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片斷片斷的,思的時候可能可以把它稍微做有系統的整理;但那還是有限,只有經過定中的觀,能夠把它消化融爲一體;心愈定所能夠完成的統合的作用就會愈好。所以在定中起觀,那還是不離學問緣務,但是這時候不是去看書,而是去思惟,這是講到打坐修止觀跟經教的關系。
最後如果修完之後,我們心中有任何的覺受,甚至有一些體驗,這個體驗是不是跟佛法相應,有的是直接找善知識印證,有的時候我們自以爲已經找到了,我已經體驗到了!事實上不一定就是佛法,所以要找善知識印證;或者說要找經典印證,這經典不是一句兩句,最好是能夠多看經典。將我們所體驗的跟經典上所描述的,如果都能夠相合,大概沒有什麼大問題,如果體驗的不相合,表示你的體驗,可能有問題;這也就說經教對于修止觀而言,還是有它前面的方便,要作爲基礎來修止觀,或最後作爲印證的。
在衆生之中,有些人是偏解,就是看很多經書,但是沒有確實的修行,也有很多人偏于修行,很急切的要去修行,要去打坐、要去念佛;但是對于經教並不熟悉,這樣的人各有所偏,真正的修行要以聞思作基礎而去修,修完之後,最後再以經教爲印證,這樣才能使經教跟禅坐止觀能夠結合,而成爲一個真正的佛法。我們目前很多人,講經歸講經,修行歸修行,常常容易産生經教跟禅定分家,這樣的佛法對自己跟對別人的幫助,就很有限。這是講到息諸緣務。
爲什麼我們現在講息諸緣務?如果一個人自身的事務,世間的緣務太多,世間的工巧緣務太多,身體太勞累,氣就散,氣散打坐坐不好!最可能的狀況,就是一打坐,就開始打瞌睡了;第二種攀緣太多,心必然是亂,所以有爲事務太多,就是身勞氣散、攀緣心亂,那氣散心亂,要修禅定修不好的。在我們目前的一種生活狀態,不管是在家人,甚至是出家人,每天之中能夠讓我們好好打坐修行的時間是很有限的。有人根本不打坐,所以沒有時間讓他們打坐,不是問題,有人很想打坐,可是他的因緣,就是沒有那麼多的時間,讓他打坐;這樣反而會形成另外一種極端,就是心裏很急切,甚至心裏上有很多抱怨,抱怨什麼?抱怨說要去打坐,事情就一樣一樣來,等一下又出坡了,等一下客人又來了,等一下又幹什麼事情去了。所以,我們的心態就是不要怨尤,一種是怨別人,怎麼把這種亂七八糟的事情丟給我,我們會怨別人,不然就是怨自己,如果當初不結婚現在就沒事了,如果當初如何,現在就能夠整天打坐了;不是怨別人,就是怨自己,這種怨存在,對自己的心,就沒辦法調適。
所以因緣不是很具足,首先就是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怨別人,也不要怨自己;第二個就是不要等待,何謂等待。有人說沒有錯,我現在就等叁年、五年之後,再來打坐好了,或者等到我什麼事情做完了,告一個段落的時候,我再來好好打坐,等待什麼,等到不知道哪一年?等到他所有的事情做完,再來打坐,再來修行,這個也不行的。因爲如果你這樣一等,可能就等到翹翹了,時間都還沒有來;所以我的建議是說,我們掌握現在的緣,現在有多少緣可以利用,就要好好利用;還沒有來的不要強求,已經現有的不要荒廢掉了。所以可以掌握現在這個緣,不用等待,也許將來的緣會更好;但是現在不會說完全沒有,現在還是會有的,只是要我們去掌握現在能夠利用的緣,然後掌握現在的緣,而能夠規劃未來的走向,未來會變成如何,就靠我們現在的意願去規劃,如果規劃得好,就可以跟我們的意願相符合,如果你不規劃,只是等待,很可能愈等更南猿北轍。
所以不管是在家人,還是出家人也是一樣,很多時候要修行;反而産生更多的怨尤,因爲因緣不相應,我們就是要用這樣的心態去調整。剛才講到修止觀要有一些經教的基礎,經教如果我們能夠了解的,是跟般若系統比較相關的經教,對于打坐有比較直接的幫助。
有些人認爲唯識的《瑜伽師地論》,是跟打坐有關的,但是它花了相當多的篇幅,在分析名相,所以對于大部份人而言,那些比較不會用,不能說沒有用,大部份人比較不會用,而般若的系統因爲講空,所以如果能夠真正用空的思想,來打坐是比較容易用得上,比較容易相應。
在佛教經典中跟般若系有關的經典,有《維摩經》、《六祖壇經》等等跟般若比較相應;在中國禅宗也有跟另外一個系統蠻用得上的,就是真如系統的:像《楞嚴經》、《圓覺經》等等,這個跟止觀有比較直接相應的經典;至于方法:《天臺的小止觀》、《釋禅波羅蜜》等等,這些當然是在講方法的,這是講到要息諸緣務。
正文P.8─
第五:近善知識,善知識有叁種:一者,外護善知識,經營供養,善能將護行人,不相惱亂。
¨ 親近善知識,又分叁種:
(一) 外護善知識又分做兩大類:
第一種經營供養:就是供給所需要的生活資糧。包括飲食、衣服、生活需要用的,稱爲第一類的外護。
第二類的外護是在外圍保護的:因爲如果一個正修禅定的人,不希望受到很多人的幹擾,所以要人在旁邊或在附近代爲處理一些生活雜事。所以善能將護行人,主要是類似于做侍者的工作,就是幫他處理生活上的一些問題,或有些客人來訪該怎麼處理,這是第一類的稱爲外護善知識。
二者、同行善知識,共修一道,互相勸發,不相擾亂。
第二種就是同參道友:一般人在剛開始修行的時候,會有幾種狀況:
(1)自己心力提不起來。就像我們打坐一樣,如果大家共修一支香,半個鍾頭,那大部份人即使腿很痛,還能夠坐半個鍾頭,如果在家裏自己坐,自己房間坐,可能廿分鍾腿痛,第一天忍一忍,到第二天忍不下去,第叁天就不想坐了,這是同參善知識。因爲大家一起坐,所以就會有鞭策的功效,所以必需有同參善知識,這是第一種。
(2)每個人在打坐的過程之中,都會有一些業障,譬如:腿痛、妄想多,這些腿痛、妄想多,怎麼調伏?有的時候是透過同修之間的互相討論,就能清楚,有時候雖然不清楚;但是我們會覺得說,喔!原來不只我腿痛,大家都一樣痛,那就不覺得它是一個問題,大家都一樣覺得腰酸,大概都是正常的,如果只有我一個人,大概很嚴重,大家都這樣應該沒有那麼嚴重,有時候透過同參善知識,有時候不是告訴我們一種方法,而是大家都彼此互相勸勉。
(3)尤其是有些人在修行的過程之中,有的人業障會現行,如果沒有同參善知識,自己就很容易退轉了。其中一兩個人退轉,其它的人能夠把他拉回來,每個人都可能會有退轉的時候,也可能都會有被別人拉回來的時候,這樣也就說同參善知識,對彼此的道心會有很大的幫助。
叁者:教授善知識,以內外方便,禅定法門,示教利喜。
叁、教授善知識:當然更重要的是教授的善知識。善知識會告訴我們打坐的方法、目的,打坐所發生一些身心變化的過程。所以一方面我們可以掌握正確的方法,二方面對所發生的過程,都能夠很清楚;或者碰到什麼樣的障礙,知道用如何的方法調伏,那我們道心不會退,而且在比較會有效的方法之中,就能慢慢進步。這是講到善知識,具五緣的部份,我們就看到這個地方。
《《天臺小止觀》講記 具緣第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