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小止观》讲记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P2

  ..续本文上一页他们也做善事但人家讨厌他,对不对?他做了很多事情,他家还怨他,为什么?他自己也做了很辛苦。为什么?因为没有智慧!因为他都用自己的观念去做善事,认为你这个人应该吃什么药?他不吃啊!吃得很辛苦;你这人应该做什么事情,应该如何?我们刚才讲到,因为自我中心太重!虽说善事,但不能很细心的了解别人真正的需要是什么?所以不能做好善事,或者做过之后,就有这种我已经替你做善事啊!我对你有恩、对你有德,对你怎样子!这样的观念会造成别人的负担。

  所以如果没有真正的定慧要修福德,即使修的很辛苦,还是很有限的,因为是有漏的;反之,有定慧成就者,不用刻意修福德,他的福德很自然就愈来愈多!为什么?因为福德的大小跟心量有很大的关系,心量愈大的人,福德自然就广。那么,心量如何才能广大?跟观念有关;观念清楚了!业障消除了!心量就自然能够大、能够广。所以就我的观念而言,我们常说要福慧双修,福慧双修没有错!但福慧,不是各别来修的,说现在修福,等一下修慧,不是这样子!有智慧者,自然能够以他的智慧去成就他的福德,因为有智慧者,自然能够表现出慈悲,自然能够表现出对众生的关怀,而且他所做所为,一定对人家有帮助,所以自然能使福德慢慢圆满,也就说福慧双修是一个大原则,但下手处,我认为还是从定慧里去下手,比较根本。

  愚狂之过,虽小不同,邪见轮转,盖无差。别若不均等,此则可乖圆备,何能疾登极果!

  真正的佛法是讲中道;偏于定或偏于慧、偏修福德、偏修信愿,都是偏一边!真正的佛法要使这些都能圆满而统一,这才是真正的佛,才是真正的果。

  故经云:『声闻之人,定力多故,不见佛性,十住菩萨,智慧力多,虽见佛性,而不明了,诸佛如来,定慧力等,是故了了,见于佛性。』

  ¨ 定、慧、果位、之间

  声闻如果就原始的意义来讲:是指听闻佛法者,都是声闻,大乘菩萨其实也是声闻,因为也是听闻佛法的。为什么讲声闻之人,定力多故?因为在传统上认为小乘人都是比较自私的、比较封闭,所以不见佛性;何谓佛性?恐怕各家各派的说法不太一样!但我们可以说见不到圆满的果位,因为他只有定,不能够证圆满的果位称为不见佛性;十住菩萨智慧力多,虽见佛性,而不明了!十住,我想各位都可以了解何谓十住菩萨。我们常讲: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我们以佛法所讲的信解行证来了解何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信─十信:指信心。

  解─十住:住是指住于理,我们对佛法有深切的信心是不够的,进一步要能够了解这个理,而且使这个理住在心中;如果这个理能够住在心中,表示这个理能够掌握的很清楚,而且不会忘失,不会退转,这才叫做住。有时候我们好象懂了,过了一段时间又不懂了,这不叫住。所以我们讲到真正的住,刚才讲解有两种:一是解慧,一是证慧,此指解慧而言,十住。

  行─十行、十回向:我们最初修行大部份是以自修、自利为出发点,如果只是单单自修而言,不可能证得圆满的果位,一定要从自而他,从理而事,才能圆满,所以回向─我们知道是回自向他、回理向事。这样才能慢慢圆满。所以十行,十回向,都是指行而言;但前者偏重于自修、自利;后者偏重于利他。

  证─十地就是证的意思。我们常讲:『见一分佛性,证一分法身』,就是初地;见二分佛性,证二分法身,就是二地。证得愈圆满,就是从初地可以慢慢到十地,一到十,只是圆满层次的差别,也就说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到十地刚好可以用信解行证来说明得蛮清楚的。

  所以十住菩萨是解,对佛理能够解,但因为修行的力量不够,所以虽见佛性,而不明了。知道有佛、有圆满,但因为修行不够,所以不能亲自体悟,而不明了!最后诸佛如来,定慧力等,是故了了,见于佛性,要定慧等持,有定有慧。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慢慢到了十地,才能定慧等持,才能了了,见于佛性,见于佛果。

  此而推之,止观岂非泥洹大果之要门也,行人修因之胜路,众德圆满之旨归,无上极果之正体也。

  这也就说,真正的学佛,真正修行,一定是从止观去入门的。

  若如是知者,止观法门,实非浅故,欲接引始学之流辈,开蒙冥而进道。说易行难!岂可广论深妙。今略明十意,以示初心行人,登正道之阶梯,入泥洹之等级。

  所以,止观法门,可以讲得很浅,也可以讲得很深。讲的深─到最后成佛才算圆满;讲浅─刚开始如何盘腿?如何调身?如何调心?我们这次的《小止观》是从浅,从最基本的讲起。

  寻者,当愧为行之难成,毋鄙斯文之浅近也!

  真正的佛法是行的功夫比较难,要了解佛法其实并不难。以我个人所体验的,佛法其实很单纯,没有我们想象那么复杂,可是你要做的好,不简单!我常说:就像我们投篮一样!我们都知道篮框就在哪里!但没有经过很深刻的练习,你就是一投,还是在外面打转;佛法常讲得很简单:放下!提起,就是几句话,你还是放不下,提不起功夫。所以真正难的,不在于佛理的明了,而在于我们行持的功夫不够!我个人为什么后来会修禅,会以静坐作为我个人主要的行门功课,这牵涉到我个人修学的历程。

  在我大学的时候,就开始看经、看论、看到后来我觉得说,再看下去也没有用,因为观念大概差不多了,到某种地步之后,好象在文字里面,且已形成一个系统,但没办法做更进一步的突破,我再看很多经,好象也没多大的用处,所以我想现在再做其它的事情,不是光靠看经就可以的,一定要从实修下手。最初我看到人家在打坐、念佛,我都说盲修瞎练!盲修瞎练!你什么也不懂跟人家坐,装模作样,就像我们常说葫芦,很多人都像依样画葫芦一样,葫芦里面到底卖的是什么东西?只是一个壳子而已!如果我们真的不能够深入佛理,就在这些地方做,真的依样画葫芦;但如果对于理下了一番功夫之后,你觉得理已经把握住,不能再进步,就是行持的功夫不够!

  因此我才会想,应该比较专心做行持的功夫,因此才能亲近家师,然后学打坐,进禅堂。当然,在经过一番的打坐、参禅之后,所感受到的佛法跟以前感受不一样!以前也可以讲得很多、很圆满!但感觉上重点比较没办法抓得很稳。经过打坐之后,会感受到的更清楚,刚才讲到是:很多人的知见听了很多,但一盘散沙,对不对?为什么?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它去沉淀、结晶;沉淀结晶的功夫是靠定,不是靠动,很多人用思考,想、想、想!你再怎么思考,都是在片断里作功夫,要用静的方法,让它自然沉淀、让它自然的去结合、去统合;所以当经过修行的方法,使我们片断的对佛法的这些名相、知识,经过统合之后,所见到的佛法绝对会不一样!我也常跟人家讲:我看的佛经、佛论,不算很多;比一般有些人专门看佛经的,不算很多;但我自认为比别人好一点的是能够通、能够化。主要是从修行上的体验,而能够通、能够化。所以我还是希望,我们既然能够学佛出家,应该在自己的行持上,多下一点功夫!

  若心称言旨于一瞬间,则智断难量,神解莫侧!

  如果一瞬间能够跟佛法相应,那你的智慧就能无穷无尽了!我们很多人说佛经有六千多卷,这么多啊!但我们可以回想一个问题,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顿悟,也只是一瞬间而已,你为什么不去学那一瞬间,而要去学那六千多卷,多么累!其实他真正了解的一瞬间,就能把世间法跟佛法统合起来!智证无量,经过行持,然后才能统合,所以其实佛法不是很复杂,对不对?因为一瞬间就知道的事情,我们为什么花了这么多的时间,而不知道呢?所以我们今天为止,还有经、论,还有善知识,跟释迦牟尼佛当时一个人,好象已经好很多了;可是事实上我们还是不知道,所以这里讲到:在一瞬间跟佛法相应,对于整个佛法能够掌握住,你看什么经论都好象在说你自己家中的事一样!当然就很清楚,很贴切!

  若虚构文言,情乖所说,空延岁月,取证无由,事等贫人数他财宝,于已何益者哉!

  所以真正的佛法是要自己去修行、去证、去悟的。所以我们提到一些修行的观念,打坐─很多人很希望在打坐的时候得到一些比较特殊的感受变化,但我常说:如果你在蒲团上坐得很好,这不是真功夫;因为一下坐就不见了,下次你再打坐时,不知道到那里去了。所以很多人喜欢追求这些神秘的体验,没有也烦恼─别人有我没有;有也烦恼─为什么?因为一下子就不见了;真正的功夫,是打坐一年、半年之后,我们的身心起变化了!我们任何一个时刻,好象都不觉得进步,但经过半年、一年之后,会觉得我们的情绪比较稳定了,观念比较开朗了,这样的进步,才是真进步!因为不会一下子不见了!反而是更稳定、更现实的;这也就说真正修行的功夫,真的是日积月累的,我们现代人,都希望快餐、速成,讲什么顿悟,这最后都是害人的,因为不肯老实去做功夫,只是想顿悟,很多时候很容易被这些鬼、神所利用。所以我们也不要想,我打坐老半天,没有什么变化,便以为不是这根器,其实不会,如果你老实坐上半年、一年之后,身心慢慢变化,那种变化是不知不觉的,这样过一些时日,我们慢慢就能有佛法的一些体会跟体验。

  今天主要是就观念而言,下次在廿五方便中,直接讲调和,讲打坐的基本姿势、打坐的方法,打坐要注意的。第一具缘,第二呵欲,第三去盖这也是属于观念的问题,慢慢讲没有关系。也就说我希望能把基本的观念讲清楚之后,就讲一些坐的基本的方法,坐的姿势,在下次讲过之后,大家就可以自己坐了,慢慢坐,会有一些问题,我们再慢慢深入、讨论。所以下一次上课,我们是在禅堂里面讲,基本的东西─蒲团、毛巾稍微准备一下!大家下次上课之前,请先把调和第四的部分看一下!这样讲课,会顺一点!

  具缘第一 呵欲第二 弃盖第三 调和第四

  方便行第五 正修行第六 善根发第七 觉知魔事第八

  治病患第九 证果第十

  今略举此十意,以明修止观者,此是初心学坐禅之急要!若能善取其意而行之,可以安心免难,发生定解,证于无漏之圣果也!

  

  

《《天台小止观》讲记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