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們也做善事但人家討厭他,對不對?他做了很多事情,他家還怨他,爲什麼?他自己也做了很辛苦。爲什麼?因爲沒有智慧!因爲他都用自己的觀念去做善事,認爲你這個人應該吃什麼藥?他不吃啊!吃得很辛苦;你這人應該做什麼事情,應該如何?我們剛才講到,因爲自我中心太重!雖說善事,但不能很細心的了解別人真正的需要是什麼?所以不能做好善事,或者做過之後,就有這種我已經替你做善事啊!我對你有恩、對你有德,對你怎樣子!這樣的觀念會造成別人的負擔。
所以如果沒有真正的定慧要修福德,即使修的很辛苦,還是很有限的,因爲是有漏的;反之,有定慧成就者,不用刻意修福德,他的福德很自然就愈來愈多!爲什麼?因爲福德的大小跟心量有很大的關系,心量愈大的人,福德自然就廣。那麼,心量如何才能廣大?跟觀念有關;觀念清楚了!業障消除了!心量就自然能夠大、能夠廣。所以就我的觀念而言,我們常說要福慧雙修,福慧雙修沒有錯!但福慧,不是各別來修的,說現在修福,等一下修慧,不是這樣子!有智慧者,自然能夠以他的智慧去成就他的福德,因爲有智慧者,自然能夠表現出慈悲,自然能夠表現出對衆生的關懷,而且他所做所爲,一定對人家有幫助,所以自然能使福德慢慢圓滿,也就說福慧雙修是一個大原則,但下手處,我認爲還是從定慧裏去下手,比較根本。
愚狂之過,雖小不同,邪見輪轉,蓋無差。別若不均等,此則可乖圓備,何能疾登極果!
真正的佛法是講中道;偏于定或偏于慧、偏修福德、偏修信願,都是偏一邊!真正的佛法要使這些都能圓滿而統一,這才是真正的佛,才是真正的果。
故經雲:『聲聞之人,定力多故,不見佛性,十住菩薩,智慧力多,雖見佛性,而不明了,諸佛如來,定慧力等,是故了了,見于佛性。』
¨ 定、慧、果位、之間
聲聞如果就原始的意義來講:是指聽聞佛法者,都是聲聞,大乘菩薩其實也是聲聞,因爲也是聽聞佛法的。爲什麼講聲聞之人,定力多故?因爲在傳統上認爲小乘人都是比較自私的、比較封閉,所以不見佛性;何謂佛性?恐怕各家各派的說法不太一樣!但我們可以說見不到圓滿的果位,因爲他只有定,不能夠證圓滿的果位稱爲不見佛性;十住菩薩智慧力多,雖見佛性,而不明了!十住,我想各位都可以了解何謂十住菩薩。我們常講: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我們以佛法所講的信解行證來了解何謂: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信─十信:指信心。
解─十住:住是指住于理,我們對佛法有深切的信心是不夠的,進一步要能夠了解這個理,而且使這個理住在心中;如果這個理能夠住在心中,表示這個理能夠掌握的很清楚,而且不會忘失,不會退轉,這才叫做住。有時候我們好象懂了,過了一段時間又不懂了,這不叫住。所以我們講到真正的住,剛才講解有兩種:一是解慧,一是證慧,此指解慧而言,十住。
行─十行、十回向:我們最初修行大部份是以自修、自利爲出發點,如果只是單單自修而言,不可能證得圓滿的果位,一定要從自而他,從理而事,才能圓滿,所以回向─我們知道是回自向他、回理向事。這樣才能慢慢圓滿。所以十行,十回向,都是指行而言;但前者偏重于自修、自利;後者偏重于利他。
證─十地就是證的意思。我們常講:『見一分佛性,證一分法身』,就是初地;見二分佛性,證二分法身,就是二地。證得愈圓滿,就是從初地可以慢慢到十地,一到十,只是圓滿層次的差別,也就說從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到十地剛好可以用信解行證來說明得蠻清楚的。
所以十住菩薩是解,對佛理能夠解,但因爲修行的力量不夠,所以雖見佛性,而不明了。知道有佛、有圓滿,但因爲修行不夠,所以不能親自體悟,而不明了!最後諸佛如來,定慧力等,是故了了,見于佛性,要定慧等持,有定有慧。從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慢慢到了十地,才能定慧等持,才能了了,見于佛性,見于佛果。
此而推之,止觀豈非泥洹大果之要門也,行人修因之勝路,衆德圓滿之旨歸,無上極果之正體也。
這也就說,真正的學佛,真正修行,一定是從止觀去入門的。
若如是知者,止觀法門,實非淺故,欲接引始學之流輩,開蒙冥而進道。說易行難!豈可廣論深妙。今略明十意,以示初心行人,登正道之階梯,入泥洹之等級。
所以,止觀法門,可以講得很淺,也可以講得很深。講的深─到最後成佛才算圓滿;講淺─剛開始如何盤腿?如何調身?如何調心?我們這次的《小止觀》是從淺,從最基本的講起。
尋者,當愧爲行之難成,毋鄙斯文之淺近也!
真正的佛法是行的功夫比較難,要了解佛法其實並不難。以我個人所體驗的,佛法其實很單純,沒有我們想象那麼複雜,可是你要做的好,不簡單!我常說:就像我們投籃一樣!我們都知道籃框就在哪裏!但沒有經過很深刻的練習,你就是一投,還是在外面打轉;佛法常講得很簡單:放下!提起,就是幾句話,你還是放不下,提不起功夫。所以真正難的,不在于佛理的明了,而在于我們行持的功夫不夠!我個人爲什麼後來會修禅,會以靜坐作爲我個人主要的行門功課,這牽涉到我個人修學的曆程。
在我大學的時候,就開始看經、看論、看到後來我覺得說,再看下去也沒有用,因爲觀念大概差不多了,到某種地步之後,好象在文字裏面,且已形成一個系統,但沒辦法做更進一步的突破,我再看很多經,好象也沒多大的用處,所以我想現在再做其它的事情,不是光靠看經就可以的,一定要從實修下手。最初我看到人家在打坐、念佛,我都說盲修瞎練!盲修瞎練!你什麼也不懂跟人家坐,裝模作樣,就像我們常說葫蘆,很多人都像依樣畫葫蘆一樣,葫蘆裏面到底賣的是什麼東西?只是一個殼子而已!如果我們真的不能夠深入佛理,就在這些地方做,真的依樣畫葫蘆;但如果對于理下了一番功夫之後,你覺得理已經把握住,不能再進步,就是行持的功夫不夠!
因此我才會想,應該比較專心做行持的功夫,因此才能親近家師,然後學打坐,進禅堂。當然,在經過一番的打坐、參禅之後,所感受到的佛法跟以前感受不一樣!以前也可以講得很多、很圓滿!但感覺上重點比較沒辦法抓得很穩。經過打坐之後,會感受到的更清楚,剛才講到是:很多人的知見聽了很多,但一盤散沙,對不對?爲什麼?因爲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它去沈澱、結晶;沈澱結晶的功夫是靠定,不是靠動,很多人用思考,想、想、想!你再怎麼思考,都是在片斷裏作功夫,要用靜的方法,讓它自然沈澱、讓它自然的去結合、去統合;所以當經過修行的方法,使我們片斷的對佛法的這些名相、知識,經過統合之後,所見到的佛法絕對會不一樣!我也常跟人家講:我看的佛經、佛論,不算很多;比一般有些人專門看佛經的,不算很多;但我自認爲比別人好一點的是能夠通、能夠化。主要是從修行上的體驗,而能夠通、能夠化。所以我還是希望,我們既然能夠學佛出家,應該在自己的行持上,多下一點功夫!
若心稱言旨于一瞬間,則智斷難量,神解莫側!
如果一瞬間能夠跟佛法相應,那你的智慧就能無窮無盡了!我們很多人說佛經有六千多卷,這麼多啊!但我們可以回想一個問題,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頓悟,也只是一瞬間而已,你爲什麼不去學那一瞬間,而要去學那六千多卷,多麼累!其實他真正了解的一瞬間,就能把世間法跟佛法統合起來!智證無量,經過行持,然後才能統合,所以其實佛法不是很複雜,對不對?因爲一瞬間就知道的事情,我們爲什麼花了這麼多的時間,而不知道呢?所以我們今天爲止,還有經、論,還有善知識,跟釋迦牟尼佛當時一個人,好象已經好很多了;可是事實上我們還是不知道,所以這裏講到:在一瞬間跟佛法相應,對于整個佛法能夠掌握住,你看什麼經論都好象在說你自己家中的事一樣!當然就很清楚,很貼切!
若虛構文言,情乖所說,空延歲月,取證無由,事等貧人數他財寶,于已何益者哉!
所以真正的佛法是要自己去修行、去證、去悟的。所以我們提到一些修行的觀念,打坐─很多人很希望在打坐的時候得到一些比較特殊的感受變化,但我常說:如果你在蒲團上坐得很好,這不是真功夫;因爲一下坐就不見了,下次你再打坐時,不知道到那裏去了。所以很多人喜歡追求這些神秘的體驗,沒有也煩惱─別人有我沒有;有也煩惱─爲什麼?因爲一下子就不見了;真正的功夫,是打坐一年、半年之後,我們的身心起變化了!我們任何一個時刻,好象都不覺得進步,但經過半年、一年之後,會覺得我們的情緒比較穩定了,觀念比較開朗了,這樣的進步,才是真進步!因爲不會一下子不見了!反而是更穩定、更現實的;這也就說真正修行的功夫,真的是日積月累的,我們現代人,都希望快餐、速成,講什麼頓悟,這最後都是害人的,因爲不肯老實去做功夫,只是想頓悟,很多時候很容易被這些鬼、神所利用。所以我們也不要想,我打坐老半天,沒有什麼變化,便以爲不是這根器,其實不會,如果你老實坐上半年、一年之後,身心慢慢變化,那種變化是不知不覺的,這樣過一些時日,我們慢慢就能有佛法的一些體會跟體驗。
今天主要是就觀念而言,下次在廿五方便中,直接講調和,講打坐的基本姿勢、打坐的方法,打坐要注意的。第一具緣,第二呵欲,第叁去蓋這也是屬于觀念的問題,慢慢講沒有關系。也就說我希望能把基本的觀念講清楚之後,就講一些坐的基本的方法,坐的姿勢,在下次講過之後,大家就可以自己坐了,慢慢坐,會有一些問題,我們再慢慢深入、討論。所以下一次上課,我們是在禅堂裏面講,基本的東西─蒲團、毛巾稍微准備一下!大家下次上課之前,請先把調和第四的部分看一下!這樣講課,會順一點!
具緣第一 呵欲第二 棄蓋第叁 調和第四
方便行第五 正修行第六 善根發第七 覺知魔事第八
治病患第九 證果第十
今略舉此十意,以明修止觀者,此是初心學坐禅之急要!若能善取其意而行之,可以安心免難,發生定解,證于無漏之聖果也!
《《天臺小止觀》講記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