愦闹故,名之为静。
如果依据我个人体会的:闲有两种:一种是身闲:不做其它的事。一个人要打坐,当然身体要闲,身体不闲,根本不能打坐;一种是心闲:更重要的是心能够闲。所谓无事挂心头,有的人虽然身体闲了,可是心里还是很多事情罣碍,放不下!很多事情必需去计较、分别,这样身虽闲,心还是不能闲的。
所以,不「做」众事,可以指身体的造作,也可以指心的分别意识。对于我们初学者而言,身闲心才能闲,说身闲心不闲,这是要有功夫的人才做得到,我们一般人还是从身闲而心能够闲,身静而心能够定;所以先从身不做众事,到心中无罣碍任何事,名之为闲。
无愦闹故,名之为静,也是一样。静有两者:有外在境界的静跟内心的静。一般打坐者,都希望能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好好打坐。譬如:我们希望到山上,到野外,觉得那个地方比较没有声音,比较安静。可是事实上,山上其实也并不静,风声、雨声、鸟声、虫声,很多声音还是存在;但是我们不觉得它闹,为什么?因为我们觉得风声跟雨声,跟我们没有什么关系,风在吹,至少不是台风,雨在下,还不会泛滥成灾,所以我们就无所谓;在家里,或者在都市里,我们会觉得闹,主要是说周围的声音跟你有切身的关系。
¨ 闲静的观念与关心程度有关:
因为跟我们有切身的关系,所以我们才会心里受到比较大的影响,问题不在于声音的大小,而是在于我们心里能不能放得下;有时候声音很大,你可以不受影响,因为你知道,对你的价值、对你的生命、生活,没有影响,那声音使很快就过去;反之,一种很小的声音,我们觉得说它可能会对我们的生命,对我们的价值产生影响,那么这样的声音,我们就会很关注。譬如:在家人,有小孩子的声音在吵,他可能放不下,甚至说在打坐的时候,家里有一只老鼠在那边跑来跑去,不晓得这只老鼠最后要吃什么东西?牠咬我的衣服,还是跑进厨房里,还是跑进什么地方?如果在山上见到一只老鼠,老鼠在山上,跑来跑去大概没有关系;在家里跑来跑去,不可以的。
所以我这里要说明的是,静不静不在于声量的大小;而在于我们关心的程度,你愈关心它,就愈不容易静,所以我们重点在于把这种关心的程度慢慢减少,有的人在自己家里,不能打坐或坐得不安稳;但是到别人家里能够坐,为什么?是别人的家,我们在自己的庙里面,要打佛七,打不好的,到别人的庙里面,可能打好一点。这是因为它跟我们,比较没有那么切身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打坐的时候,就要把很关切的意识,慢慢把它放松,觉得说不关紧要。你在家里坐,也是无关紧要,在别人家坐,也是无关紧要,这样声音对我们的妨碍,就会渐渐减少。同时最初,想要变成没有声音,希望小到没有声音,到最后反而很容易形成,对声音很敏感,因为有些人想要没有声音;结果反而觉得到处有声音,反而变成更大的障碍。所以对则声音最重要的是,不去管它或者说不要去挡它!
我们在打坐的时候,很容易形成一种意识,就是声音过来的时候,我们会起一种念头,叫它不要过来;结果你去挡了,反而感受到声音的压力,如果我们不要去挡它,声音从右边过来,你让它从左边过去,它不会留下什么痕迹。我们想要挡,反而让自己心中留下一些痕迹。所以事实上会调心者,在打坐时反而不会害怕任何声音,因为在打坐的时候,知道如何放松身心,让声音自己过去,在平常的生活之中,因为我们要处理事情,所以反而不能完全的放松。
因此,我们不要变成一种坏习惯,就是认为,我要打坐了,所以我就变得很怕声音,有的人会有产生这样的弊端,平常怕声音,在打坐的时候,对声音特别的敏感,特别敏感就变成障碍;事实上就我个人而言,我打坐的时候,反而不怕任何声音,因为我们知道,就是把身心放轻松,让它过来,让它过去,平常还做不到。打坐的时候,可以做得到;因为打坐的时候,你不需要处理什么事情,就是把身心放松而已,所以闲居静处,从外在的静到内心的静,是一种功夫,也是一种过程,因此下面所讲的。正文P.7
此有三处,可修禅定。一者:深山绝人之处。二者:头陀兰苦之处,离于聚落,极近三里,此则放牧声绝,无诸愦闹。三者:远白衣舍处,清净伽蓝之中,皆名闲居静处。
到底什么地方最好?当然是看个人的因缘而定。但是大致而言:深山、高山或旷野对我们比较好。所谓好:问题不在于它比较没有声音,而在于是说:第一种深山、高山、旷野:空气比较好,我们久居都市的人,主要到荒郊野外走一趟,即使不打坐,都可以得到身心上的放松,为什么?跟空气好,有很大的关系,空气好我们气比较顺,气顺身心就比较容易放松,所以很多人精神不好,到深山旷野走一趟,就能够好;刚才讲到深山旷野,因为我们比较陌生,因此比较没有切身的关系,所以也更容易放松。在打坐的地方,我们上次说过对一个初学者而言,不能够在有风、有湿气的地方打坐,所以如果在深山旷野之中打坐,当然最好是有房舍,在房子里面打坐比较安全;不然就必需有比较好的装备,被衣把身体包起来,否则,我们不要想说到林泉下,河水边打坐,一般人大概是没有办法承受,这种风湿的侵袭,会有弊端。
另外在密宗里面讲到,这种修定的地方,我们在打坐的时候,有一种是修止,有一种是修观。
(1) 修止:在密宗讲说适合于在山谷中修,因为我们知道山谷比较封闭的一种状态,所以在山谷中修定,心比较不会向外攀缘。
(2) 修观:在比较高的地方,在山顶上,在比较开拓的地方,因为修观最主要就是要叫我们的心胸能够开拓,所以在山顶上或者在一个视野比较开拓的地方,这样比较容易修观。这是因为我们修行的法门不一样,而有不同的选择,这是讲到闲居静处。
第二种头陀兰若处:
第三种远白衣舍处:
正文P.7
第四:息诸缘务,中有四意:一者,息生活缘务,不作有为事业
第一种息生活缘务:主要是不要做生活上的事,士、农、工、商就是经营事业。
二者,息人间缘务,不追寻俗人,朋友亲识,断绝人事往还。
第二种息人间缘务:就是不要跟很多人来往。来往一方面浪费时间,二方面比较容易起妄想杂念。
三者,息工巧技术缘务,不作世间,工匠技术医方禁咒,卜相书数,算计等事。
第三种息工巧缘务:这个可以理解。
四者,息学问缘务,读诵听学等,悉皆弃舍,此为息诸缘务。所以者何?若多缘务,则行道事废,心乱难摄。
第四种息学问缘务:这里也是讲到不要看书,不要做学问,这里我们讲的是佛法常讲要闻思修,在打坐用功的当下,尤其是修止。这又分做两种。一种是修止;一种是修观。
修止:如果是修止,只是把妄想杂念息灭,当然就是要把世间上的事,学问上的事,能够放得愈多愈好,在打坐的当时不看书,也不思惟任何道理;但是在打坐之前,所谓的闻思功夫还是有的。如果没有最初闻思的基础,我们不知道怎么打坐?不知道怎么掌握正确的观念跟心态方法来打坐。所以如果只是跟人家依样画葫芦打坐,可能根本不能进步,可能很容易走火入魔。所以如果只是修止,修的当时不去想什么学问,不去分析什么义理,但是前面基础的闻思功夫,还是要有的。
修观:观一种法,一种理。佛法常讲的四谛、十二因缘,这都是讲理的,我们在坐禅之中,要再仔细去思惟这些道理,我们平常的时候,虽然在听经闻法,也在思惟这些道理,但是因为平常心比较散乱,心念不能集中,虽然思考,但是无法很清楚,也无法有比较深切的体验,但是如果在心比较定的状态之下,再去思惟这些道理,感受会比较深刻,这称为观。
所以禅,有另一种定义:称为『思惟修 』,为什么称为思惟修呢?主要就观而言:观就是要观我们曾经已经闻思的道理;一般人在闻的时候都是…
《《天台小止观》讲记 具缘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