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片断片断的,思的时候可能可以把它稍微做有系统的整理;但那还是有限,只有经过定中的观,能够把它消化融为一体;心愈定所能够完成的统合的作用就会愈好。所以在定中起观,那还是不离学问缘务,但是这时候不是去看书,而是去思惟,这是讲到打坐修止观跟经教的关系。
最后如果修完之后,我们心中有任何的觉受,甚至有一些体验,这个体验是不是跟佛法相应,有的是直接找善知识印证,有的时候我们自以为已经找到了,我已经体验到了!事实上不一定就是佛法,所以要找善知识印证;或者说要找经典印证,这经典不是一句两句,最好是能够多看经典。将我们所体验的跟经典上所描述的,如果都能够相合,大概没有什么大问题,如果体验的不相合,表示你的体验,可能有问题;这也就说经教对于修止观而言,还是有它前面的方便,要作为基础来修止观,或最后作为印证的。
在众生之中,有些人是偏解,就是看很多经书,但是没有确实的修行,也有很多人偏于修行,很急切的要去修行,要去打坐、要去念佛;但是对于经教并不熟悉,这样的人各有所偏,真正的修行要以闻思作基础而去修,修完之后,最后再以经教为印证,这样才能使经教跟禅坐止观能够结合,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佛法。我们目前很多人,讲经归讲经,修行归修行,常常容易产生经教跟禅定分家,这样的佛法对自己跟对别人的帮助,就很有限。这是讲到息诸缘务。
为什么我们现在讲息诸缘务?如果一个人自身的事务,世间的缘务太多,世间的工巧缘务太多,身体太劳累,气就散,气散打坐坐不好!最可能的状况,就是一打坐,就开始打瞌睡了;第二种攀缘太多,心必然是乱,所以有为事务太多,就是身劳气散、攀缘心乱,那气散心乱,要修禅定修不好的。在我们目前的一种生活状态,不管是在家人,甚至是出家人,每天之中能够让我们好好打坐修行的时间是很有限的。有人根本不打坐,所以没有时间让他们打坐,不是问题,有人很想打坐,可是他的因缘,就是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让他打坐;这样反而会形成另外一种极端,就是心里很急切,甚至心里上有很多抱怨,抱怨什么?抱怨说要去打坐,事情就一样一样来,等一下又出坡了,等一下客人又来了,等一下又干什么事情去了。所以,我们的心态就是不要怨尤,一种是怨别人,怎么把这种乱七八糟的事情丢给我,我们会怨别人,不然就是怨自己,如果当初不结婚现在就没事了,如果当初如何,现在就能够整天打坐了;不是怨别人,就是怨自己,这种怨存在,对自己的心,就没办法调适。
所以因缘不是很具足,首先就是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怨别人,也不要怨自己;第二个就是不要等待,何谓等待。有人说没有错,我现在就等三年、五年之后,再来打坐好了,或者等到我什么事情做完了,告一个段落的时候,我再来好好打坐,等待什么,等到不知道哪一年?等到他所有的事情做完,再来打坐,再来修行,这个也不行的。因为如果你这样一等,可能就等到翘翘了,时间都还没有来;所以我的建议是说,我们掌握现在的缘,现在有多少缘可以利用,就要好好利用;还没有来的不要强求,已经现有的不要荒废掉了。所以可以掌握现在这个缘,不用等待,也许将来的缘会更好;但是现在不会说完全没有,现在还是会有的,只是要我们去掌握现在能够利用的缘,然后掌握现在的缘,而能够规划未来的走向,未来会变成如何,就靠我们现在的意愿去规划,如果规划得好,就可以跟我们的意愿相符合,如果你不规划,只是等待,很可能愈等更南猿北辙。
所以不管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也是一样,很多时候要修行;反而产生更多的怨尤,因为因缘不相应,我们就是要用这样的心态去调整。刚才讲到修止观要有一些经教的基础,经教如果我们能够了解的,是跟般若系统比较相关的经教,对于打坐有比较直接的帮助。
有些人认为唯识的《瑜伽师地论》,是跟打坐有关的,但是它花了相当多的篇幅,在分析名相,所以对于大部份人而言,那些比较不会用,不能说没有用,大部份人比较不会用,而般若的系统因为讲空,所以如果能够真正用空的思想,来打坐是比较容易用得上,比较容易相应。
在佛教经典中跟般若系有关的经典,有《维摩经》、《六祖坛经》等等跟般若比较相应;在中国禅宗也有跟另外一个系统蛮用得上的,就是真如系统的:像《楞严经》、《圆觉经》等等,这个跟止观有比较直接相应的经典;至于方法:《天台的小止观》、《释禅波罗蜜》等等,这些当然是在讲方法的,这是讲到要息诸缘务。
正文P.8─
第五:近善知识,善知识有三种:一者,外护善知识,经营供养,善能将护行人,不相恼乱。
¨ 亲近善知识,又分三种:
(一) 外护善知识又分做两大类:
第一种经营供养:就是供给所需要的生活资粮。包括饮食、衣服、生活需要用的,称为第一类的外护。
第二类的外护是在外围保护的:因为如果一个正修禅定的人,不希望受到很多人的干扰,所以要人在旁边或在附近代为处理一些生活杂事。所以善能将护行人,主要是类似于做侍者的工作,就是帮他处理生活上的一些问题,或有些客人来访该怎么处理,这是第一类的称为外护善知识。
二者、同行善知识,共修一道,互相劝发,不相扰乱。
第二种就是同参道友:一般人在刚开始修行的时候,会有几种状况:
(1)自己心力提不起来。就像我们打坐一样,如果大家共修一支香,半个钟头,那大部份人即使腿很痛,还能够坐半个钟头,如果在家里自己坐,自己房间坐,可能廿分钟腿痛,第一天忍一忍,到第二天忍不下去,第三天就不想坐了,这是同参善知识。因为大家一起坐,所以就会有鞭策的功效,所以必需有同参善知识,这是第一种。
(2)每个人在打坐的过程之中,都会有一些业障,譬如:腿痛、妄想多,这些腿痛、妄想多,怎么调伏?有的时候是透过同修之间的互相讨论,就能清楚,有时候虽然不清楚;但是我们会觉得说,喔!原来不只我腿痛,大家都一样痛,那就不觉得它是一个问题,大家都一样觉得腰酸,大概都是正常的,如果只有我一个人,大概很严重,大家都这样应该没有那么严重,有时候透过同参善知识,有时候不是告诉我们一种方法,而是大家都彼此互相劝勉。
(3)尤其是有些人在修行的过程之中,有的人业障会现行,如果没有同参善知识,自己就很容易退转了。其中一两个人退转,其它的人能够把他拉回来,每个人都可能会有退转的时候,也可能都会有被别人拉回来的时候,这样也就说同参善知识,对彼此的道心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者:教授善知识,以内外方便,禅定法门,示教利喜。
三、教授善知识:当然更重要的是教授的善知识。善知识会告诉我们打坐的方法、目的,打坐所发生一些身心变化的过程。所以一方面我们可以掌握正确的方法,二方面对所发生的过程,都能够很清楚;或者碰到什么样的障碍,知道用如何的方法调伏,那我们道心不会退,而且在比较会有效的方法之中,就能慢慢进步。这是讲到善知识,具五缘的部份,我们就看到这个地方。
《《天台小止观》讲记 具缘第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