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目的;或者說爲了完成何種的目的,所必需遵守的因果關系,因此戒基本而言,是根據每個人的目的、意願所選擇的生活規範,這是從最廣義的戒來談的。
作爲人類,有人類基本上的生活目的,所以人有人的基本生活規範,這個人不管是中國人或是美國人,甚至野蠻人,他們都有一些共同的生活准則,那麼在這共中有別,不同的人在這個大原則之下,還是有些不同的差異,像:基督教、佛教,像不同的宗教,因爲他們各有不同的目的,所以選擇的不一樣,所以戒就會有一些差別。同樣在佛教裏面,有所謂的大乘、小乘,也是根據信念不一樣,所要達成的目的不一樣,所以對于戒的持跟止也有一些差異;甚至我上次說到,中國不管是禅宗或淨土宗,也是根據他們所要達成的目的,而有少許的差異。所以我講戒主要是透過個人,很清楚的意願去抉擇,所要遵循的生活規範,這個戒是從自心而發的,而不要把它當作從外而有的。
這也就說透過這樣的一種思想跟觀察,我們對于如何去守這個戒,就會守得比較如法,而且自在;不要認爲戒是一種外在的殼子,然後硬要把自己往裏面裝,而讓自己不太適應,以爲這樣把它塞得很圓滿、很充實,認爲這樣叫做持戒清淨,但是我們自身已經引起很多的煩惱。
對于我們所要達成的目的,又不是最肯定有效方法,這不叫持戒清淨;也就說透過這樣的觀察,表示我們一個人,對持戒最圓滿的狀態;如果對別人而言,我們可以用一種比較開放的心態,看待不同的人持戒,這樣就不會把一種自我的觀念,標榜得太極端,然後就會覺得說,跟很多人産生沖突、對立矛盾,也是自生煩惱。當然我這樣的講法,並不是代表說,我們所謂的五戒、八戒、比丘戒,這是可依個人要不要守?而是說在這大原則之下,個人某些的開遮,就可能會有一些少許的差異。正文P.7
第叁:閑居靜處者,不做衆事名之爲閑,無愦鬧故,名之爲靜。
如果依據我個人體會的:閑有兩種:一種是身閑:不做其它的事。一個人要打坐,當然身體要閑,身體不閑,根本不能打坐;一種是心閑:更重要的是心能夠閑。所謂無事挂心頭,有的人雖然身體閑了,可是心裏還是很多事情罣礙,放不下!很多事情必需去計較、分別,這樣身雖閑,心還是不能閑的。
所以,不「做」衆事,可以指身體的造作,也可以指心的分別意識。對于我們初學者而言,身閑心才能閑,說身閑心不閑,這是要有功夫的人才做得到,我們一般人還是從身閑而心能夠閑,身靜而心能夠定;所以先從身不做衆事,到心中無罣礙任何事,名之爲閑。
無愦鬧故,名之爲靜,也是一樣。靜有兩者:有外在境界的靜跟內心的靜。一般打坐者,都希望能找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好好打坐。譬如:我們希望到山上,到野外,覺得那個地方比較沒有聲音,比較安靜。可是事實上,山上其實也並不靜,風聲、雨聲、鳥聲、蟲聲,很多聲音還是存在;但是我們不覺得它鬧,爲什麼?因爲我們覺得風聲跟雨聲,跟我們沒有什麼關系,風在吹,至少不是臺風,雨在下,還不會泛濫成災,所以我們就無所謂;在家裏,或者在都市裏,我們會覺得鬧,主要是說周圍的聲音跟你有切身的關系。
¨ 閑靜的觀念與關心程度有關:
因爲跟我們有切身的關系,所以我們才會心裏受到比較大的影響,問題不在于聲音的大小,而是在于我們心裏能不能放得下;有時候聲音很大,你可以不受影響,因爲你知道,對你的價值、對你的生命、生活,沒有影響,那聲音使很快就過去;反之,一種很小的聲音,我們覺得說它可能會對我們的生命,對我們的價值産生影響,那麼這樣的聲音,我們就會很關注。譬如:在家人,有小孩子的聲音在吵,他可能放不下,甚至說在打坐的時候,家裏有一只老鼠在那邊跑來跑去,不曉得這只老鼠最後要吃什麼東西?牠咬我的衣服,還是跑進廚房裏,還是跑進什麼地方?如果在山上見到一只老鼠,老鼠在山上,跑來跑去大概沒有關系;在家裏跑來跑去,不可以的。
所以我這裏要說明的是,靜不靜不在于聲量的大小;而在于我們關心的程度,你愈關心它,就愈不容易靜,所以我們重點在于把這種關心的程度慢慢減少,有的人在自己家裏,不能打坐或坐得不安穩;但是到別人家裏能夠坐,爲什麼?是別人的家,我們在自己的廟裏面,要打佛七,打不好的,到別人的廟裏面,可能打好一點。這是因爲它跟我們,比較沒有那麼切身的關系。因此我們在打坐的時候,就要把很關切的意識,慢慢把它放松,覺得說不關緊要。你在家裏坐,也是無關緊要,在別人家坐,也是無關緊要,這樣聲音對我們的妨礙,就會漸漸減少。同時最初,想要變成沒有聲音,希望小到沒有聲音,到最後反而很容易形成,對聲音很敏感,因爲有些人想要沒有聲音;結果反而覺得到處有聲音,反而變成更大的障礙。所以對則聲音最重要的是,不去管它或者說不要去擋它!
我們在打坐的時候,很容易形成一種意識,就是聲音過來的時候,我們會起一種念頭,叫它不要過來;結果你去擋了,反而感受到聲音的壓力,如果我們不要去擋它,聲音從右邊過來,你讓它從左邊過去,它不會留下什麼痕迹。我們想要擋,反而讓自己心中留下一些痕迹。所以事實上會調心者,在打坐時反而不會害怕任何聲音,因爲在打坐的時候,知道如何放松身心,讓聲音自己過去,在平常的生活之中,因爲我們要處理事情,所以反而不能完全的放松。
因此,我們不要變成一種壞習慣,就是認爲,我要打坐了,所以我就變得很怕聲音,有的人會有産生這樣的弊端,平常怕聲音,在打坐的時候,對聲音特別的敏感,特別敏感就變成障礙;事實上就我個人而言,我打坐的時候,反而不怕任何聲音,因爲我們知道,就是把身心放輕松,讓它過來,讓它過去,平常還做不到。打坐的時候,可以做得到;因爲打坐的時候,你不需要處理什麼事情,就是把身心放松而已,所以閑居靜處,從外在的靜到內心的靜,是一種功夫,也是一種過程,因此下面所講的。正文P.7
此有叁處,可修禅定。一者:深山絕人之處。二者:頭陀蘭苦之處,離于聚落,極近叁裏,此則放牧聲絕,無諸愦鬧。叁者:遠白衣舍處,清淨伽藍之中,皆名閑居靜處。
到底什麼地方最好?當然是看個人的因緣而定。但是大致而言:深山、高山或曠野對我們比較好。所謂好:問題不在于它比較沒有聲音,而在于是說:第一種深山、高山、曠野:空氣比較好,我們久居都市的人,主要到荒郊野外走一趟,即使不打坐,都可以得到身心上的放松,爲什麼?跟空氣好,有很大的關系,空氣好我們氣比較順,氣順身心就比較容易放松,所以很多人精神不好,到深山曠野走一趟,就能夠好;剛才講到深山曠野,因爲我們比較陌生,因此比較沒有切身的關系,所以也更容易放松。在打坐的地方,我們上次說過對一個初學者而言,不能夠在有風、有濕氣的地方打坐,所以如果在深山曠野之中打坐,當然最好是有房舍,在房子裏面打坐比較安全;不然就必需有比較好的裝備,被衣把身體包起來,否則,我們不要想說到林泉下,河水邊打坐,一般人大概是沒有辦法承受,這種風濕的侵襲,會有弊端。
另外在密宗裏面講到,這種修定的地方,我們在打坐的時候,有一種是修止,有一種是修觀。
(1) 修止:在密宗講說適合于在山谷中修,因爲我們知道山谷比較封閉的一種狀態,所以在山谷中修定,心比較不會向外攀緣。
(2) 修觀:在比較高的地方,在山頂上,在比較開拓的地方,因爲修觀最主要就是要叫我們的心胸能夠開拓,所以在山頂上或者在一個視野比較開拓的地方,這樣比較容易修觀。這是因爲我們修行的法門不一樣,而有不同的選擇,這是講到閑居靜處。
第二種頭陀蘭若處:
第叁種遠白衣舍處:
正文P.7
第四:息諸緣務,中有四意:一者,息生活緣務,不作有爲事業
第一種息生活緣務:主要是不要做生活上的事,士、農、工、商就是經營事業。
二者,息人間緣務,不追尋俗人,朋友親識,斷絕人事往還。
第二種息人間緣務:就是不要跟很多人來往。來往一方面浪費時間,二方面比較容易起妄想雜念。
叁者,息工巧技術緣務,不作世間,工匠技術醫方禁咒,蔔相書數,算計等事。
第叁種息工巧緣務:這個可以理解。
四者,息學問緣務,讀誦聽學等,悉皆棄舍,此爲息諸緣務。所以者何?若多緣務,則行道事廢,心亂難攝。
第四種息學問緣務:這裏也是講到不要看書,不要做學問,這裏我們講的是佛法常講要聞思修,在打坐用功的當下,尤其是修止。這又分做兩種。一種是修止;一種是修觀。
修止:如果是修止,只是把妄想雜念息滅,當然就是要把世間上的事,學問上的事,能夠放得愈多愈好,在打坐的當時不看書,也不思惟任何道理;但是在打坐之前,所謂的聞思功夫還是有的。如果沒有最初聞思的基礎,我們不知道怎麼打坐?不知道怎麼掌握正確的觀念跟心態方法來打坐。所以如果只是跟人家依樣畫葫蘆打坐,可能根本不能進步,可能很容易走火入魔。所以如果只是修止,修的當時不去想什麼學問,不去分析什麼義理,但是前面基礎的聞思功夫,還是要有的。
修觀:觀一種法,一種理。佛法常講的四谛、十二因緣,這都是講理的,我們在坐禅之中,要再仔細去思惟這些道理,我們平常的時候,雖然在聽經聞法,也在思惟這些道理,但是因爲平常心比較散亂,心念不能集中,雖然思考,但是無法很清楚,也無法有比較深切的體驗,但是如果在心比較定的狀態之下,再去思惟這些道理,感受會比較深刻,這稱爲觀。
所以禅,有另一種定義:稱爲『思惟修 』,爲什麼稱爲思惟修呢?主要就觀而言:觀就是要觀我們曾經已經聞思的道理;一般人在聞的時候都是…
《《天臺小止觀》講記 具緣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